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名句赏析
居庸关上,杜鹃啼鸣,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近近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参考资料:1、陈振藩选注.诗人爱旅游:中国名胜古诗六百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12.
居庸关上,杜鹃啼鸣,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近近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参考资料:1、陈振藩选注.诗人爱旅游:中国名胜古诗六百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12.
从山青水绿的南国,来游落日苍茫的北塞,淡谈的乡思交汇着放眼关山的无限惊奇,化成了这首“清丽高秀”的写景小诗。
朱彝尊早年无意仕进,以布衣之身载书“客游”,“南逾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之褱,经瓯越”,为采访山川古迹、搜剔残碣遗文,踏谊了大半个中国(见《清史稿文苑传》)。现在,他独立于北国秋冬的朔风中,倾听着凄凄而啼的子规(杜鹃)之鸣,究竟在浮想些什么?是震讶于这“古塞之一”的居庸关之险酸——它高踞于军都山间,两峰夹峙,望中尽为悬崖峭壁,不愧是扼卫京师的北国雄塞?还是思念起了远在天外的故乡嘉兴,那鸳鸯湖(南湖)上风情动人的船女棹歌,或摇曳在秋光下的明艳照人的满湖莲荷?于是这向风而啼的“子规”,听来也分外有情了:它也似在催促着异乡游子,快快“归”去么?
起句看似平平叙来,并末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对于熟悉此间形势的读者来说,“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涌腾的突兀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便觉有一缕辽远的乡愁,浮升在诗人的高岭独伫之中。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近近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这便是“饮马流泉落日低”句所展现的塞上奇景。清澈、明净的泉流,令你忘却身在塞北;那涂徐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惹人梦思。但“坐骑”恢恢的嘶鸣,又立即提醒你这是在北疆。因为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也见得又圆又“低”,,如此高远清奇的苍莽之景,就决非能在烟雨霏霏的江南,所可领略得到的了。
不过最令诗人惊异的,还是塞外气象的寥廓和峻美。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雨雪白飞千嶂外”句,即展现了那与“饮马流泉落日低,所迥然不同的又一奇境——剪影般的“千嶂”近景后,添染上一笔清莹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以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多么寥廓、案洁,竣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诗人久久地凝视着这雨雪交飞的千嶂奇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旱就如云烟一般飘散殆尽。此次出塞,还有许多故址、遗迹需要考察,下一程的终点,该是驰名古今的“榆林塞”了吧?诗人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诗之结句把七百里外的榆林,说得仿佛近在咫尺、指手可及,岂不太过夸张?不,它恰正是人们在登高望远中所常有的奇妙直觉。这结句虽然以从唐人韩翔“秋河隔在数峰西”句中化出,但境界却高远、寥解得多:它在刹那间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绝后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的空间,也因此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范中指手可及的愉林古塞,苍苍莽葬地尽收你眼底了。
- 《谒张曲江祠》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二》
- 《卖花声·相见罢凭阑》
- 《洞仙歌 吴江晓发》
- 《鸳鸯湖棹歌 之一》
- 《梅花引·苏小小墓》
- 《木兰花慢·上元》
- 《金缕曲·初夏》
-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名句赏析》
-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名句赏析》
-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名句赏析》
- 《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名句赏析》
-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名句赏析》
-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名句赏析》
-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名句赏析》
