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对月歌
李白之前本来就有明月,只有李白诗歌才能题写。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几回圆来几回缺?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撒满天。参考资料:1、张仲良.壶中天地.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88页2、李独醉.饮酒古诗文选译.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61-162页
李白之前本来就有明月,只有李白诗歌才能题写。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几回圆来几回缺?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撒满天。参考资料:1、张仲良.壶中天地.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88页2、李独醉.饮酒古诗文选译.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61-162页
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并引以自况。“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有这样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是李白本人不能写的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句,则是作者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而诗仙却不能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侧面说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这调门是李白的,新意是作者的。
这首诗最好的还是诗中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
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同而不同的一点:“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诗句化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个茅屋就是作者在苏州建的桃花庵,作者晚年经常在桃花庵饮酒自乐。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抒写了李白敢于蔑视权贵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学习李白不求功名利禄的愿望和蔑视权贵的态度。
- 《夜读》
- 《莫贪婪》
- 《水亭幽居图》
- 《题画九首》
- 《和石田先生落花诗 其十六》
- 《东庄图》
-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名句赏析》
-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名句赏析》
-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名句赏析》
-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名句赏析》
-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名句赏析》
-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名句赏析》
-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名句赏析》
-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名句赏析》
- 《唐寅落花诗》
- 《临终诗》
- 《桃花庵遇仙记》
- 《我爱秋香》
- 《花下酌酒歌》
- 《警世》
- 《无题》
- 《流水诗》
- 《妒花》
- 《开门七件事》
- 《一世歌》
- 《感怀》
- 《题拈花微笑图》
- 《警世》
- 《山水图》
- 《惜花春起早》
- 《叹世》
- 《一年歌》
- 《爱菜词》
- 《叹世之一》
- 《叹世之二》
- 《事茗图》
- 《落花图咏》
- 《江南行》
- 《无题》
- 《伤内》
- 《言怀》
- 《题画(十八首)》
- 《思秋香》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其四》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其五》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其六》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其七》
- 《漫兴十首 其四》
- 《出塞》
- 《春江花月夜二首 其二》
- 《送陈宪章 其一》
- 《送陈宪章 其二》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其二》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其三》
- 《题画廿四首》
- 《题画廿四首》
- 《佳人对月图》
- 《西畴图》
- 《友鹤图》
- 《佳人停板图》
- 《题画廿四首》
- 《雪夜幸赵普》
- 《红拂妓图》
- 《相如涤器图》
- 《秋圃杂花图》
- 《莺莺图》
- 《哭妓徐素》
- 《张梦晋改流水诗》
- 《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
- 《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 《桑图》
- 《浔阳送别图》
- 《草堂话旧图》
- 《行旅图》
- 《李端端落籍图》
- 《东方朔图》
- 《暮春林壑图》
- 《水亭幽居图》
- 《雪山会琴图》
- 《宫妃夜游图》
- 《探梅图》
- 《梅花图》
- 《山居客至图》
- 《雨竹图》
- 《五王夜燕图》
- 《牡丹图扇面》
- 《晴色湖光》
- 《春山伴侣图》
- 《夏雨归牧图》
- 《清溪松阴图》
- 《抱琴归去图》
- 《孟蜀宫妓图》
- 《看泉听风图》
- 《香柳娘》
- 《月来高》
- 《山水堂轴》
- 《南游图》
- 《函关雪霁图》
- 《虚阁晚凉图》
- 《春游女几山图》
- 《雪山行旅图》
- 《花溪渔隐图》
- 《高山奇树图》
- 《茅屋风清图》
- 《落花图咏》
- 《无题》
- 《无题》
- 《无题》
- 《张梦晋图》
- 《枯木竹石图》
- 《枯木竹石图》
- 《美人蕉图》
- 《琵琶美人图》
- 《寒雀争松图》
- 《败荷鹡鸰图》
- 《王母赠寿图》
- 《王母赠寿图》
- 《洞宾花女人携瓶图》
- 《竹图》
- 《秋日山居图》
- 《白乐天图》
- 《美人图》
- 《栈道图》
- 《守耕图》
- 《美人图》
- 《芭蕉仕女图》
- 《芭蕉仕女图》
- 《芭蕉仕女图》
- 《杏林春燕》
- 《杏林春燕》
- 《椿萱图》
- 《元镇江亭秋色图》
- 《嗅花观音图》
- 《落花图》
- 《菊花图》
- 《菊花图》
- 《墨菊图》
- 《渊明图》
- 《渊明图》
- 《和靖图》
- 《高祖斩蛇图》
- 《三顾草庐图》
- 《迟归》
- 《恩仇》
- 《无题》
- 《思秋香》
- 《金阊暮烟图》
- 《无题》
- 《金阊送别图》
- 《临流试琴图》
- 《征鸿图》
- 《桃花雨过图》
- 《牡丹图》
- 《萱草图》
- 《吾趋唐寅自述不惑之齿于桃花庵,画并书》
- 《题伍子胥庙壁》
- 《赠日本友人彦九郎》
- 《题落霞孤骛图》
- 《诗赠宁王》
- 《醉诗》
- 《贫士吟》
- 《题张梦晋半身美人图》
- 《题菊花图》
- 《七律诗咏齐云山》
- 《题齐云山石室壁》
