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昂
- 《感遇·之卅一》
-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名句赏析》
-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名句赏析》
-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名句赏析》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名句赏析》
- 《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名句赏析》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名句赏析》
-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卧病家园》
-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
-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 《送梁李二明府》
- 《送客》
- 《鸳鸯篇》
-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 《座右铭》
- 《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
- 《月夜有怀》
- 《宴胡楚真禁所》
- 《彩树歌》
-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 《感遇诗三十八首》
- 《春日登金华观》
- 《山水粉图》
- 《古意题徐令壁》
- 《上元夜效小庾体(见《岁时杂咏》)》
-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 《夏日游晖上人房》
- 《春台引》
- 《送别出塞》
-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 《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 《宿襄河驿浦》
-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 《登泽州城北楼宴》
- 《喜遇冀侍御珪崔司议泰之二使》
-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 《群公集毕氏林亭》
- 《洛城观酺应制》
-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 《送魏兵曹使巂州得登字》
- 《晦日宴高氏林亭(见《岁时杂咏》)》
-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见《岁时杂咏》)》
-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 《东征答朝臣相送》
- 《题李三书斋(崇嗣)》
- 《送殷大入蜀》
-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 《庆云章》
-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
-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 《感遇·之卅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八》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四》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九》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三》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四》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七》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九》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三十八》
- 《感遇·之卅六》
- 《感遇·之卅七》
- 《感遇·之卅八》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二 燕昭王》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三 乐生》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四 燕太子》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五 田光先生》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六 邹衍》
- 《赠赵六贞固》
- 《题李三书斋 崇嗣》
- 《送魏兵曹使隽州得登字》
-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 《晦日宴高氏林亭》
-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 《上元夜效小庾体》
-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
-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 《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
- 《东征答朝臣》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四》
- 《赠乔侍郎》
- 《感遇·之十一》
- 《感遇·之十二》
- 《感遇·之十三》
- 《感遇·之十四》
- 《感遇·之十五》
- 《感遇·之十六》
- 《感遇·之十七》
- 《感遇·之十八》
-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 《送东莱学士无竞》
- 《感遇·之一》
- 《感遇·之三》
- 《感遇·之四》
- 《感遇·之五》
- 《感遇·之六》
- 《感遇·之七》
- 《感遇·之八》
- 《感遇·之九》
- 《感遇·之十》
- 《赠赵六贞固二首》
- 《答韩使同在边》
-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 《答洛阳主人》
- 《观荆玉篇》
-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 《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八》
- 《庆云章》
- 《感遇·之十九》
- 《感遇·之二十》
- 《感遇·之廿一》
- 《感遇·之廿二》
- 《感遇·之廿三》
- 《感遇·之廿四》
- 《感遇·之廿五》
- 《感遇·之廿六》
- 《感遇·之廿七》
- 《感遇·之廿八》
- 《感遇·之廿九》
- 《感遇·之三十》
- 《感遇·卅二》
- 《感遇·之卅三》
- 《感遇·之卅四》
- 《庆云章》
- 《彩树歌》
-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 《登幽州台歌》
- 《白帝城怀古》
-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 《晚次乐乡县》
- 《燕昭王》
-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 《岘山怀古》
-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 《度荆门望楚》
-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 《送魏大从军》
-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少年时期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两次落第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得到重用
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
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乾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垂拱二年(686),万岁通天元年(696)两次从军北征。
受谗被诬
陈子昂北征,积极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的分裂战争,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伯玉毁琴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狱中卜命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