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参考资料: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0页.2、刘凤泉牟瑞平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3、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参考资料: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0页.2、刘凤泉牟瑞平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3、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 《东平路中遇大水》
- 《同群公题郑少府田家(此公昔任白马尉,今寄住滑台)》
- 《又送族侄式颜》
-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名句赏析》
-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名句赏析》
-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名句赏析》
-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名句赏析》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名句赏析》
-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名句赏析》
-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名句赏析》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名句赏析》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名句赏析》
-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名句赏析》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名句赏析》
-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名句赏析》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名句赏析》
-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名句赏析》
-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名句赏析》
-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名句赏析》
-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名句赏析》
-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名句赏析》
-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名句赏析》
-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名句赏析》
-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名句赏析》
-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名句赏析》
-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名句赏析》
-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名句赏析》
-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名句赏析》
-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名句赏析》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名句赏析》
-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名句赏析》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名句赏析》
-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名句赏析》
-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名句赏析》
- 《重阳》
- 《送桂阳孝廉》
- 《田家春望》
- 《塞上》
- 《秋日作》
-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 《塞下曲(贺兰作)》
- 《送田少府贬苍梧》
- 《宋中十首》
- 《见薛大臂鹰作(一作李白)》
- 《别冯判官》
- 《酬马八效古见赠》
- 《相和歌辞。秋胡行》
-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
-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 《辟阳城》
- 《九曲词三首》
- 《三君咏。狄梁公(仁杰)》
- 《赠别沈四逸人》
- 《送韩九》
- 《别耿都尉》
-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 《宋中别李八》
-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
- 《送萧十八与房侍御回还》
- 《河西送李十七》
-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
-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
-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
- 《奉酬睢阳李太守》
-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 《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
-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
- 《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
- 《闲居》
- 《别刘大校书》
- 《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
- 《送裴别将之安西》
- 《题尉迟将军新庙》
- 《九日酬颜少府》
-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 《送别》
- 《赠别晋三处士》
- 《古歌行》
- 《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
-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 《哭裴少府》
- 《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
- 《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
- 《送蔡山人》
- 《题李别驾壁》
- 《渔父歌》
- 《部落曲》
- 《赠杜二拾遗》
- 《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
- 《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
- 《同李九士曹观壁画云作》
- 《送蔡十二之海上(时在卫中)》
- 《别韦兵曹》
- 《独孤判官部送兵》
- 《别从甥万盈》
- 《别崔少府》
- 《广陵别郑处士》
- 《别孙訢》
-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 《赠别褚山人》
- 《别王八》
- 《送崔功曹赴越》
- 《送张瑶贬五谿尉》
- 《别韦五》
- 《画马篇(同诸公宴睢阳李太守,各赋一物)》
- 《咏马鞭》
- 《途中寄徐录事(比以王书见赠)》
- 《酬卫八雪中见寄》
- 《别王彻》
- 《涟上别王秀才》
-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 《酬庞十兵曹》
- 《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
- 《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
- 《答侯少府》
- 《宋中别周、梁、李三子》
-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 《酬司空璲少府》
- 《酬李少府》
- 《酬裴秀才》
- 《酬陆少府》
-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 《过卢明府有赠》
-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 《寄孟五少府》
- 《苦雨寄房四昆季》
- 《钜鹿赠李少府》
- 《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
- 《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
- 《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
- 《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
-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 《宴韦司户山亭院》
- 《送崔录事赴宣城》
- 《别张少府》
- 《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 《同群公秋登琴台》
- 《同群公出猎海上》
- 《同群公题中山寺》
-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
- 《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
- 《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
- 《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
- 《宓公琴台诗三首》
-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
- 《登广陵栖灵寺塔》
- 《涟上题樊氏水亭》
- 《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
- 《三君咏。魏郑公(徵)》
- 《三君咏。郭代公(元振)》
- 《宋中遇陈二》
-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
- 《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
- 《遇冲和先生》
- 《鲁西至东平》
- 《东平路作三首》
- 《苦雪四首》
- 《赠任华》
- 《奉寄平原颜太守》
- 《饯故人》
- 《双六头赋送李参军》
- 《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
- 《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
- 《奉赠贺郎诗一首》
- 《杂曲歌辞 蓟门行五首 其一》
- 《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庐兼有人伦)》
- 《宋中别周梁李三子》
- 《三君咏 其一 魏郑公》
- 《送兵到蓟北》
-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
- 《封丘作》
- 《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
-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 《同群公登濮阳圣佛寺阁》
- 《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
- 《淇上别业》
- 《宴郭校书,因之有别》
- 《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
- 《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
- 《同朱五题卢使君义井》
-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 《秦中送李九赴越》
-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
- 《同颜六少府旅宦秋中之作》
- 《留上李右相(一作奉赠李右相林甫)》
-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 《信安王幕府诗》
- 《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
-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
- 《同敬八卢五汎河间清河》
- 《送蔡十二之海上》
- 《同李司仓早春宴睢阳东亭》
- 《东平留赠狄司马》
- 《赴彭州山行之作》
- 《送杨山人归嵩阳》
-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 《醉后赠张九旭》
- 《送郑侍御谪闽中》
- 《咏史》
- 《寄宿田家》
- 《古大梁行》
- 《燕歌行》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 《听张立本女吟》
- 《人日寄杜二拾遗》
- 《李云南征蛮诗》
- 《别董大二首·其二》
- 《苦雪四首·其四》
- 《封丘作》
- 《除夜作》
- 《邯郸少年行》
-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 《金城北楼》
- 《登百丈峰二首》
- 《夜别韦司士》
- 《登陇》
-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 《别董大二首·其一》
- 《送董判官》
- 《别韦参军》
- 《别董大二首》
- 《入昌松东界山行》
- 《自蓟北归》
- 《效古赠崔二》
- 《蓟中作》
- 《塞下曲》
-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 《营州歌》
- 《塞上听吹笛》
-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哭单父梁九少府》
-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 《送魏八》
- 《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 《送浑将军出塞》
- 《送蹇秀才赴临洮》
-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李侍御赴安西》
- 《赠别王十七管记》
- 《宋中送族侄式颜》
- 《苦雪四首·其一》
- 《苦雪四首·其二》
- 《苦雪四首·其三》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参考资料:
1、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0页 .
2、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
3、张剑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49-50 .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93-394页 .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