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名句赏析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参考资料:1、《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参考资料:1、《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 《赠友人罢举赴辟命》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名句赏析》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名句赏析》
-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名句赏析》
-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名句赏析》
-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名句赏析》
-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名句赏析》
-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名句赏析》
-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名句赏析》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名句赏析》
-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名句赏析》
-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名句赏析》
-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名句赏析》
-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名句赏析》
- 《观棋》
- 《送蜀客游维扬》
- 《感寓》
- 《八骏图》
- 《闻子规》
- 《白发吟》
- 《重阳日有作》
- 《投从叔补阙》
- 《旅中卧病》
- 《题衡阳隐士山居》
- 《秋夕》
- 《自叙》
- 《闲居书事》
- 《江岸秋思》
- 《雪》
- 《鸬鹚》
- 《旅舍遇雨》
- 《春闺怨》
- 《隽阳道中》
-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 《自遣》
- 《溪岸秋思》
- 《题道林寺》
-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 《马上行》
- 《乱后宿南陵废寺寄沈明府》
- 《和舍弟题书堂》
- 《书斋即事》
- 《出关投孙侍御》
- 《长安道中有作》
- 《山居自遣》
- 《秋日泊浦江》
- 《献新安于尚书》
-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 《赠休禅和》
- 《送李先辈从知塞上》
- 《题仇处士郊居(处士弃官卜居)》
- 《题德玄上人院》
- 《春日山居寄友人》
- 《将入关安陆遇兵寇》
- 《秋日怀九华旧居》
- 《寄窦处士》
-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
- 《新栽竹》
- 《舟行晚泊江上寺》
- 《秋夜晚泊》
- 《溪居叟》
- 《寄同人》
- 《送陈昈归麻川》
- 《题战岛僧居(在江之心)》
- 《寄李溥》
- 《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 《寄诗友》
- 《题田翁家》
- 《长安冬日》
- 《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 《山中寄友人》
- 《自述》
- 《题江山寺》
- 《秋日旅舍卧病呈所知》
- 《秋宿山馆》
- 《赠老僧》
- 《别舍弟》
- 《雪中别诗友》
- 《题岳麓寺》
- 《怀庐岳书斋》
- 《题唐兴寺小松》
- 《与友人话别》
- 《赠庐岳隐者》
- 《怀紫阁隐者》
- 《题会上人院》
- 《送黄补阙南迁》
- 《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
- 《近试投所知》
- 《送友人牧江州》
- 《别从叔》
- 《送人南游》
- 《经贾岛墓》
- 《别衡州牧》
- 《读友人诗卷》
- 《寄从叔》
- 《出山》
- 《浙中逢诗友》
- 《出常山界使回有寄》
- 《经废宅》
- 《登天台寺》
- 《途中春》
- 《入关历阳道中却寄舍弟》
- 《赠欧阳明府》
- 《赠临上人》
- 《下第出关投郑拾遗》
- 《塞上》
- 《别敬侍郎》
- 《送青阳李明府》
- 《将游湘湖有作》
- 《送姚庭珪》
- 《投李大夫》
- 《贻里中同志》
- 《江上送韦彖先辈》
- 《维扬逢诗友张乔》
- 《赠秋浦金明府长》
- 《和高秘书早春对雪登楼见寄之什》
- 《乱后山中作》
- 《旅寓书事》
- 《送舍弟》
- 《将归山逢友人》
- 《经九华费征君墓》
- 《长林山中闻贼退寄孟明府》
- 《泗上客思》
- 《钱塘别罗隐》
- 《山中贻同志》
- 《哭刘德仁》
- 《经青山吊李翰林》
- 《下第东归别友人》
- 《秋宿诗僧云英房因赠》
- 《送人宰吴县》
- 《读友人诗》
- 《登山寺》
- 《题著禅师》
- 《春日闲居即事》
- 《秋晨有感》
- 《与友人对酒吟》
- 《送僧》
- 《送九华道士游茅山》
- 《寄舍弟》
- 《下第投所知》
- 《寄顾云》
- 《赠宣城麋明府》
- 《望远》
- 《冬末投长沙裴侍郎》
- 《秋宿栖贤寺怀友人》
- 《乱后再逢汪处士》
