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时光流逝如同飞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刚过开年俯仰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人既生来谁能不死?人生规律必然有终。生活清贫等待命尽,弯臂作枕何妨道隆。时运变化有顺有险,纵心任性没有穷通。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参考资料: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时光流逝如同飞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刚过开年俯仰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人既生来谁能不死?人生规律必然有终。生活清贫等待命尽,弯臂作枕何妨道隆。时运变化有顺有险,纵心任性没有穷通。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参考资料: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虚舟纵逸棹”,纵是操纵,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被动用法,被“逸棹”所操纵。逸棹,就是把船划得很快;结合前面的“虚舟”来理解:在轻舟上,飞快地划着船桨,说的是速度之快。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回复遂无穷”,回复,是说循环反复,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无尽。诸家注本都说,这里说的是时间,“时光不停,迅速流逝,四季循环,无穷无尽”。
上面两句是虚写,写大的概念,时间流逝极快,且循环反复至于无穷。接着两句,具体地写。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天、一年年,很快就过去了。“发岁始俛仰”,发岁,是说一年刚开始;俛仰,通“俯仰”,俯是低头,仰是抬头,在这样的抬头与低头之间,一年才刚开始,马上就到五月了,马上就要过去半年了。“星纪奄将中”,星纪,简单的理解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一年;奄,表示时间之快;将中,将到正中,指年中;在一俯一仰之间,马上就要到年中了。《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说的是时间匆匆而过,不为人们而停留,在眨眼之间,春天走了,秋天来了,循环反复。
这首诗写的时间是五月。上面也说了,时间过的很快,俯仰之间,马上就到年中了,就到五月了。紧接着写的,就是在五月的时候,自然万物是什么样的情况。“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不论是南窗还是北林,花草树木都生机盎然。这里是互文。互文的特点,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比如这句,不能说南窗没有枯萎的花草,北边的树木很茂盛。不能这么分开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在描述这个季节的自然景象。这两句写树木,下面两句写风雨。“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萍”一作“渊”,意思是天渊。下大雨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望过去就好像是深渊一样,同时,它又是在天上的,天上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都是神灵一样的东西,都需要有敬畏之心,所以称为“神渊”。“写”通“泻”,和下面的“时雨”连起来理解,“时雨”是应时应季的雨。在五月份的时候,天上下着应时的雨。“晨色”是清晨的景色,清晨的时候,万物都很美好;在这时候,还伴随着五月的和暖的南风。此时正是五月份,又有温暖的南风吹过来,真是好时节。
以上四句,花草树木也好,风和雨也罢,陶渊明在这里不只是要写大自然的这样一种美好,他是在说,什么样的季节,有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它们是应时而来的;季节一过,它们也就会消失了。“既来孰不去”,紧接着,他就说了,“既来”,南窗北林的那些花草树木,现在都生长的很茂盛,天上下着应时的雨,还有那温暖的南风,这些,在五月这样的季节,它们都来了,都应时地出现了,但是,“孰不去?”这是问句,其实是明知故问的,它们是肯定要去的,要离开的,这是自然规律,有来必有去。这样的道理,和人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人理固有终”,人这一辈子,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道理,有繁盛美好的时候,也会有凋落的时候,“固有终”,本来就有终了的时候,就是“人固有一死”的意思,是不可抗拒的。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荣启期,他和孔子有过对话。有一回,孔子去泰山游玩,在路上碰到了荣启期。当时,荣启期穿的很破,书上说是“鹿裘带索”,裘是大衣,鹿裘不是说用鹿皮做的皮衣,而是指一种较为粗糙的外衣,古时候是丧服或者是隐士穿的衣服,“带索”,说的是在腰间随便用绳索系上。即使是这样穷苦,荣启期依然是“鼓琴而歌”,他一边弹琴一边快乐地吟唱着。孔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荣启期回答说,我高兴的原因有很多。然后他就列举了三方面的原因:天地之间,人为贵,而我是人,这是一乐;男尊女卑,世间以男为贵,而我是男的,这是第二乐;有的人没活几岁就夭折了,而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乐;这样,我还不应该高兴吗?说完这三乐,荣启期总结说,“贫者,士之常也”,穷苦是读书人经常会面对的;“死者,民之终也”,死亡的事情大家都一样,这是所有人最后的结局,那么,我现在,“居常以待终”,我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呢?这是荣启期的故事。
