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参考资料: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萧枫.唐诗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参考资料: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萧枫.唐诗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 《赠友人罢举赴辟命》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名句赏析》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名句赏析》
-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名句赏析》
-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名句赏析》
-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名句赏析》
-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名句赏析》
-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名句赏析》
-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名句赏析》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名句赏析》
-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名句赏析》
-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名句赏析》
-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名句赏析》
-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名句赏析》
- 《观棋》
- 《送蜀客游维扬》
- 《感寓》
- 《八骏图》
- 《闻子规》
- 《白发吟》
- 《重阳日有作》
- 《投从叔补阙》
- 《旅中卧病》
- 《题衡阳隐士山居》
- 《秋夕》
- 《自叙》
- 《闲居书事》
- 《江岸秋思》
- 《雪》
- 《鸬鹚》
- 《旅舍遇雨》
- 《春闺怨》
- 《隽阳道中》
-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 《自遣》
- 《溪岸秋思》
- 《题道林寺》
-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 《马上行》
- 《乱后宿南陵废寺寄沈明府》
- 《和舍弟题书堂》
- 《书斋即事》
- 《出关投孙侍御》
- 《长安道中有作》
- 《山居自遣》
- 《秋日泊浦江》
- 《献新安于尚书》
-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 《赠休禅和》
- 《送李先辈从知塞上》
- 《题仇处士郊居(处士弃官卜居)》
- 《题德玄上人院》
- 《春日山居寄友人》
- 《将入关安陆遇兵寇》
- 《秋日怀九华旧居》
- 《寄窦处士》
-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
- 《新栽竹》
- 《舟行晚泊江上寺》
- 《秋夜晚泊》
- 《溪居叟》
- 《寄同人》
- 《送陈昈归麻川》
- 《题战岛僧居(在江之心)》
- 《寄李溥》
- 《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 《寄诗友》
- 《题田翁家》
- 《长安冬日》
- 《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 《山中寄友人》
- 《自述》
- 《题江山寺》
- 《秋日旅舍卧病呈所知》
- 《秋宿山馆》
- 《赠老僧》
- 《别舍弟》
- 《雪中别诗友》
- 《题岳麓寺》
- 《怀庐岳书斋》
- 《题唐兴寺小松》
- 《与友人话别》
- 《赠庐岳隐者》
- 《怀紫阁隐者》
- 《题会上人院》
- 《送黄补阙南迁》
- 《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
- 《近试投所知》
- 《送友人牧江州》
- 《别从叔》
- 《送人南游》
- 《经贾岛墓》
- 《别衡州牧》
- 《读友人诗卷》
- 《寄从叔》
- 《出山》
- 《浙中逢诗友》
- 《出常山界使回有寄》
- 《经废宅》
- 《登天台寺》
- 《途中春》
- 《入关历阳道中却寄舍弟》
- 《赠欧阳明府》
- 《赠临上人》
- 《下第出关投郑拾遗》
- 《塞上》
- 《别敬侍郎》
- 《送青阳李明府》
- 《将游湘湖有作》
- 《送姚庭珪》
- 《投李大夫》
- 《贻里中同志》
- 《江上送韦彖先辈》
- 《维扬逢诗友张乔》
- 《赠秋浦金明府长》
- 《和高秘书早春对雪登楼见寄之什》
- 《乱后山中作》
- 《旅寓书事》
- 《送舍弟》
- 《将归山逢友人》
- 《经九华费征君墓》
- 《长林山中闻贼退寄孟明府》
- 《泗上客思》
- 《钱塘别罗隐》
- 《山中贻同志》
- 《哭刘德仁》
- 《经青山吊李翰林》
- 《下第东归别友人》
- 《秋宿诗僧云英房因赠》
- 《送人宰吴县》
- 《读友人诗》
- 《登山寺》
- 《题著禅师》
- 《春日闲居即事》
- 《秋晨有感》
- 《与友人对酒吟》
- 《送僧》
- 《送九华道士游茅山》
- 《寄舍弟》
- 《下第投所知》
- 《寄顾云》
- 《赠宣城麋明府》
- 《望远》
- 《冬末投长沙裴侍郎》
- 《秋宿栖贤寺怀友人》
- 《乱后再逢汪处士》
- 《山中喜与故交宿话》
- 《江南逢李先辈》
- 《秋日寄吟友》
- 《江上与从弟话别》
- 《送友人游南海》
- 《赠聂尊师》
- 《旅感》
- 《寄益阳武灌明府》
- 《乱后送友人归湘中》
- 《送紫阳僧归庐岳旧寺》
- 《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
- 《御沟柳》
- 《访道者不遇》
