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名句赏析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参考资料: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4页.2、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169-170页.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5-86页.4、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3页.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参考资料: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4页.2、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169-170页.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5-86页.4、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3页.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 《襄阳公宅饮》
- 《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
- 《送桓子之郢城礼》
- 《晓入南山》
- 《赠萧少府》
-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 《齿坐呈山南诸隐》
-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 《醉后赠马四》
- 《送张郎中迁京》
- 《张郎中梅园中》
- 《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
-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 《早梅》
-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 《除夜有怀》
- 《长安早春(一作张子容诗)》
-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 《春意(一题作春怨)》
- 《寄赵正字》
- 《梅道士水亭》
- 《寒夜》
- 《赋得盈盈楼上女》
- 《长乐宫》
- 《题李十四庄,兼赠綦毋校书》
- 《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
- 《赴京途中遇雪》
- 《宿武阳即事(一作宿武阳川)》
-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一题作岘山亭送朱大)》
-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 《和张判官登万山亭,因赠洪府都督韩公》
- 《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 《春情》
- 《送袁太祝尉豫章》
- 《闺情》
-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
- 《宿立公房》
- 《寻陈逸人故居》
- 《归至郢中》
- 《书怀贻京邑同好》
- 《还山贻湛法师》
- 《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
- 《早发渔浦潭》
- 《经七里滩》
- 《初春汉中漾舟》
- 《白云先生王迥见访》
- 《九日龙沙作,寄刘大昚虚》
-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 《示孟郊》
- 《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
-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
- 《送桓子之郢成礼》
- 《岘山饯房琯、崔宗之》
- 《送谢录事之越》
- 《送卢少府使入秦》
- 《送张祥之房陵》
- 《闲园怀苏子》
-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 《送贾升主簿之荆府》
- 《游江西留别富阳裴、刘二少府》
-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 《秋登张明府海亭》
- 《临涣裴明府席遇张十一、房六》
- 《春中喜王九相寻(一题作晚春)》
- 《寻裴处士》
- 《题长安主人壁》
- 《登总持寺浮图?》
- 《岘潭》
- 《姚开府山池》
- 《夏日辨玉法师茅斋》
- 《与张折冲游耆闍寺》
- 《游景空寺兰若》
- 《陪李侍御访聪上人禅居(一作陪柏台友访聪上人)》
- 《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一题作裴司士见访)》
- 《广陵别薛八(一题作送友东归)》
- 《送洗然弟进士举》
- 《崔明府宅夜观妓》
- 《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
-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一作宴卫明府宅遇北使)》
- 《送王大校书》
- 《寒夜张明府宅宴》
- 《宴张别驾新斋》
- 《寻天台山》
-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 《武陵泛舟》
- 《与白明府游江》
- 《游凤林寺西岭》
- 《秋日陪李侍御渡松滋江》
- 《陪独孤使君同与萧员外证登万山亭》
-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 《行至汝坟寄卢征君》
- 《寄天台道士》
- 《重酬李少府见赠》
- 《九日怀襄阳》
-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
- 《送王五昆季省觐》
- 《送崔遏》
- 《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 《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
-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 《和张明府登鹿门作》
- 《上巳洛中寄王九迥(一作王迥十九)》
- 《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
-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 《同卢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司马,海园作》
-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
- 《送吴宣从事(一作送苏六从军)》
- 《洞庭湖寄阎九》
- 《送袁十岭南寻弟》
- 《永嘉别张子容》
- 《东京留别诸公(一题作京还别新丰诸友)》
- 《送席大》
- 《赠道士参寥》
- 《京还赠张(一作王)维》
-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 《同张明府清镜叹》
- 《庭橘》
- 《岘潭作》
-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 《江上别流人》
- 《宴包二融宅》
- 《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
- 《戏题(一作戏赠主人)》
-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 《溯江至武昌》
- 《晚春题远上人南亭》
-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
- 《宴张记室宅》
- 《宴张别驾新齐》
-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韩公父常为襄州使)》
- 《下赣石》
- 《宴崔明府宅夜观妓》
- 《渡扬子江》
- 《题张野人园庐》
- 《山中逢道士云公》
- 《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
- 《扬子津望京口》
- 《送友人之京》
-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薄申屠少府①》
- 《陪李侍御访聪上人禅居》
- 《秋登兰山寄张五》
- 《登总持寺浮图》
-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 《临洞庭上张丞相》
- 《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岘潭作①》
- 《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
-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 《同张将蓟门观灯》
- 《长安早春 一作张子容诗》
- 《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
- 《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
- 《送袁十》
-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 《同独孤使君东斋作》
- 《越中逢天台太乙子》
- 《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
- 《岘山饯(赠)房琯崔宗之》
- 《相和歌辞。大堤行》
- 《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①》
- 《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
- 《寻梅道士(一作寻梅道士张山人)》
- 《春中喜王九相寻》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名句赏析》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名句赏析》
-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名句赏析》
-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名句赏析》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名句赏析》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名句赏析》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名句赏析》
-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名句赏析》
-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名句赏析》
-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名句赏析》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名句赏析》
-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名句赏析》
-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名句赏析》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名句赏析》
-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名句赏析》
-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名句赏析》
-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名句赏析》
