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三首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其一: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其三: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 《水》
- 《忆远曲》
- 《惜花》
- 《咏陀罗山》
- 《舞曲歌辞。白纻歌》
-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名句赏析》
-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名句赏析》
-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名句赏析》
-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名句赏析》
-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名句赏析》
-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名句赏析》
-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名句赏析》
-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名句赏析》
-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名句赏析》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名句赏析》
-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名句赏析》
-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名句赏析》
-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名句赏析》
-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名句赏析》
-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名句赏析》
-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名句赏析》
-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名句赏析》
- 《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名句赏析》
-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名句赏析》
-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名句赏析》
-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名句赏析》
-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名句赏析》
-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名句赏析》
- 《忆远》
- 《江南春》
- 《秋山》
- 《重阳日至峡道》
- 《塞下曲》
- 《思远人(一作寄远客)》
- 《咏怀》
- 《永嘉行》
- 《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
- 《无题(一作刘禹锡诗,题云踏歌词)》
- 《宫词》
- 《山禽》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琵琶台》
- 《南归》
- 《宿江店》
- 《北邙行(一作白邙山)》
- 《陇头行》
- 《少年行》
- 《春堤曲》
- 《相和歌辞。楚妃叹》
- 《相和歌辞。短歌行》
- 《寄菖蒲》
- 《泗水行》
- 《春水曲》
- 《白鼍鸣》
- 《答鄱阳客药名诗》
- 《送许处士》
- 《过贾岛野居》
- 《晚秋闲居》
- 《赠贾岛》
- 《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 《送施肩吾东归》
- 《昆仑儿》
- 《横吹曲辞。关山月》
- 《相和歌辞。江南曲》
-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一作白居易诗)》
- 《古苑杏花》
- 《古树》
- 《将军行》
- 《寄远曲》
- 《相和歌辞。猛虎行》
- 《送稽亭山寺僧》
- 《书怀寄王秘书》
- 《赠殷山人》
- 《送元八》
- 《别离曲》
- 《古钗叹》
- 《寄衣曲》
- 《杂曲歌辞。行路难》
- 《相和歌辞。乌栖曲》
- 《杂歌谣辞。吴楚歌(一曰燕美人歌)》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朱鹭》
-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 《杂曲歌辞。妾薄命》
- 《杂曲歌辞。春日行》
- 《送海南客归旧岛》
- 《祭退之》
- 《听夜泉》
- 《送南迁客》
- 《离妇》
- 《野居》
- 《杂怨》
- 《病中寄白学士拾遗》
- 《城南》
- 《学仙》
- 《寄韩愈》
-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
- 《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