- 《送人宰德清》
- 《赠李镡(镡自维扬遇乱,东入山中)》
- 《夏日登友人书斋林亭》
- 《寄临海姚中丞》
- 《山中寄诗友》
- 《湘中秋日呈所知》
- 《苦吟》
- 《闽中别所知》
- 《塞上伤战士》
- 《春日访独孤处士》
- 《哭友人》
- 《题历山舜词(山有庙,呼为帝二子,多变妖异为时所敬)》
- 《赠李蒙叟》
-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 《和吴太守罢郡山村偶题二首》
- 《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
-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敕下时,年七岁)》
- 《舟行即事》
- 《乱后山居》
- 《山居寄同志》
- 《句》
- 《送吴蜕下第入蜀》
- 《李昭象云与二三同人见访有寄》
- 《馆舍秋夕》
- 《江下初秋寓泊》
- 《秋宿临江驿》
- 《赠秋浦张明府》
- 《秋日闲居寄先达》
- 《题觉禅和》
- 《感秋》
- 《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 《赠张员外儿》
- 《入关寄九华友人》
- 《送李镡游新安》
-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
- 《过巢湖》
- 《题汪明府山居》
- 《哭贝韬》
- 《题花木障》
- 《宿村舍》
- 《辞杨侍郎》
- 《自江西归九华》
- 《叙吟》
- 《赠僧》
- 《晚春寄同年张曙先辈》
- 《赠友人罢举赴交趾辟命》
- 《维扬春日再遇孙侍御》
- 《送项山人归天台》
- 《春来燕》
- 《别四明钟尚书》
- 《宿栾城驿却寄常山张书记》
- 《梁王坐上赋无云雨》
- 《送人归淝上》
- 《投长沙裴侍郎》
- 《题历山舜祠》
- 《送友人入关》
- 《送韦书记归京(座主侍郎同举)》
- 《寄温州崔博士》
- 《顾云侍御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 《辞座主侍郎》
- 《春日旅寓》
- 《醉书僧壁》
- 《旅寓》
- 《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
- 《旅怀》
- 《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
- 《哭陈陶》
-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
- 《乱后旅中遇友人》
- 《清溪来明府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 《秋夕病中》
- 《访蔡融因题》
- 《乱后归山》
- 《送人游江南》
- 《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
- 《怀庐岳旧隐》
- 《和友人见题山居》
- 《献长沙王侍郎》
- 《春日登楼遇雨》
- 《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丞》
- 《投江上崔尚书》
- 《书事投所知》
- 《秋日湖外书事》
- 《题宗上人旧院》
- 《乱后出山逢高员外》
- 《赠元上人》
- 《下第东归道中作》
- 《戏赠渔家》
- 《送友人宰浔阳》
- 《遣怀》
- 《秋夜苦吟》
- 《入关因别舍弟》
- 《句》
- 《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 《山中对雪有作》
- 《登灵山水阁贻钓者》
- 《长安春感》
- 《途中有作》
- 《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
- 《闲居即事》
- 《感春》
-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 《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
- 《登城有作》
- 《投郑先辈》
- 《秋江雨夜逢诗友》
- 《哭方干》
- 《投宣谕张侍郎乱后遇毗陵》
- 《乱后逢李昭象叙别》
- 《赠袒肩和尚》
- 《行次荥阳却寄诸弟》
- 《赠休粮僧》
- 《题江寺禅和》
- 《酬张员外见寄》
- 《塞上》
- 《献郑给事》
- 《题护国大师塔》
- 《赠质上人》
-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 《泾溪》
-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 《小松》
- 《春宫怨》
- 《山中寡妇》
- 《蚕妇》
- 《题所居村舍》
- 《田翁》
-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 《闽中秋思》
- 《题弟侄书堂》
- 《乱后逢村叟》
- 《溪兴》
-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 《再经胡城县》
- 《送人游吴》
- 《送友游吴越》
译文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注释
李处士:疑为李昭象。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抵是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
废:废弃。
参考资料:
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社会动乱。唐帝国到了懿宗、僖宗的时候,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这首诗也是杜荀鹤反映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自己的“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挽救世人的风骨。
参考资料:
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2页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