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参考资料:1、陶文鹏.《宋诗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76.3、张建华.《谦诗三百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164.4、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3》.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52.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参考资料:1、陶文鹏.《宋诗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76.3、张建华.《谦诗三百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164.4、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3》.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52.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 《重题多景楼》
- 《哀刘将军》
- 《湖上漫赋二首 其二》
- 《仙兴》
- 《闻陷虏宫女所问》
- 《题陶渊明集后》
- 《秋雨》
- 《逢故人》
- 《秋成》
- 《南望》
- 《匈奴》
- 《绝句十首 其一》
- 《苏东坡前赤壁赋图》
- 《李伯时所画太一真人莲叶舟图》
- 《无名氏巡檐数修竹图》
- 《访隐者》
- 《春词》
- 《怀友》
- 《春日游承天寺》
- 《赠老王道人》
- 《书兰亭帖后》
- 《湖上漫赋二首 其一》
- 《绝句十首 其二》
- 《绝句十首 其三》
- 《绝句十首 其四》
- 《绝句十首 其五》
- 《绝句十首 其六》
- 《绝句十首 其七》
- 《绝句十首 其八》
- 《绝句十首 其九》
- 《绝句十首 其十》
- 《五忠咏 制置李公》
- 《五忠咏 丞相李公》
- 《五忠咏 察使姜公》
- 《五忠咏 都统王公》
- 《五忠咏 随驾内嫔某氏》
- 《寄同庚友》
- 《即事》
- 《小春花》
- 《己卯十一月朔又梦食梅花梦中作》
- 《醉乡十二首 其八》
- 《醉乡十二首 其九》
- 《春日偶成五绝 其一》
- 《春日偶成五绝 其二》
- 《春日偶成五绝 其三》
- 《春日偶成五绝 其四》
- 《春日偶成五绝 其五》
- 《六砺三首》
- 《六砺三首 其二》
- 《梅花》
- 《题明皇按乐图》
- 《元贼谋取日本二绝 其一》
- 《元贼谋取日本二绝 其二》
- 《题萧梅初旧所藏钱塘王畿图二首》
- 《题萧梅初旧所藏钱塘王畿图二首 其二》
- 《题竹叶间》
- 《自题墨竹》
- 《题郑子封书塾》
- 《闺怨》
- 《锦钱馀笑 其一》
- 《锦钱馀笑 其二》
- 《锦钱馀笑 其三》
- 《锦钱馀笑 其四》
- 《锦钱馀笑 其五》
- 《锦钱馀笑 其六》
- 《锦钱馀笑 其七》
- 《锦钱馀笑 其八》
- 《锦钱馀笑 其九》
- 《锦钱馀笑 其十》
- 《锦钱馀笑 其十一》
- 《锦钱馀笑 其十二》
- 《锦钱馀笑 其十三》
- 《锦钱馀笑 其十四》
- 《锦钱馀笑 其十五》
- 《锦钱馀笑 其十六》
- 《锦钱馀笑 其十七》
- 《锦钱馀笑 其十八》
- 《锦钱馀笑 其十九》
- 《锦钱馀笑 其二十》
- 《锦钱馀笑 其二十一》
- 《锦钱馀笑 其二十二》
- 《锦钱馀笑 其二十三》
- 《陷虏歌》
- 《狂歌》
- 《观颜鲁公帖》
- 《苦怀六首 其一》
- 《苦怀六首 其二》
- 《苦怀六首 其三》
- 《苦怀六首 其四》
- 《苦怀六首 其五》
- 《苦怀六首 其六》
- 《结交二首 其一》
- 《古诗三首 其二》
- 《古诗三首 其三》
- 《秋歌》
- 《春歌》
- 《琴女行》
- 《遇秋涧》
- 《雪中醉题》
- 《前雪歌》
- 《后雪歌》
- 《岁旦登万佛阁观雪》
- 《锦钱馀笑 其二十四》
- 《咏怀三首 其一》
- 《咏怀三首 其二》
- 《咏怀三首 其三》
- 《吴江垂虹雨后观荷》
- 《虎丘》
- 《寄萧梅初二首》
- 《寄萧梅初二首 其二》
- 《观雪》
- 《古诗三首 其一》
- 《结交二首 其二》
- 《隐居谣》
- 《醉乡十二首 其十一》
- 《醉乡十二首 其十二》
- 《德祐六年岁旦歌》
- 《苦雨》
- 《励志二首 其一》
- 《励志二首 其二》
- 《和文丞相六歌》
- 《和文丞相六歌 其二》
