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名句赏析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参考资料: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参考资料: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此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美的统一,是由于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
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神气光舞”(陈祚明语),“分明说出边塞之状”(朱熹语),更为此诗增添了艺术光彩,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上述画面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而位于其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粱、吹箫伐鼓、执旌被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十分耀眼。尤其是时危世乱之际表现的忠节,更突出地闪现了英烈们为国献身的思想亮光。
鲍照没有边塞生活的直接经验,却写出了成功的边塞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自己积累的北方边塞生活的间接知识和前辈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地结合起来,他能自出心裁,自显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出一朵奇葩,说明他对庄子《逍遥游》“有待”、“无待”的境界,是很领会的。
- 《舞鹤赋》
- 《拟古·其一幽并重》
- 《拟行路难》
- 《代淮南》
- 《代鸣鴈行》
- 《代夜坐吟》
- 《代邽街行》
- 《箫史曲》
- 《王昭君》
- 《代朗月行》
-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 《侍宴覆舟山诗》
- 《上浔阳还都道中作诗》
- 《和王护军秋夕诗》
- 《望孤石诗》
- 《山行见孤桐诗》
- 《咏双燕诗》
- 《酒后诗》
- 《讲易诗》
- 《可爱诗》
- 《夜听声诗》
- 《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居士联句》
- 《与谢尚书庄三联句》
- 《月下登楼连句》
- 《字谜》
- 《赠顾墨曹诗》
- 《拟古诗》
- 《诗》
- 《代蒿里行》
- 《代棹歌行》
- 《代悲哉行》
- 《代堂上歌行》
- 《吴歌二首 其一》
- 《吴歌二首 其二》
- 《采菱歌七首 其一》
- 《采菱歌七首 其二》
- 《采菱歌七首 其三》
- 《采菱歌七首 其四》
- 《采菱歌七首 其五》
- 《采菱歌七首 其六》
- 《采菱歌七首 其七》
- 《幽兰五首 其一》
- 《幽兰五首 其二》
- 《幽兰五首 其三》
- 《幽兰五首 其四》
- 《幽兰五首 其五》
- 《中兴歌十首 其一》
- 《中兴歌十首 其二》
- 《中兴歌十首 其三》
- 《中兴歌十首 其四》
- 《中兴歌十首 其五》
- 《中兴歌十首 其六》
- 《中兴歌十首 其七》
- 《中兴歌十首 其八》
- 《中兴歌十首 其九》
- 《中兴歌十首 其十》
- 《代鸣雁行》
- 《代春日行三言》
- 《侍宴覆舟山诗二首》
- 《侍宴覆舟山诗二首 其二》
- 《登庐山诗二首 其一》
- 《登庐山诗二首 其二》
-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一》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三》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四》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五》
-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一》
-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二》
-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三》
- 《拟古诗八首 其一》
- 《拟古诗八首 其三》
- 《拟古诗八首 其四》
- 《拟古诗八首 其五》
- 《拟古诗八首 其七》
- 《拟古诗八首 其八》
- 《绍古辞七首 其一》
- 《绍古辞七首 其二》
- 《绍古辞七首 其三》
- 《绍古辞七首 其四》
- 《绍古辞七首 其五》
- 《绍古辞七首 其六》
- 《绍古辞七首 其七》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一》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二》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四》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五》
- 《建除诗》
- 《夜听妓诗二首 其一》
- 《夜听妓诗二首 其二》
- 《喜雨诗》
- 《咏白雪诗》
- 《秋夜诗二首 其一》
- 《秋夜诗二首 其二》
- 《和王义兴七夕诗》
- 《咏双燕诗二首 其一》
- 《咏双燕诗二首 其二》
- 《字谜三首 其二》
- 《字谜三首 其一》
- 《字谜三首 其三》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二》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三》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四》
- 《代白纻曲二首 其一》
- 《代白纻曲二首 其二》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三》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九》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四》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七》
- 《代淮南王二首 其一》
- 《代淮南王二首 其二》
- 《代雉朝飞》
- 《绍古辞》
- 《学古诗》
- 《古辞》
- 《拟青青陵上柏诗》