前面说,“人理固有终”,人这一生,肯定是有终了的时候,所有人都一样,都会死的。那么人们能做的就是“居常待其尽”,就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吧,死亡是终究会来的。这个意思,和荣启期所说的“居常以待终”,意思是一样的。对于读书人来说,生活上的清贫是常事,人要坚守得住,不要因为生活贫困,就轻易改变人生准则,就去曲意逢迎或者自怜自哀;至于死亡,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没什么值得害怕。那么,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再苦的生活都不算什么,人照样可以每天快快乐乐的。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曲肱岂伤冲”,有一个成语,叫“曲肱而枕”,把胳膊弯起来,枕着睡觉。《论语·述而》上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很有乐趣的。陶渊明在这里说,这样的生活,“岂伤冲”,怎么会有损于“冲虚之道”呢?冲虚之道,简单地说,是那种淡泊的、恬淡的生活。另一层意思,这个“冲”、“虚”,是道教里经常出现的字眼。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戴主簿大概是个学道求仙一类的人,而陶渊明写这首唱和诗,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时间循环反复至于无穷,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会终了的,那么就要“居常待其尽”,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即便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睡觉,也不失为人生乐事,不必去求长生、去求仙问道。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日月星辰是不断在变换的。大自然如此,人生也一样。在这样不断的迁移变化当中,总不免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艰难险阻的时候。这里的“或夷险”,是或夷或险,有时候平坦有时候艰难。人生是这样的,不会是一帆风顺。那么,“肆志”就好了,只要能做到纵心任性,能够保持心志的自由,那就无所谓“窊隆”了。说的是心灵要自由,不要总惦记着富贵,惦记着长生不老那些事情,那样心会被束缚住的。窊隆,这里引申为“穷通、贵贱”。心志只要是自由的,是纵心任性的,那么就无所谓穷通贵贱了。
所以,最后陶渊明就说,“即事如以高”,对于这些事情,自然变化、生与死、穷困与富贵,等等这些,如果有很高明的,很通达的认识的话,那么,“何必升华嵩”,何必去寻仙,何必上华山、上嵩山去修炼呢?华山和嵩山,是人们寻道修佛的地方。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这首唱和诗,它所唱和的,大抵是戴主簿这个人,乐衷于寻仙访道,或者,彼此间有过类似的交流,在这里,陶渊明就用这首诗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这首诗的口气非常坚定,可以看得出来陶渊明归隐之后的决心。生与死、贫穷与富贵这些问题,他用平常心去对待,恬然自得。他就认定了人生应该这样。
- 《咏贫士》
- 《杂诗 其五》
- 《荣木 其四》
- 《咏贫士 其一》
- 《咏贫士 其四》
- 《咏贫士 其五》
- 《咏贫士 其六》
- 《咏贫士 其七》
- 《饮酒 十七》
- 《拟古 其三》
- 《杂诗 其二》
- 《杂诗 其四》
- 《杂诗 其八》
- 《杂诗 其六》
- 《杂诗 其七》
- 《杂诗 其一》
- 《杂诗 其三》
- 《读《山海经》 其一》
- 《赠长沙公》
- 《赠长沙公 其二》
- 《赠长沙公 其四》
- 《联句》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名句赏析》
-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名句赏析》
-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名句赏析》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名句赏析》
-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名句赏析》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名句赏析》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名句赏析》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名句赏析》
-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名句赏析》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名句赏析》
-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名句赏析》
-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名句赏析》
-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名句赏析》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名句赏析》
-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名句赏析》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名句赏析》
-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名句赏析》
-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名句赏析》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名句赏析》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名句赏析》
-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名句赏析》
-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名句赏析》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名句赏析》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名句赏析》