- 《山中喜与故交宿话》
- 《江南逢李先辈》
- 《秋日寄吟友》
- 《江上与从弟话别》
- 《送友人游南海》
- 《赠聂尊师》
- 《旅感》
- 《寄益阳武灌明府》
- 《乱后送友人归湘中》
- 《送紫阳僧归庐岳旧寺》
- 《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
- 《御沟柳》
- 《访道者不遇》
- 《送人宰德清》
- 《赠李镡(镡自维扬遇乱,东入山中)》
- 《夏日登友人书斋林亭》
- 《寄临海姚中丞》
- 《山中寄诗友》
- 《湘中秋日呈所知》
- 《苦吟》
- 《闽中别所知》
- 《塞上伤战士》
- 《春日访独孤处士》
- 《哭友人》
- 《题历山舜词(山有庙,呼为帝二子,多变妖异为时所敬)》
- 《赠李蒙叟》
-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 《和吴太守罢郡山村偶题二首》
- 《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
-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敕下时,年七岁)》
- 《舟行即事》
- 《乱后山居》
- 《山居寄同志》
- 《句》
- 《送吴蜕下第入蜀》
- 《李昭象云与二三同人见访有寄》
- 《馆舍秋夕》
- 《江下初秋寓泊》
- 《秋宿临江驿》
- 《赠秋浦张明府》
- 《秋日闲居寄先达》
- 《题觉禅和》
- 《感秋》
- 《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 《赠张员外儿》
- 《入关寄九华友人》
- 《送李镡游新安》
-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
- 《过巢湖》
- 《题汪明府山居》
- 《哭贝韬》
- 《题花木障》
- 《宿村舍》
- 《辞杨侍郎》
- 《自江西归九华》
- 《叙吟》
- 《赠僧》
- 《晚春寄同年张曙先辈》
- 《赠友人罢举赴交趾辟命》
- 《维扬春日再遇孙侍御》
- 《送项山人归天台》
- 《春来燕》
- 《别四明钟尚书》
- 《宿栾城驿却寄常山张书记》
- 《梁王坐上赋无云雨》
- 《送人归淝上》
- 《投长沙裴侍郎》
- 《题历山舜祠》
- 《送友人入关》
- 《送韦书记归京(座主侍郎同举)》
- 《寄温州崔博士》
- 《顾云侍御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 《辞座主侍郎》
- 《春日旅寓》
- 《醉书僧壁》
- 《旅寓》
- 《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
- 《旅怀》
- 《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
- 《哭陈陶》
-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
- 《乱后旅中遇友人》
- 《清溪来明府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 《秋夕病中》
- 《访蔡融因题》
- 《乱后归山》
- 《送人游江南》
- 《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
- 《怀庐岳旧隐》
- 《和友人见题山居》
- 《献长沙王侍郎》
- 《春日登楼遇雨》
- 《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丞》
- 《投江上崔尚书》
- 《书事投所知》
- 《秋日湖外书事》
- 《题宗上人旧院》
- 《乱后出山逢高员外》
- 《赠元上人》
- 《下第东归道中作》
- 《戏赠渔家》
- 《送友人宰浔阳》
- 《遣怀》
- 《秋夜苦吟》
- 《入关因别舍弟》
- 《句》
- 《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 《山中对雪有作》
- 《登灵山水阁贻钓者》
- 《长安春感》
- 《途中有作》
- 《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
- 《闲居即事》
- 《感春》
-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 《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
- 《登城有作》
- 《投郑先辈》
- 《秋江雨夜逢诗友》
- 《哭方干》
- 《投宣谕张侍郎乱后遇毗陵》
- 《乱后逢李昭象叙别》
- 《赠袒肩和尚》
- 《行次荥阳却寄诸弟》
- 《赠休粮僧》
- 《题江寺禅和》
- 《酬张员外见寄》
- 《塞上》
- 《献郑给事》
- 《题护国大师塔》
- 《赠质上人》
-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 《泾溪》
-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 《小松》
- 《春宫怨》
- 《山中寡妇》
- 《蚕妇》
- 《题所居村舍》
- 《田翁》
-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 《闽中秋思》
- 《题弟侄书堂》
- 《乱后逢村叟》
- 《溪兴》
-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 《再经胡城县》
- 《送人游吴》
- 《送友游吴越》
译文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
姑苏:苏州的别称
枕河:临河。枕:临近。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