- 《题秋风纨扇图》
- 《游镇江登金山、焦山》
- 《题沈石田壑舟图》
- 《阊门即事》
- 《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 其一》
- 《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 其三》
- 《题画师周东村之郊秋图》
- 《伯虎扮乞儿,作诗骗酒》
- 《观鳌山》
- 《题碧藻轩》
- 《题陶谷赠词图》
- 《讽炼金方士》
- 《题倦绣图》
- 《《绮疏遗恨》之尺》
- 《《绮疏遗恨》之刀》
- 《《绮疏遗恨》之针》
- 《《绮疏遗恨》之绣床》
- 《《绮疏遗恨》之灯擎》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1》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2》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3》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4》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5》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6》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7》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8》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9》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10》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11》
- 《领解后谢主司》
- 《庐山》
- 《渔樵问答歌》
- 《山水图》
- 《荷花仙子图》
- 《题画廿四首》
- 《题画廿四首》
- 《题秋江图》
- 《题画十首》
- 《鱼父图》
- 《题画廿四首》
- 《无题》
- 《漫兴十首 其五》
- 《和石田先生落花诗 其三》
- 《题画九首》
- 《散步》
- 《题画廿四首》
- 《美人图》
- 《题画廿四首》
- 《山水画》
- 《题画廿四首》
- 《和石田先生落花诗 其十二》
- 《题画九首》
-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其八》
- 《山水画》
- 《江南送春》
- 《题画四首》
- 《无题》
- 《佛友》
- 《桑维翰铁研图》
- 《海棠美人图》
- 《题画十首》
- 《山水图》
- 《无题》
- 《对菊图》
- 《无题》
- 《题画四首》
- 《题画(十八首)》
- 《题画三首》
- 《题画》
- 《野芳介石图》
- 《山居图》
- 《山水图》
- 《题画》
- 《题画十首》
- 《山水图》
- 《题画十首》
- 《题画廿四首》
- 《戈文雪景图》
- 《山水图》
- 《佳人插花图》
- 《花降图》
- 《太真图》
- 《山水图》
- 《青山读书图》
- 《题画四首》
- 《花降图》
- 《卢仝煎茶图》
- 《题画四首》
- 《杜牧图》
- 《句》
- 《花降图》
- 《题画十首》
- 《菊图》
- 《题画廿四首》
- 《题画四首》
- 《孤竹图》
- 《题画十首》
- 《题画九首》
- 《李白图》
- 《葛仙图》
- 《题画廿四首》
- 《题画四首》
- 《题画四首》
- 《题画九首》
- 《花降图》
- 《震泽烟树图》
- 《东坡小像》
- 《华山图》
- 《菊花图》
- 《题画四首》
- 《山水图》
- 《对竹图》
- 《梅枝图》
- 《版筑求贤图》
- 《佳人停板图》
- 《园林好》
- 《落花图咏》
- 《花降图》
- 《洞宾图》
- 《晓林慈鸟图》
- 《梦仙图》
- 《游焦山》
- 《渔家乐·世泰时丰刍米贱》
- 《涧上清吟图》
- 《短歌行》
- 《齐后图》
- 《梦仙草堂图》
- 《落花图咏》
- 《美人对月》
- 《把酒对月歌》
- 《和沈石田落花诗》
- 《言志》
- 《言志》
- 《菊花》
- 《桃花庵歌》
- 《元宵》
- 《牡丹图》
- 《画鸡》
- 《画鸡》
-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译文
李白之前本来就有明月,只有李白诗歌才能题写。
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几回圆来几回缺?
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
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
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
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注释
把酒:端着酒杯。
说:指描写月亮。
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安:怎么。
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天子船: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句。
长安眠: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长安街上酒家眠”句。
姑苏:苏州的别称。
参考资料:
1、张仲良.壶中天地.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88页
2、李独醉.饮酒古诗文选译.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61-162页
唐伯虎科场失意,落拓半生,于明武宗正德一年(1507)在苏州城内桃花坞筑桃花庵,日与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等饮其中,蔑视世俗,狂放不羁。作《桃花庵歌》及此歌言志。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91-192页
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并引以自况。“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有这样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是李白本人不能写的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句,则是作者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而诗仙却不能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侧面说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这调门是李白的,新意是作者的。
这首诗最好的还是诗中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
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同而不同的一点:“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诗句化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个茅屋就是作者在苏州建的桃花庵,作者晚年经常在桃花庵饮酒自乐。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抒写了李白敢于蔑视权贵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学习李白不求功名利禄的愿望和蔑视权贵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