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旧居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今日始复来,怆多所悲。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参考资料: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今日始复来,怆多所悲。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参考资料: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
- 《咏贫士》
- 《杂诗 其五》
- 《荣木 其四》
- 《咏贫士 其一》
- 《咏贫士 其四》
- 《咏贫士 其五》
- 《咏贫士 其六》
- 《咏贫士 其七》
- 《饮酒 十七》
- 《拟古 其三》
- 《杂诗 其二》
- 《杂诗 其四》
- 《杂诗 其八》
- 《杂诗 其六》
- 《杂诗 其七》
- 《杂诗 其一》
- 《杂诗 其三》
- 《读《山海经》 其一》
- 《赠长沙公》
- 《赠长沙公 其二》
- 《赠长沙公 其四》
- 《联句》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名句赏析》
-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名句赏析》
-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名句赏析》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名句赏析》
-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名句赏析》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名句赏析》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名句赏析》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名句赏析》
-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名句赏析》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名句赏析》
-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名句赏析》
-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名句赏析》
-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名句赏析》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名句赏析》
-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名句赏析》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名句赏析》
-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名句赏析》
-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名句赏析》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名句赏析》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名句赏析》
-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名句赏析》
-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名句赏析》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名句赏析》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名句赏析》
-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名句赏析》
-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名句赏析》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名句赏析》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名句赏析》
-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名句赏析》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名句赏析》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名句赏析》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名句赏析》
-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名句赏析》
-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名句赏析》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名句赏析》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名句赏析》
-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名句赏析》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名句赏析》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名句赏析》
-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名句赏析》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赏析》
- 《杂诗 其三》
- 《咏贫士 其三》
- 《杂诗 其二》
- 《杂诗 其四》
- 《咏贫士》
- 《杂诗 其五》
- 《咏贫士 其一》
- 《咏贫士 其五》
- 《荣木 其四》
- 《咏贫士 其四》
- 《咏贫士 其六》
- 《咏贫士 其七》
- 《饮酒 十七》
- 《拟古 其三》
- 《杂诗 其三》
- 《杂诗 其四》
- 《形影神三首》
- 《连雨独饮》
- 《连雨独饮》
- 《饮酒·其一》
- 《饮酒·其一》
- 《饮酒·十二》
- 《饮酒·十一》
- 《饮酒·十一》
- 《乞食》
- 《乞食》
- 《饮酒·其二》
- 《饮酒·其二》
- 《饮酒·其六》
- 《饮酒·其六》
- 《饮酒·十八》
- 《饮酒·十八》
- 《桃花源诗》
- 《桃花源诗》
- 《闲情赋》
- 《咏三良》
- 《咏三良》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
- 《酬丁柴桑》
- 《酬丁柴桑》
- 《咏二疏》
- 《停云·其二》
- 《停云》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游斜川》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饮酒·其九》
- 《饮酒·其九》
-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归园田居·其六》
- 《归园田居·其六》
- 《劝农》
-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桃花源记》
- 《五柳先生传》
- 《责子》
- 《责子》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三》
- 《与殷晋安别》
- 《和刘柴桑》
- 《和刘柴桑》
- 《饮酒 十四》
- 《饮酒 十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 《归园田居·其三》
- 《归园田居·其三》
- 《饮酒·其五》
- 《饮酒·其五》
- 《咏荆轲》
- 《咏荆轲》
- 《杂诗》
- 《杂诗》
- 《归园田居·其一》
- 《归园田居·其一》
- 《读山海经·其一》
- 《读山海经·其一》
- 《读山海经·其十》
- 《读山海经·其十》
- 《归鸟·其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 《四时》
- 《四时》
- 《饮酒·十六》
- 《饮酒·十六》
-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和郭主簿·其一》
- 《和郭主簿·其一》
- 《拟古九首》
- 《饮酒·二十》
- 《饮酒·二十》
- 《述酒》
- 《述酒》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拟挽歌辞三首》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饮酒·其三》
- 《饮酒·其三》
- 《拟挽歌辞·其三》
- 《拟挽歌辞·其三》
- 《荣木》
- 《杂诗十二首·其二》
- 《杂诗十二首·其二》
-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饮酒·其十》
- 《饮酒·十九》
- 《饮酒·其十》
- 《饮酒·十九》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饮酒·其四》
- 《还旧居》
- 《还旧居》
- 《岁暮和张常侍》
- 《岁暮和张常侍》
- 《悲从弟仲德》
- 《悲从弟仲德》
- 《归鸟·其三》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 《饮酒·十五》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 《命子》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六》
-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 《有会而作》
- 《止酒》
- 《止酒》
- 《归园田居·其二》
- 《归园田居·其二》
- 《移居·其二》
- 《移居·其二》
- 《劝农·其六》
- 《移居二首》
- 《归园田居·其五》
- 《归园田居·其五》
- 《归园田居·其四》
- 《归园田居·其四》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 《自祭文》
- 《自祭文》
- 《和郭主簿·其二》
- 《和郭主簿·其二》
- 《酬刘柴桑》
- 《酬刘柴桑》
- 《蜡日》
- 《蜡日》
- 《饮酒·其四》
- 《饮酒·其四》
- 《时运·其二》
- 《时运·其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 《饮酒·其八》
- 《饮酒·其八》
- 《时运》
- 《答庞参军》
- 《答庞参军·其四》
- 《赠羊长史·并序》
- 《赠羊长史·并序》
- 《答庞参军》
- 《于王抚军座送客》
- 《于王抚军座送客》
- 《己酉岁九月九日》
- 《己酉岁九月九日》
- 《九日闲居》
- 《饮酒·十三》
- 《饮酒·十三》
- 《饮酒·幽兰生前庭》
- 《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鸟·其一》
- 《归鸟·其二》
译文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
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注释
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畴(chóu)昔:往昔,从前。畴:发语助词,无义。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
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一本作“十载”。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
恻(cè)怆(chuàng):凄伤悲痛。
阡(qiān)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
邑(yì)屋:邑指县城。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履(lǚ)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
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往迹:过去的踪迹。
有处:意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
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拨,拂开。
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陶渊明四十八岁;一说作于十三年(417年),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感慨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