-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名句赏析》
-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名句赏析》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名句赏析》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名句赏析》
-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名句赏析》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名句赏析》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名句赏析》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名句赏析》
-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名句赏析》
-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名句赏析》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名句赏析》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名句赏析》
-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名句赏析》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名句赏析》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名句赏析》
-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名句赏析》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赏析》
- 《杂诗 其三》
- 《咏贫士 其三》
- 《杂诗 其二》
- 《杂诗 其四》
- 《咏贫士》
- 《杂诗 其五》
- 《咏贫士 其一》
- 《咏贫士 其五》
- 《荣木 其四》
- 《咏贫士 其四》
- 《咏贫士 其六》
- 《咏贫士 其七》
- 《饮酒 十七》
- 《拟古 其三》
- 《杂诗 其三》
- 《杂诗 其四》
- 《形影神三首》
- 《连雨独饮》
- 《连雨独饮》
- 《饮酒·其一》
- 《饮酒·其一》
- 《饮酒·十二》
- 《饮酒·十一》
- 《饮酒·十一》
- 《乞食》
- 《乞食》
- 《饮酒·其二》
- 《饮酒·其二》
- 《饮酒·其六》
- 《饮酒·其六》
- 《饮酒·十八》
- 《饮酒·十八》
- 《桃花源诗》
- 《桃花源诗》
- 《闲情赋》
- 《咏三良》
- 《咏三良》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
- 《酬丁柴桑》
- 《酬丁柴桑》
- 《咏二疏》
- 《停云·其二》
- 《停云》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游斜川》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饮酒·其九》
- 《饮酒·其九》
-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归园田居·其六》
- 《归园田居·其六》
- 《劝农》
-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桃花源记》
- 《五柳先生传》
- 《责子》
- 《责子》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三》
- 《与殷晋安别》
- 《和刘柴桑》
- 《和刘柴桑》
- 《饮酒 十四》
- 《饮酒 十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 《归园田居·其三》
- 《归园田居·其三》
- 《饮酒·其五》
- 《饮酒·其五》
- 《咏荆轲》
- 《咏荆轲》
- 《杂诗》
- 《杂诗》
- 《归园田居·其一》
- 《归园田居·其一》
- 《读山海经·其一》
- 《读山海经·其一》
- 《读山海经·其十》
- 《读山海经·其十》
- 《归鸟·其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 《四时》
- 《四时》
- 《饮酒·十六》
- 《饮酒·十六》
-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和郭主簿·其一》
- 《和郭主簿·其一》
- 《拟古九首》
- 《饮酒·二十》
- 《饮酒·二十》
- 《述酒》
- 《述酒》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拟挽歌辞三首》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饮酒·其三》
- 《饮酒·其三》
- 《拟挽歌辞·其三》
- 《拟挽歌辞·其三》
- 《荣木》
- 《杂诗十二首·其二》
- 《杂诗十二首·其二》
-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饮酒·其十》
- 《饮酒·十九》
- 《饮酒·其十》
- 《饮酒·十九》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饮酒·其四》
- 《还旧居》
- 《还旧居》
- 《岁暮和张常侍》
- 《岁暮和张常侍》
- 《悲从弟仲德》
- 《悲从弟仲德》
- 《归鸟·其三》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 《饮酒·十五》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 《命子》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六》
-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 《有会而作》
- 《止酒》
- 《止酒》
- 《归园田居·其二》
- 《归园田居·其二》
- 《移居·其二》
- 《移居·其二》
- 《劝农·其六》
- 《移居二首》
- 《归园田居·其五》
- 《归园田居·其五》
- 《归园田居·其四》
- 《归园田居·其四》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 《自祭文》