- 《和文丞相六歌 其三》
- 《和文丞相六歌 其四》
- 《和文丞相六歌 其五》
- 《和文丞相六歌 其六》
- 《咏怀二首 其一》
- 《咏怀二首 其二》
- 《续洗兵马》
- 《题拙作后》
- 《三砺》
- 《菊花歌》
- 《二唁诗 少保张公》
- 《辛巳夏七月》
- 《十七砺》
- 《昭君叹》
- 《十八砺》
- 《十九砺》
- 《大宋地理图歌》
- 《元鞑攻日本败北歌》
- 《二十砺五百字》
- 《醉乡十二首 其十》
- 《八砺三首 其一》
- 《八砺三首 其二》
- 《独游》
- 《十砺》
- 《十一砺四首 其一》
- 《十一砺四首 其二》
- 《十一砺四首 其三》
- 《十一砺四首 其四》
- 《忆梦哭歌》
- 《十三砺十首 其一》
- 《十三砺十首 其二》
- 《十三砺十首 其三》
- 《十三砺十首 其四》
- 《十三砺十首 其五》
- 《十三砺十首 其六》
- 《十三砺十首 其七》
- 《十三砺十首 其八》
- 《十三砺十首 其九》
- 《十三砺十首 其十》
- 《二唁诗 丞相陈公》
- 《醉乡箴》
- 《题画兰》
- 《句》
- 《爱竹歌》
- 《八砺三首》
- 《巴山橘中图》
- 《北望》
- 《毕卓瓮间图》
- 《避暑入古寺》
- 《卞和泣玉图》
- 《别故人》
- 《伯乐相马图》
- 《逋仙探梅图》
- 《补梦中所作》
- 《餐菊花歌》
- 《察使姜公》
- 《巢父洗耳图》
- 《车武子聚萤读书图》
- 《题多景楼》
- 《逢陈宜之》
- 《越州飞翼楼》
- 《书怀寄孟耐翁》
- 《山中闻鹤》
- 《游观音山怀乡僧贵月溪》
- 《送人之官》
- 《僧房夜坐》
- 《听琴》
- 《寄友人》
- 《火德》
-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其二》
- 《我生》
- 《黄帝洞庭张乐图》
- 《刘伶荷锸图》
- 《咏制置李公芾》
- 《秋胡子图》
- 《王粲覆棋图》
- 《韩昌黎祭鳄鱼图》
- 《孙楚枕流漱石图》
- 《伯牙绝弦图》
- 《吴隐之饮贪泉图》
- 《次韵》
- 《写愤四首 其三》
- 《列子窃鈇图》
- 《古时》
- 《久雨后郊外独行》
- 《次韵三首 其三》
- 《张天师飞升图》
- 《孙登长啸图》
- 《张骞乘槎图》
- 《老子度关图》
- 《李广射石虎图》
- 《荣启期三乐图》
- 《吕望垂钓图》
- 《严君平垂帘卖卜图》
- 《周处除三害图》
- 《孔明成都八阵图》
- 《孔明出师表图》
- 《王烈餐石髓图》
- 《四砺二首 其二》
- 《叶公画龙图》
- 《辛巳岁立春作》
- 《陶渊明对菊图》
- 《忆前辈二首 其一》
- 《中秋苦雨赵知微登天柱峰赏月图》
- 《西王母蟠桃宴图》
- 《汉高祖将韩信图》
- 《十五砺二首 其二》
- 《玉川长须赤脚图》
- 《偶成二首 其一》
- 《陶弘景三层楼听松风图》
- 《屈原餐菊图》
- 《桓伊三弄图》
- 《南柯蚁梦图》
- 《自题大义集后》
- 《写愤三首 其三》
- 《张志和渔父图》
- 《王衍举阿堵物图》
- 《宿半塘寺》
- 《飘零》
- 《对菊四首 其一》
- 《对菊四首 其三》
- 《王子猷看竹图》
- 《庾亮登南楼图》
- 《李太白砚靴图》
- 《杜子美骑驴图》
- 《周亚夫细柳营图》
- 《许由弃瓢图》
- 《湘灵鼓瑟图》
- 《醉乡十二首 其六》
- 《无题五首 其二》
- 《孟浩然归隐图》
- 《雁足》
- 《无题五首 其五》
- 《即事八首 其二》
- 《夷齐西山图》
- 《醉乡十二首 其一》
- 《一旦》
- 《写愤三首 其一》
- 《陆龟蒙茶灶笔床图》
- 《送僧游西湖归永嘉》
- 《张子房遇黄石公图》
- 《自挽》
- 《陆绩怀橘遗母图》
- 《送人之行在》
- 《春雪中作寄萧梅初》
- 《怀归》
- 《郊行即事四首 其二》
- 《郝隆晒腹书图》
- 《严子陵垂钓图》
- 《独钓》
- 《四砺二首》
- 《墨兰》
- 《崔护觅水图》
- 《西施捧心图》
-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名句赏析》
-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名句赏析》
-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名句赏析》
- 《二砺》
- 《寒菊》
- 《德佑二年岁旦·其一》
- 《德佑二年岁旦·其二》
- 《送友人归》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参考资料:
1、梁恒月 .《帮你学古诗》 .海口 :三环出版社 ,1990 :9 .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