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参考资料: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参考资料: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其二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其三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第三、四句写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接着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纷纷”,将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隐愤难平,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声,这是作者那颗忠直爱国殷殷之心的自然流,虽然这次惨败,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务,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
其四
第四首前两句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将军。然后写将军的部下都前来祭奠他,他的死讯使广大的北方边境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生前深孚众望,深受士卒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风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
第五、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
- 《送李五》
- 《别皇甫五》
-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
- 《胡笳曲》
- 《行路难》
- 《观猎》
- 《西宫秋怨》
- 《九日登高》
- 《万岁楼》
- 《巴陵送李十二》
- 《送胡大》
- 《琴》
- 《秋兴》
-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 《初日》
-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 《击磬老人》
- 《送窦七》
- 《送高三之桂林》
- 《河上老人歌(一作河上歌)》
- 《题灞池二首》
- 《送刘十五之郡》
- 《送十五舅》
- 《赠宇文中丞(本畅当诗)》
- 《箜篌引》
- 《客广陵》
- 《斋心》
- 《相和歌辞。放歌行》
- 《少年行二首》
- 《古意》
-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 《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
- 《灞上闲居》
- 《失题》
- 《送裴图南》
- 《寄穆侍御出幽州》
- 《送谭八之桂林》
- 《题僧房》
-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 《别李浦之京》
- 《卢溪主人》
- 《送人归江夏》
- 《送朱越》
- 《杂兴》
-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
- 《上马当山神》
- 《出塞》
- 《寄是正字》
- 《悲哉行》
- 《岳阳别李十七越宾》
- 《留别岑参兄弟》
- 《咏史》
- 《宿裴氏山庄》
- 《送韦十二兵曹》
-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適诗)》
- 《山中别庞十》
- 《过华阴》
- 《城傍曲》
- 《静法师东斋》
- 《别辛渐》
- 《送吴十九往沅陵》
- 《留别郭八》
- 《送程六》
- 《西江寄越弟》
- 《梁苑》
-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 《送李擢游江东》
-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 《送欧阳会稽之任》
- 《送李十五》
- 《萧驸马宅花烛》
- 《甘泉歌》
-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谿》
- 《殿前曲二首》
- 《沙苑南渡头》
-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 《寄陶副使》
- 《至南陵答皇甫岳》
- 《李四仓曹宅夜饮》
- 《宴春源》
- 《别陶副使归南海》
- 《送薛大赴安陆》
- 《留别司马太守》
- 《送崔参军往龙溪》
- 《送郑判官》
- 《送姚司法归吴》
- 《送万大归长沙》
- 《素上人影塔》
-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 《谒焦炼师》
- 《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
- 《寒食即事》
- 《奉赠张荆州》
- 《驾幸河东》
-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 《乌栖曲》
- 《赵十四兄见访》
- 《九江口作》
- 《大梁途中作》
- 《途中作》
- 《山行入泾州》
- 《小敷谷龙潭祠作》
- 《段宥厅孤桐》
- 《风凉原上作》
- 《裴六书堂》
- 《江上闻笛》
- 《独游》
- 《诸官游招隐寺》
- 《宴南亭》
-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 《观江淮名胜图》
-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 《留别武陵袁丞》
- 《别刘谞》
-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一作高適诗)》
- 《巴陵别刘处士》
- 《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
- 《杂曲歌辞。变行路难》
-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 《听弹风入松阕赠杨补阙》
-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 《为张僓赠阎使臣》
- 《赠史昭》
- 《秋山寄陈谠言》
-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 《梅道士水亭》
-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 《咏青》
-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 《送乔林》
- 《秋思》
- 《录自《文镜秘府论》》
- 《云山清晓》
- 《出塞二首 其一》
- 《又赠李侍御》
-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 《城旁□□》
- 《旅次盩厔过韩士别业》
- 《留别》
- 《塞下曲四首 其三》
- 《塞下曲四首 其四》
- 《出郴》
-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
- 《句》
- 《送友人之安南》
- 《梅诗》
- 《杂曲歌辞 少年行二首 其一》
- 《击磐老人》
- 《题僧房双桐》
-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句赏析》
-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名句赏析》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名句赏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名句赏析》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名句赏析》
-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名句赏析》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名句赏析》
-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名句赏析》
-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名句赏析》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名句赏析》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名句赏析》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名句赏析》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名句赏析》
-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名句赏析》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名句赏析》
-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名句赏析》
-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名句赏析》
-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名句赏析》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名句赏析》
-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名句赏析》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名句赏析》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名句赏析》
-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名句赏析》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名句赏析》
-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名句赏析》
-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名句赏析》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名句赏析》
-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名句赏析》
-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名句赏析》
-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名句赏析》
-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名句赏析》
-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名句赏析》
-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名句赏析》
-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名句赏析》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名句赏析》
- 《梁苑》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送李五》
- 《送单十三毕五归》
- 《上侍御七兄》
- 《上同州使君伯》
- 《留别》
- 《赠李侍御》
- 《送别》
- 《失题》
- 《又》
- 《又》
- 《城旁》
- 《题净眼师房》
- 《失题》
- 《上马当山神》
- 《独游》
-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 《句》
- 《青楼曲二首》
-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 《长歌行》
- 《青楼怨》
- 《浣纱女》
- 《采莲曲》
- 《代扶风主人答》
- 《送狄宗亨》
- 《送张四》
- 《送张四》
- 《送魏二》
- 《听流人水调子》
- 《塞上曲·其一》
- 《春宫曲》
- 《芙蓉楼送辛渐》
- 《塞下曲》
- 《闺怨》
-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长信怨》
- 《出塞二首·其一》
- 《西宫春怨》
- 《何九于客舍集》
- 《旅望》
- 《答武陵太守》
- 《朝来曲》
- 《龙标野宴》
- 《太湖秋夕》
- 《长信秋词五首》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采莲曲二首》
- 《出塞二首》
- 《从军行七首》
- 《从军行二首》
- 《从军行二首·其一》
- 《塞下曲四首》
- 《送任五之桂林》
- 《送柴侍御》
- 《送郭司仓》
- 《重别李评事》
- 《从军行七首·其四》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诗末全诗校:“一本无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题作三首。”
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 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
总征:普遍征召。
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
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
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黜(chù):贬斥,废免。
寻:不久。
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其二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其三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第三、四句写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接着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纷纷”,将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隐愤难平,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声,这是作者那颗忠直爱国殷殷之心的自然流,虽然这次惨败,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务,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
其四
第四首前两句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将军。然后写将军的部下都前来祭奠他,他的死讯使广大的北方边境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生前深孚众望,深受士卒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风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
第五、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