- 《自祭文》
- 《和郭主簿·其二》
- 《和郭主簿·其二》
- 《酬刘柴桑》
- 《酬刘柴桑》
- 《蜡日》
- 《蜡日》
- 《饮酒·其四》
- 《饮酒·其四》
- 《时运·其二》
- 《时运·其二》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 《饮酒·其八》
- 《饮酒·其八》
- 《时运》
- 《答庞参军》
- 《答庞参军·其四》
- 《赠羊长史·并序》
- 《赠羊长史·并序》
- 《答庞参军》
- 《于王抚军座送客》
- 《于王抚军座送客》
- 《己酉岁九月九日》
- 《己酉岁九月九日》
- 《九日闲居》
- 《饮酒·十三》
- 《饮酒·十三》
- 《饮酒·幽兰生前庭》
- 《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鸟·其一》
- 《归鸟·其二》
译文
时光流逝如同飞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刚过开年俯仰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
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人既生来谁能不死?人生规律必然有终。
生活清贫等待命尽,弯臂作枕何妨道隆。
时运变化有顺有险,纵心任性没有穷通。
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
注释
五月旦作:指五月初一写这首诗。旦,这里的解释是农历初一。和(hè):唱和,用诗歌酬答,依照戴主簿所赠之诗的题材、格律而写诗。戴主簿:姓戴的主簿,事迹不详。主簿,是官名,主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掌管文书。
虚舟:空船,这里可解释为“轻舟”。逸:快疾、迅速的意思。棹(zhào):长的船桨,是划船的工具。这两句化用《庄子·列御寇》“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之意,比喻迅速流逝的时光。
发岁:开岁,一年之始。俛(fǔ)仰:即俯仰,形容时间短暂。俛,同“俯”。
星纪:星次名,这里指癸丑年(413年)。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是一年。《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晋义熙九年即为癸丑岁。奄:通“淹”,忽然的意思。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
罕:罕见,稀少。悴:憔悴,这里是枯萎的意思,指干枯之物。
荣且丰:繁荣茂盛。荣和丰,都有茂盛的意思。
神萍:雨师。一作“萍光”,一作“神渊”。《楚辞·天问》:“蓱起雨,何以兴之?”王逸注:“蓱,萍翳,雨师名也。”写:同“泻”,倾注。
奏:通“凑”,聚集。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尔雅·释天》:“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列子·汤问》:“景凤翔,庆云浮。”也指南风或东南风,如《说文·风部》:“南方曰景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曰景风。”
来、去:喻指生、死。
人理:人生的道理。
居常待其尽:安于贫困,等待命终。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贫者,士之常也;死者,命之终也。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曲肱(gōng):“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枕头。语本《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岂伤:哪里妨害。冲:虚,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迁化:指时运的变化。夷:平坦。险:险阻。
肆志:随心任性。肆,是放肆、放纵的意思。窊(wā)隆:谓地形洼下和隆起,引申为起伏,高下。窊,是低洼、低下;隆,是隆起、突出。
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
华嵩:华山和嵩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与《形影神三首》创作时间相近。这年陶渊明四十九岁。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虚舟纵逸棹”,纵是操纵,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被动用法,被“逸棹”所操纵。逸棹,就是把船划得很快;结合前面的“虚舟”来理解:在轻舟上,飞快地划着船桨,说的是速度之快。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回复遂无穷”,回复,是说循环反复,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无尽。诸家注本都说,这里说的是时间,“时光不停,迅速流逝,四季循环,无穷无尽”。
上面两句是虚写,写大的概念,时间流逝极快,且循环反复至于无穷。接着两句,具体地写。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天、一年年,很快就过去了。“发岁始俛仰”,发岁,是说一年刚开始;俛仰,通“俯仰”,俯是低头,仰是抬头,在这样的抬头与低头之间,一年才刚开始,马上就到五月了,马上就要过去半年了。“星纪奄将中”,星纪,简单的理解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一年;奄,表示时间之快;将中,将到正中,指年中;在一俯一仰之间,马上就要到年中了。《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说的是时间匆匆而过,不为人们而停留,在眨眼之间,春天走了,秋天来了,循环反复。