- 《寄白二十二舍人》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梅溪》
- 《寄虔州韩使君》
- 《送吴炼师归王屋》
- 《送李司空赴镇襄阳》
- 《赠赵将军》
- 《喜王起侍郎放牒》
- 《送枝江刘明府》
- 《朝日敕赐百官樱桃》
- 《太白老人》
- 《寄和州刘使君》
- 《逢王建有赠》
- 《省试行不由径》
-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
- 《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
- 《早春闲游》
- 《送李评事游越》
- 《出塞(一作塞上曲)》
- 《送人任济阴(一作送人往济南)》
- 《罔象得玄珠》
- 《寄元员外》
- 《和户部令狐尚书喜裴司空见招看雪》
- 《和令狐尚书平泉东庄近居李仆射有寄十韵》
- 《使至蓝谿驿,寄太常王丞》
- 《庄陵挽歌词三首》
-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 《别客》
- 《送僧往金州》
- 《寄王六侍御》
- 《邻妇哭征夫》
- 《赠姚合》
- 《同韩侍御南溪夜赏》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流杯渠》
- 《寄西峰僧》
- 《送元宗简》
- 《寄徐晦》
- 《送蜀客》
- 《送萧远弟》
- 《寻仙》
- 《华清宫》
- 《刘兵曹赠酒》
- 《山中酬人》
- 《弱柏院僧影堂》
- 《华山庙》
- 《题僧院》
- 《重平驿作》
- 《赋花》
-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其六》
-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其九》
- 《寄孙冲主簿》
- 《寒食书事二首 其一》
- 《寒食内宴二首 其一》
- 《寒食内宴二首 其二》
- 《昆崙儿》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 茶岭》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 琵琶台》
- 《送僧往》
-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节妇吟》
- 《横吹曲辞·出塞》
- 《登咸阳北寺楼》
- 《送人任济阴》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琵琶台》
- 《送南客》
- 《早春》
-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其五》
- 《乐府杂曲 鼓吹曲辞 朱鹭》
- 《横吹曲辞 出塞》
- 《琴曲歌辞 别鹤》
- 《句》
- 《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
- 《玉真观》
- 《蛮中》
- 《赠道士(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
- 《病中酬元宗简》
- 《寺宿斋》
- 《赠施肩吾》
- 《赠王建》
- 《逢贾岛》
- 《题故僧影堂》
- 《送梧州王使君》
- 《春日早朝》
- 《寄朱、阚二山人》
- 《寄李渤》
- 《崔驸马养鹤》
- 《闲游》
- 《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
- 《题方睦上人月台观》
- 《寄宋景》
- 《寄王侍御(一作奉御)》
- 《题渭北寺上方》
- 《闲游(一作题山寺僧院)》
- 《倡女词》
- 《答元八遗纱帽》
- 《送辛少府任乐安》
- 《赠任道人》
- 《招周居士》
- 《送元结》
- 《宿山祠(一作宫山祠)》
- 《美人宫棋》
- 《蛮州(一作杜牧诗,题云蛮中醉)》
- 《寄白学士》
- 《喜王六同宿》
- 《题玉像堂》
- 《与贾岛闲游》
- 《赠李司议》
- 《杂曲歌辞。秋夜长》
- 《野田》
- 《别于鹄》
- 《旧宫人》
- 《赠主客刘郎中》
- 《夏日闲居》
- 《送从弟删东归》
- 《书怀寄元郎中》
- 《同韦员外开元观寻时道士》
- 《和崔驸马闻蝉》
- 《哭于鹄》
- 《怀友》
- 《送防秋将》
- 《移居静安坊,答元八郎中》
- 《岭表逢故人》
- 《送从弟濛赴饶州》
- 《宿邯郸馆寄马磁州(一作宿邯郸寄磁州友人)》
- 《长塘湖》
- 《题清彻上人院》
- 《哭元九少府》
- 《求仙行》
- 《酬韩庶子》
- 《送远客》
- 《和裴司空以诗请刑部白侍郎双鹤》
- 《赠阎少保》
- 《送安法师》
- 《送郑尚书出镇南海(各用来字)》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上士泉瓶》
- 《赠王秘书》
- 《送新罗使》
- 《哭丘长史》
- 《襄国别友》
- 《送严大夫之桂州》
- 《赠任懒》
- 《山中古祠》
- 《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
- 《泾州塞》
- 《琴曲歌辞。别鹤》
- 《经王处士原居》
- 《宿广德寺寄从舅》
- 《新桃行》
- 《雨中寄元宗简》
- 《九华观看花》
- 《春日李舍人宅见两省诸公唱和,因书情即事》
- 《谢裴司空寄马(一作蒙裴相公赐马,谨以诗谢)》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盘石磴》
- 《和李仆射雨中寄卢、严二给事》
- 《赠箕山僧》
- 《送朱庆馀及第归越》
- 《罗道士》
- 《送远使》
- 《赠商州王使君》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竹岩》
- 《酬孙洛阳》
- 《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 《送友人归山》
- 《赠梅处士》
- 《和裴司空即事通简旧僚》
- 《题韦郎中新亭》
- 《酬藤杖》
- 《琴曲歌辞。乌夜啼引》
- 《舟行寄李湖州》
