乞食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参考资料: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参考资料: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 《咏贫士》
- 《杂诗 其五》
- 《荣木 其四》
- 《咏贫士 其一》
- 《咏贫士 其四》
- 《咏贫士 其五》
- 《咏贫士 其六》
- 《咏贫士 其七》
- 《饮酒 十七》
- 《拟古 其三》
- 《杂诗 其二》
- 《杂诗 其四》
- 《杂诗 其八》
- 《杂诗 其六》
- 《杂诗 其七》
- 《杂诗 其一》
- 《杂诗 其三》
- 《读《山海经》 其一》
- 《赠长沙公》
- 《赠长沙公 其二》
- 《赠长沙公 其四》
- 《联句》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名句赏析》
-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名句赏析》
-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名句赏析》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名句赏析》
-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名句赏析》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名句赏析》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名句赏析》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名句赏析》
-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名句赏析》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名句赏析》
-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名句赏析》
-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名句赏析》
-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名句赏析》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名句赏析》
-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名句赏析》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名句赏析》
-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名句赏析》
-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名句赏析》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名句赏析》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名句赏析》
-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名句赏析》
-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名句赏析》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名句赏析》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名句赏析》
-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名句赏析》
-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名句赏析》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名句赏析》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名句赏析》
-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名句赏析》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名句赏析》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名句赏析》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名句赏析》
-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名句赏析》
-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名句赏析》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名句赏析》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名句赏析》
-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名句赏析》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名句赏析》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名句赏析》
-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名句赏析》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赏析》
- 《杂诗 其三》
- 《咏贫士 其三》
- 《杂诗 其二》
- 《杂诗 其四》
- 《咏贫士》
- 《杂诗 其五》
- 《咏贫士 其一》
- 《咏贫士 其五》
- 《荣木 其四》
- 《咏贫士 其四》
- 《咏贫士 其六》
- 《咏贫士 其七》
- 《饮酒 十七》
- 《拟古 其三》
- 《杂诗 其三》
- 《杂诗 其四》
- 《形影神三首》
- 《连雨独饮》
- 《连雨独饮》
- 《饮酒·其一》
- 《饮酒·其一》
- 《饮酒·十二》
- 《饮酒·十一》
- 《饮酒·十一》
- 《乞食》
- 《乞食》
- 《饮酒·其二》
- 《饮酒·其二》
- 《饮酒·其六》
- 《饮酒·其六》
- 《饮酒·十八》
- 《饮酒·十八》
- 《桃花源诗》
- 《桃花源诗》
- 《闲情赋》
- 《咏三良》
- 《咏三良》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
- 《酬丁柴桑》
- 《酬丁柴桑》
- 《咏二疏》
- 《停云·其二》
- 《停云》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游斜川》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饮酒·其九》
- 《饮酒·其九》
-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归园田居·其六》
- 《归园田居·其六》
- 《劝农》
-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桃花源记》
- 《五柳先生传》
- 《责子》
- 《责子》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三》
- 《与殷晋安别》
- 《和刘柴桑》
- 《和刘柴桑》
- 《饮酒 十四》
- 《饮酒 十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 《归园田居·其三》
- 《归园田居·其三》
- 《饮酒·其五》
- 《饮酒·其五》
- 《咏荆轲》
- 《咏荆轲》
- 《杂诗》
- 《杂诗》
- 《归园田居·其一》
- 《归园田居·其一》
- 《读山海经·其一》
- 《读山海经·其一》
- 《读山海经·其十》
- 《读山海经·其十》
- 《归鸟·其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 《四时》
- 《四时》
- 《饮酒·十六》
- 《饮酒·十六》
-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和郭主簿·其一》
- 《和郭主簿·其一》
- 《拟古九首》
- 《饮酒·二十》
- 《饮酒·二十》
- 《述酒》
- 《述酒》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拟挽歌辞三首》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饮酒·其三》
- 《饮酒·其三》
- 《拟挽歌辞·其三》
- 《拟挽歌辞·其三》
- 《荣木》
- 《杂诗十二首·其二》
- 《杂诗十二首·其二》
-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饮酒·其十》
- 《饮酒·十九》
- 《饮酒·其十》
- 《饮酒·十九》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饮酒·其四》
- 《还旧居》
- 《还旧居》
- 《岁暮和张常侍》
- 《岁暮和张常侍》
- 《悲从弟仲德》
- 《悲从弟仲德》
- 《归鸟·其三》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 《饮酒·十五》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 《命子》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六》
-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 《有会而作》
- 《止酒》
- 《止酒》
- 《归园田居·其二》
- 《归园田居·其二》
- 《移居·其二》
- 《移居·其二》
- 《劝农·其六》
- 《移居二首》
- 《归园田居·其五》
- 《归园田居·其五》
- 《归园田居·其四》
- 《归园田居·其四》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 《自祭文》
- 《自祭文》
- 《和郭主簿·其二》
- 《和郭主簿·其二》
- 《酬刘柴桑》
- 《酬刘柴桑》
- 《蜡日》
- 《蜡日》
- 《饮酒·其四》
- 《饮酒·其四》
- 《时运·其二》
- 《时运·其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 《饮酒·其八》
- 《饮酒·其八》
- 《时运》
- 《答庞参军》
- 《答庞参军·其四》
- 《赠羊长史·并序》
- 《赠羊长史·并序》
- 《答庞参军》
- 《于王抚军座送客》
- 《于王抚军座送客》
- 《己酉岁九月九日》
- 《己酉岁九月九日》
- 《九日闲居》
- 《饮酒·十三》
- 《饮酒·十三》
- 《饮酒·幽兰生前庭》
- 《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鸟·其一》
- 《归鸟·其二》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注释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wèi):赠送。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觞:进酒劝饮。辄:就,总是。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贻:赠送。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此诗。一说此诗作于陶渊明青年时期,大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渊明二十一岁,与朋友聚会,饮酒赋诗。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