-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名句赏析》
- 《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名句赏析》
- 《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名句赏析》
- 《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名句赏析》
-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名句赏析》
- 《来青轩》
- 《清平乐·齐心藕意》
- 《暗香 咏红豆》
- 《洞仙歌·东风几日》
- 《玉带生歌并序》
- 《渔家傲·淡墨轻衫染趁时》
- 《眼儿媚·那年私语小窗边》
- 《两同心·认丹鞋响》
- 《台城路·晨红才射南窗影》
- 《南乡子·明日别离人》
- 《南乡子·斗账杏梁西》
- 《声声慢 七夕》
- 《梦芙蓉·日长深院里》
- 《三姝媚》
- 《满庭芳·雨盖飘荷》
- 《青玉案·湾头分手盈盈步》
- 《南楼令·垂柳板桥低》
- 《后庭花·低鬟敛尽云欹侧》
- 《减兰·犀梳在手》
- 《好事近·往事记山阴》
- 《浣溪沙》
- 《卜算子·留赠镜湖纱》
- 《红娘子·袖薄吹香过》
- 《换巢鸾凤·桐扣亭前》
- 《如梦令 七夕》
- 《采桑子 五月六日》
- 《无闷 雨夜》
- 《点绛唇·万里将行》
- 《风蝶令·秋雨疏偏响》
- 《鹊桥仙·青鸾有翼》
- 《玉阑干·玉阑干外秋蛩语》
- 《柳梢青·回雁书迟》
- 《留春令·针楼残烛》
- 《少年游·清溪一曲板桥斜》
- 《祝英台近·紫萧停》
- 《风入松·朝云不改旧时颜》
- 《幔卷?》
- 《玉楼春》
- 《临江仙·寒水篱根二尺》
- 《临江仙·昨日苦留今日住》
- 《临江仙·白鹭飞边舟一个》
- 《洞仙歌·书床镜槛》
- 《洞仙歌·谢娘春晓》
- 《洞仙歌·津亭回首》
- 《洞仙歌·仲冬二七》
- 《洞仙歌·别离改月》
- 《鹊桥仙·辛夷花落》
- 《行香子·蚕月桑津》
- 《增字渔家傲》
- 《金缕曲·枕上闲商略》
- 《十六字令·寻》
- 《摸鱼儿·粉墙青虯檐百尺》
- 《婆罗门令 九日》
- 《西江月·傍玉何曾暑热》
- 《城头月·别离偏比相逢易》
- 《如梦令·横塘答斜日照扉》
- 《秦楼月》
- 《朝中措·兰桡并载出横塘》
- 《瑶花 午梦》
- 《鹊桥仙 十一月八日》
- 《天仙子·小棹若邪乘晓入》
- 《天仙子·小阁春寒烟乍禁》
- 《南歌子·忍泪潜窥镜》
- 《芙蓉月·蛮府辍棹时》
- 《晓入郡城》
- 《晚次崞县》
- 《哭王处士翃(六首选一)》
- 《南楼令·疏雨过轻尘》
- 《尉迟杯·七夕怀静怜》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十二》
- 《马草行》
- 《鸳鸯湖棹歌 之二》
- 《鸳鸯湖棹歌 之三》
- 《鸳鸯湖棹歌 之四》
- 《鸳鸯湖棹歌 之五》
- 《鸳鸯湖棹歌 之六》
- 《鸳鸯湖棹歌 之七》
- 《鸳鸯湖棹歌 之九》
- 《鸳鸯湖棹歌 之十》
- 《鸳鸯湖棹歌 之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二》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二》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二》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二》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六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二》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二》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一》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二》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三》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四》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五》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六》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七》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八》
- 《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九》
- 《鸳鸯湖棹歌 之一百》
- 《哭王处士翃》
- 《度大庾岭》
- 《洞仙歌·佳期四五》
- 《洞仙歌·城头画角》
- 《洞仙歌·韶光最好》
- 《洞仙歌·三竿日出》
- 《洞仙歌·花糕九日》
- 《洞仙歌·隔年芳信》
- 《洞仙歌·苹洲小棹》
- 《洞仙歌·萧郎归也》
- 《洞仙歌·明湖碧浪》
- 《洞仙歌·行舟已发》
- 《洞仙歌·崔微风貌》
- 《怨王孙 七夕》
- 《忆少年·一钩斜月》
- 《大孤册神祠(集唐)》
- 《岳忠武王墓》
- 《春风袅娜 游丝》
- 《送姜给事埰》
- 《哭王处士翃 其一》
- 《玉阑干》
- 《崧台晚眺》
- 《鸳鸯湖棹歌 其六》
- 《送孙处士默还黄山》
- 《斋中读书 其七》
- 《吴山望浙江》
- 《哭王处士翃 其四》
- 《风怀诗二百韵》
- 《留别董三断》
- 《赠周参政》
- 《青玉案 临淄道上》
- 《斋中读书 其十》
- 《谒大禹陵》
- 《斋中读书 其二》
- 《为钱给事晋锡题王给事原祁富春大岭图 其一》
- 《出都王山人翚画山水送别》
- 《送张士琦令永新》
- 《鸳鸯湖棹歌 其八》