- 《和裴司空酬满城杨少尹》
- 《夜怀》
- 《送汀州源使君》
- 《哭胡十八遇》
- 《早春病中》
- 《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
- 《杂曲歌辞。春江曲》
- 《赠李杭州》
- 《赠令狐博士》
-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
- 《寄孙洛阳格(一作寄洛阳孙明府)》
- 《送闲师归江南》
- 《寄府吏》
- 《送律师归婺州》
- 《送郑秀才归宁》
- 《思江南旧游》
- 《怀别》
- 《杂曲歌辞。车遥遥》
- 《登楼寄胡家兄弟》
- 《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
- 《赠孔尚书》
- 《赠姚合少府》
- 《送安西将》
- 《卧疾》
- 《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 《和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
- 《律僧》
- 《江村行》
- 《西楼望月》
- 《赠姚怤》
- 《废居行》
- 《田司空入朝》
- 《雀飞多》
- 《寄别者》
- 《送白宾客分司东都》
- 《相和歌辞。楚妃怨》
- 《酬韩祭酒雨中见寄》
- 《岳州晚景》
- 《和李仆射秋日病中作》
- 《答刘明府》
- 《和裴仆射朝回寄韩吏部》
- 《答刘竞》
- 《赠华严院僧》
- 《逢故人》
- 《哭孟寂》
- 《患眼》
- 《禅师(一作西峰顶)》
- 《题晖师影堂》
- 《岸花》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胡芦沼》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隐月岫》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绣衣石榻》
- 《使行望悟真寺》
- 《和裴仆射看樱桃花》
- 《和长安郭明府与友人县中会饮》
- 《唐昌观看花》
- 《玉仙馆》
- 《弟萧远雪夜同宿》
- 《寻徐道士》
- 《忆故州》
- 《送客游蜀》
- 《送陆畅》
- 《感春》
- 《法雄寺东楼》
- 《寄故人》
- 《题杨秘书新居》
- 《送晊师》
- 《春堤曲》
- 《寄令狐宾客》
- 《贺秘书王丞南郊摄将军》
- 《送和蕃公主》
- 《书怀》
- 《赠别王侍御赴任陕州司马(一作赠王司马赴陕州)》
- 《送杨州判官(一作赠茅山杨判官)》
- 《赠道士宜师(一作赠广宣师)》
-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 《新城甲仗楼》
- 《寄陆浑赵明府》
- 《送韩侍御归山》
- 《送浙西周判官(一作送浙东周阮范判官)》
- 《冬夕》
- 《送从弟彻东归》
-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东元大夫》
- 《送郑尚书赴广州》
- 《江头》
- 《寄梅处士》
- 《晚春过崔驸马东园》
- 《送李仆射愬赴镇凤翔》
-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 《闲居》
- 《赠太常王建藤杖笋鞋》
- 《寄灵一上人初归云门寺》
- 《送韦评事归华阴》
- 《送李骑曹灵州归觐》
- 《送南客》
- 《赠王秘书》
- 《送僧游五台兼谒李司空(作送颢法师往太原兼谒李司空)》
- 《拜丰陵》
- 《夏日闲居》
- 《哭山中友人》
- 《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
- 《霅溪西亭晚望(一作霅溪远望)》
- 《赠同溪客》
- 《隐者》
- 《野寺后池寄友》
- 《送蛮客》
- 《赠王司马》
- 《送越客》
- 《蓟北春怀》
- 《惜花》
- 《沈千运旧居》
- 《山中秋夜》
- 《山头鹿》
- 《送徐先生归蜀》
- 《不食仙姑山房》
- 《三原李氏园宴集》
- 《征西将》
- 《离宫怨》
- 《夜宿黑灶溪》
- 《山中赠日南僧》
- 《寒塘曲》
- 《杂歌谣辞。白鼍鸣》
- 《别段生》
- 《留别江陵王少府》
- 《宿临江驿(一作宿江上,一作宿溪中驿)》
- 《洛阳行》
- 《灵都观李道士》
-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征妇怨》
- 《野老歌》
- 《牧童词》
- 《夜到渔家》
- 《湘江曲》
- 《凉州词三首·其三》
- 《沙堤行·呈裴相公》
- 《没蕃故人》
- 《成都曲》
-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 《寒食》
- 《秋思》
- 《春别曲》
- 《蓟北旅思》
- 《酬朱庆馀》
- 《凉州词三首》
- 《送远曲》
译文
其一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其二
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其三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碛:读qì,戈壁、沙漠。
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沙堆:亦作“ 沙塠 ”,沙墩,小沙丘。
使客:使者。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参考资料:
1、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63-764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其一: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其三: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