这首诗写的时间是五月。上面也说了,时间过的很快,俯仰之间,马上就到年中了,就到五月了。紧接着写的,就是在五月的时候,自然万物是什么样的情况。“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不论是南窗还是北林,花草树木都生机盎然。这里是互文。互文的特点,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比如这句,不能说南窗没有枯萎的花草,北边的树木很茂盛。不能这么分开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在描述这个季节的自然景象。这两句写树木,下面两句写风雨。“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萍”一作“渊”,意思是天渊。下大雨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望过去就好像是深渊一样,同时,它又是在天上的,天上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都是神灵一样的东西,都需要有敬畏之心,所以称为“神渊”。“写”通“泻”,和下面的“时雨”连起来理解,“时雨”是应时应季的雨。在五月份的时候,天上下着应时的雨。“晨色”是清晨的景色,清晨的时候,万物都很美好;在这时候,还伴随着五月的和暖的南风。此时正是五月份,又有温暖的南风吹过来,真是好时节。
以上四句,花草树木也好,风和雨也罢,陶渊明在这里不只是要写大自然的这样一种美好,他是在说,什么样的季节,有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它们是应时而来的;季节一过,它们也就会消失了。“既来孰不去”,紧接着,他就说了,“既来”,南窗北林的那些花草树木,现在都生长的很茂盛,天上下着应时的雨,还有那温暖的南风,这些,在五月这样的季节,它们都来了,都应时地出现了,但是,“孰不去?”这是问句,其实是明知故问的,它们是肯定要去的,要离开的,这是自然规律,有来必有去。这样的道理,和人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人理固有终”,人这一辈子,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道理,有繁盛美好的时候,也会有凋落的时候,“固有终”,本来就有终了的时候,就是“人固有一死”的意思,是不可抗拒的。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荣启期,他和孔子有过对话。有一回,孔子去泰山游玩,在路上碰到了荣启期。当时,荣启期穿的很破,书上说是“鹿裘带索”,裘是大衣,鹿裘不是说用鹿皮做的皮衣,而是指一种较为粗糙的外衣,古时候是丧服或者是隐士穿的衣服,“带索”,说的是在腰间随便用绳索系上。即使是这样穷苦,荣启期依然是“鼓琴而歌”,他一边弹琴一边快乐地吟唱着。孔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荣启期回答说,我高兴的原因有很多。然后他就列举了三方面的原因:天地之间,人为贵,而我是人,这是一乐;男尊女卑,世间以男为贵,而我是男的,这是第二乐;有的人没活几岁就夭折了,而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乐;这样,我还不应该高兴吗?说完这三乐,荣启期总结说,“贫者,士之常也”,穷苦是读书人经常会面对的;“死者,民之终也”,死亡的事情大家都一样,这是所有人最后的结局,那么,我现在,“居常以待终”,我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呢?这是荣启期的故事。
前面说,“人理固有终”,人这一生,肯定是有终了的时候,所有人都一样,都会死的。那么人们能做的就是“居常待其尽”,就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吧,死亡是终究会来的。这个意思,和荣启期所说的“居常以待终”,意思是一样的。对于读书人来说,生活上的清贫是常事,人要坚守得住,不要因为生活贫困,就轻易改变人生准则,就去曲意逢迎或者自怜自哀;至于死亡,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没什么值得害怕。那么,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再苦的生活都不算什么,人照样可以每天快快乐乐的。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曲肱岂伤冲”,有一个成语,叫“曲肱而枕”,把胳膊弯起来,枕着睡觉。《论语·述而》上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很有乐趣的。陶渊明在这里说,这样的生活,“岂伤冲”,怎么会有损于“冲虚之道”呢?冲虚之道,简单地说,是那种淡泊的、恬淡的生活。另一层意思,这个“冲”、“虚”,是道教里经常出现的字眼。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戴主簿大概是个学道求仙一类的人,而陶渊明写这首唱和诗,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时间循环反复至于无穷,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会终了的,那么就要“居常待其尽”,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即便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睡觉,也不失为人生乐事,不必去求长生、去求仙问道。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日月星辰是不断在变换的。大自然如此,人生也一样。在这样不断的迁移变化当中,总不免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艰难险阻的时候。这里的“或夷险”,是或夷或险,有时候平坦有时候艰难。人生是这样的,不会是一帆风顺。那么,“肆志”就好了,只要能做到纵心任性,能够保持心志的自由,那就无所谓“窊隆”了。说的是心灵要自由,不要总惦记着富贵,惦记着长生不老那些事情,那样心会被束缚住的。窊隆,这里引申为“穷通、贵贱”。心志只要是自由的,是纵心任性的,那么就无所谓穷通贵贱了。
所以,最后陶渊明就说,“即事如以高”,对于这些事情,自然变化、生与死、穷困与富贵,等等这些,如果有很高明的,很通达的认识的话,那么,“何必升华嵩”,何必去寻仙,何必上华山、上嵩山去修炼呢?华山和嵩山,是人们寻道修佛的地方。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这首唱和诗,它所唱和的,大抵是戴主簿这个人,乐衷于寻仙访道,或者,彼此间有过类似的交流,在这里,陶渊明就用这首诗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这首诗的口气非常坚定,可以看得出来陶渊明归隐之后的决心。生与死、贫穷与富贵这些问题,他用平常心去对待,恬然自得。他就认定了人生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