- 《河传 送米紫来入燕》
- 《临江仙》
- 《换巢鸾凤》
- 《宣府镇》
- 《送曹侍郎溶备兵大同》
- 《金华道上梦游天台歌》
- 《满江红 吴大帝庙》
- 《寄陆侍御陇其》
- 《哭王处士翃 其六》
-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 《出居庸关》
- 《长亭怨慢·雁》
- 《桂殿秋·思往事》
- 《高阳台·桥影流虹》
- 《忆少年·飞花时节》
- 《一叶落·泪眼注》
- 《霜天晓角·晚次东阿》
- 《卖花声·雨花台》
- 《夏初临·天龙寺是高欢避暑宫旧址》
- 《解佩令·自题词集》
- 《云中至日》
译文
居庸关上,杜鹃啼鸣,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近近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
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
注释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嘉庆一统志·顺天府》:“居庸关,在昌平州西北,去延庆州五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峡峙,巨涧中流,悬崖峭壁,称为绝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犹如碧浪,因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子规:鸟名,一名杜鹃。鸣声凄切,能动旅客归思。
嶂:似屏障的山峰。
榆林:榆林堡。在居庸关西五十五里。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嚣庸关。其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军。”
参考资料:
1、陈振藩选注 .诗人爱旅游:中国名胜古诗六百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1-12 .
从山青水绿的南国,来游落日苍茫的北塞,淡谈的乡思交汇着放眼关山的无限惊奇,化成了这首“清丽高秀”的写景小诗。
朱彝尊早年无意仕进,以布衣之身载书“客游”,“南逾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之褱,经瓯越”,为采访山川古迹、搜剔残碣遗文,踏谊了大半个中国(见《清史稿文苑传》)。现在,他独立于北国秋冬的朔风中,倾听着凄凄而啼的子规(杜鹃)之鸣,究竟在浮想些什么?是震讶于这“古塞之一”的居庸关之险酸——它高踞于军都山间,两峰夹峙,望中尽为悬崖峭壁,不愧是扼卫京师的北国雄塞?还是思念起了远在天外的故乡嘉兴,那鸳鸯湖(南湖)上风情动人的船女棹歌,或摇曳在秋光下的明艳照人的满湖莲荷?于是这向风而啼的“子规”,听来也分外有情了:它也似在催促着异乡游子,快快“归”去么?
起句看似平平叙来,并末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对于熟悉此间形势的读者来说,“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涌腾的突兀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便觉有一缕辽远的乡愁,浮升在诗人的高岭独伫之中。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近近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这便是“饮马流泉落日低”句所展现的塞上奇景。清澈、明净的泉流,令你忘却身在塞北;那涂徐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惹人梦思。但“坐骑”恢恢的嘶鸣,又立即提醒你这是在北疆。因为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也见得又圆又“低”,,如此高远清奇的苍莽之景,就决非能在烟雨霏霏的江南,所可领略得到的了。
不过最令诗人惊异的,还是塞外气象的寥廓和峻美。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雨雪白飞千嶂外”句,即展现了那与“饮马流泉落日低,所迥然不同的又一奇境——剪影般的“千嶂”近景后,添染上一笔清莹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以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多么寥廓、案洁,竣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诗人久久地凝视着这雨雪交飞的千嶂奇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旱就如云烟一般飘散殆尽。此次出塞,还有许多故址、遗迹需要考察,下一程的终点,该是驰名古今的“榆林塞”了吧?诗人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诗之结句把七百里外的榆林,说得仿佛近在咫尺、指手可及,岂不太过夸张?不,它恰正是人们在登高望远中所常有的奇妙直觉。这结句虽然以从唐人韩翔“秋河隔在数峰西”句中化出,但境界却高远、寥解得多:它在刹那间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绝后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的空间,也因此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范中指手可及的愉林古塞,苍苍莽葬地尽收你眼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