-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名句赏析》
-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名句赏析》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名句赏析》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名句赏析》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名句赏析》
-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名句赏析》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名句赏析》
-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名句赏析》
-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名句赏析》
-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名句赏析》
-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名句赏析》
-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名句赏析》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名句赏析》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名句赏析》
-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名句赏析》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名句赏析》
-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名句赏析》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名句赏析》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名句赏析》
-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名句赏析》
-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名句赏析》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名句赏析》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名句赏析》
-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名句赏析》
-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名句赏析》
-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名句赏析》
-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名句赏析》
-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名句赏析》
-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名句赏析》
-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名句赏析》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名句赏析》
-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名句赏析》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名句赏析》
-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名句赏析》
-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名句赏析》
-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名句赏析》
-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名句赏析》
-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名句赏析》
-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名句赏析》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名句赏析》
-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名句赏析》
-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名句赏析》
-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名句赏析》
-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名句赏析》
-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名句赏析》
-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名句赏析》
-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名句赏析》
-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名句赏析》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名句赏析》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名句赏析》
- 《赠王九》
- 《句》
- 《途次望乡》
- 《书怀贻京邑同好》
- 《送朱大入秦》
- 《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
-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
- 《归旧隐》
- 《赠韩襄客》
- 《闻裴侍御胐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
- 《送吴宣从事》
- 《送崔遏(易)》
- 《宴荣二山池》
-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溯江至武昌》
-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①》
- 《初春汉中漾舟》
- 《耶溪泛舟①》
- 《经七里滩①》
- 《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
-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 《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
- 《西山寻辛谔》
-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 《岘山饯》
- 《送崔遏》
- 《宴张别驾新斋》
-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寻白鹤岩张子容》
- 《九日得新字》
- 《北涧泛舟》
- 《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①》
- 《岁除夜有怀》
- 《和于判官登万山亭因赠洪府都督韩公》
- 《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探得阶字》
- 《襄阳公宅饮①》
- 《岘潭(山)作》
-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蓟州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 《题李十四庄兼赠綦毋校书》
- 《和宋太史北楼新亭》
- 《陪卢明府泛舟回作》
- 《题融公兰若(一作题容山主兰若)》
- 《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
- 《登万岁楼》
-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 《登龙兴寺阁》
- 《寻张五回夜园作》
- 《李少府与杨九再来》
- 《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一作张七及辛大见访)》
- 《途中遇晴》
- 《伤岘山云表观主》
- 《他乡七夕》
- 《秋宵月下有怀》
- 《采樵作》
-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 《听郑五愔弹琴》
-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 《晚泊浔阳望庐山》
- 《南归阻雪》
-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 《渡浙江问舟中人》
-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 《耶溪泛舟》
-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 《洗然弟竹亭》
- 《送王昌龄之岭南》
- 《自洛之越》
-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夜归鹿门山歌》
- 《宿建德江》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早寒江上有怀》
- 《过故人庄》
- 《与诸子登岘山》
- 《夏日南亭怀辛大》
- 《春晓》
- 《岁暮归南山》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留别王侍御维》
- 《秋登兰山寄张五》
-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登望楚山最高顶》
- 《万山潭作》
- 《彭蠡湖中望庐山》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 《岁暮海上作》
- 《送告八从军》
- 《宿天台桐柏观》
- 《舟中晓望》
- 《春中喜王九相寻》
- 《田家元日》
-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 《清明即事》
- 《问舟子》
- 《田园作》
- 《登鹿门山怀古》
-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陈七赴西军》
- 《初秋》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 《凉州词》
- 《送朱大入秦》
-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 《高阳池送朱二》
- 《都下送辛大之鄂》
-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注释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孤:一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漫漫:水广大貌。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
2、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
3、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4、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