- 《学刘公干体诗》
- 《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诗》
- 《学陶彭泽体诗》
- 《数名诗》
- 《白云诗》
- 《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
- 《代北风凉行》
- 《冬至诗》
- 《冬日诗》
- 《望水诗》
-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
- 《还都口号诗》
- 《行京口至竹里诗》
- 《阳岐守风诗》
- 《发长松遇雪诗》
- 《蜀四贤咏》
- 《中兴歌》
- 《幽兰》
- 《代贫贱苦愁行》
- 《和王丞诗》
- 《采菱歌》
- 《送别王宣城诗》
- 《与荀中书别诗》
- 《代白纻舞歌词》
- 《在江陵叹年伤老诗》
- 《登云阳九里埭诗》
- 《秋夕诗》
- 《夜听妓诗》
- 《秋夜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
- 《代别鹤操》
- 《扶风歌》
- 《行药至城东桥诗》
- 《园中秋散诗》
- 《观圃人艺植诗》
- 《过铜山掘黄精诗》
- 《卖玉器者诗》
- 《怀远人》
- 《梦归乡诗》
- 《春羁诗》
- 《松柏篇》
- 《登庐山诗》
-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名句赏析》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名句赏析》
-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名句赏析》
-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名句赏析》
- 《风嗥雨啸,昏见晨趋名句赏析》
-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名句赏析》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名句赏析》
-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名句赏析》
-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名句赏析》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侍宴覆舟山诗》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代淮南》
- 《咏双燕诗》
- 《字谜》
- 《字谜》
- 《代邽街行》
- 《望孤石诗》
- 《月下登楼连句》
- 《梅花落》
- 《代夜坐吟》
- 《代空城雀》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学刘公干体诗》
- 《学刘公干体诗》
- 《学刘公干体诗》
- 《建除诗》
- 《岁暮悲诗》
- 《从过旧宫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
- 《登黄鹤矶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
- 《三日诗》
- 《三日游南苑诗》
- 《中兴歌》
- 《中兴歌》
- 《中兴歌》
- 《与伍侍郎别诗》
- 《还都道中诗》
- 《代白纻舞歌词》
- 《代边居行》
- 《代堂上歌行》
-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
- 《代雉朝飞》
- 《秋日示休上人诗》
- 《春日行》
- 《代出自蓟北门行》
- 《代东武吟》
- 《登大雷岸与妹书》
- 《发后渚》
- 《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
- 《拟行路难·其六》
- 《拟行路难·其四》
- 《梅花落》
- 《咏史》
- 《代白头吟》
- 《门有车马客行》
- 《拟行路难十八首》
- 《拟行路难·其一》
- 《代东门行》
- 《代放歌行》
- 《玩月城西门廨中》
- 《赠傅都曹别》
- 《芜城赋》
译文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征师:征发的部队。一作“征骑”。屯:驻兵防守。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肃杀的秋天。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缘,沿着。
鱼贯:游鱼先后接续。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
旌(jīng)甲:旗帜、盔甲。
砾(lì):碎石。
缩:蜷缩。蝟:刺猬。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投躯:舍身;献身。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参考资料:
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此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美的统一,是由于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
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神气光舞”(陈祚明语),“分明说出边塞之状”(朱熹语),更为此诗增添了艺术光彩,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上述画面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而位于其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粱、吹箫伐鼓、执旌被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十分耀眼。尤其是时危世乱之际表现的忠节,更突出地闪现了英烈们为国献身的思想亮光。
鲍照没有边塞生活的直接经验,却写出了成功的边塞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自己积累的北方边塞生活的间接知识和前辈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地结合起来,他能自出心裁,自显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出一朵奇葩,说明他对庄子《逍遥游》“有待”、“无待”的境界,是很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