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夜饮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 《又(一本此首同前第一首为二首)》
-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名句赏析》
-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名句赏析》
- 《钦州守岁》
- 《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 《春雨早雷》
-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 《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
- 《元朝(一作幽州元日)》
-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 《三月闺怨》
- 《相州山池作》
- 《游洞庭湖湘》
- 《五君咏五首。苏许公瑰》
- 《蜀路二首》
- 《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
- 《入海二首》
- 《送王光庭》
- 《答李伯鱼桐竹》
- 《杂曲歌辞。苏摩遮》
- 《杂曲歌辞。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
-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 《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 《岳州作》
- 《岳阳早霁南楼》
- 《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
- 《安乐郡主花烛行》
- 《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 《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二首》
- 《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 《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
- 《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
- 《过庾信宅》
- 《和魏仆射还乡》
- 《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
- 《幽州新岁作》
- 《清夜酌》
- 《醉中作》
- 《五君咏五首。魏齐公元忠》
- 《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
- 《奉和圣制温泉言志应制》
- 《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
- 《闻雨》
- 《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 《奉萧令嵩酒并诗(已下三首,俱赐宴东堂作)》
- 《奉宇文黄门融酒》
- 《奉裴中书光庭酒》
- 《赦归在道中作》
- 《喜度岭》
- 《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
- 《灉湖山寺》
- 《皇帝降诞日集贤殿赐宴》
- 《晦日诏宴永穆公主亭子赋得流字》
- 《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应制》
- 《送梁知微渡海东》
- 《寄刘道士舄》
- 《书香能和尚塔》
- 《被使在蜀》
- 《正朝摘梅》
- 《广州江中作》
- 《江中诵经》
- 《江中遇黄领子刘隆》
- 《岳州看黄叶》
- 《岭南送使二首》
- 《伤妓人董氏四首》
- 《耗磨日饮二首》
- 《岳州守岁二首》
- 《奉和御制与宋璟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应制》
-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
- 《奉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
- 《将赴朔方军应制》
- 《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
- 《宿直温泉宫羽林献诗》
- 《玄武门侍射》
- 《扈从南出雀鼠谷》
-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 《东都酺宴》
- 《奉酬韦祭酒嗣立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呈诸留守之作》
- 《奉酬韦祭酒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庄见贻之作》
-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
- 《同刘给事城南宴集》
- 《温泉冯刘二监客舍观妓》
- 《寄许八》
- 《送苏合宫颋》
- 《送乔安邑备》
- 《送赵二尚书彦昭北伐》
- 《石门别杨六钦望》
- 《南中送北使二首》
- 《送赵顺直郎中赴安西副大都督》
- 《送宋休远之蜀任》
- 《岳州别梁六入朝》
- 《相州冬日早衙》
- 《岳州西城》
- 《岳州观竞渡》
- 《对酒行巴陵作》
- 《岳州宴姚绍之》
-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
- 《游洞庭湖》
- 《巴丘春作》
- 《岳州夜坐》
- 《别灉湖》
- 《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
- 《清远江峡山寺》
-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 《桃花园马上应制》
-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题石壁》
-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 《同赵侍御望归舟》
- 《襄阳路逢寒食》
- 《五君咏五首·李赵公峤》
- 《翻著葛巾呈赵尹》
- 《游老君洞》
- 《道家四首奉敕撰 其一》
- 《道家四首奉敕撰 其二》
- 《道家四首奉敕撰 其三》
- 《和朱使欣二首 其一》
- 《和尹懋秋夜游㴩湖》
- 《韦谯公挽歌二首 其二》
- 《李工部挽歌三首 其三》
- 《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 其一》
- 《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 其二》
- 《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
- 《岳州守岁二首 其一》
-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其一》
-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其二》
-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其三》
-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其五》
- 《岭南送使二首 其一》
- 《五君咏五首 其三 李赵公峤》
- 《奉和圣制过王浚墓应制》
- 《南中送北使二首 其一》
- 《别㴩湖》
- 《唐封泰山乐章 豫和六首 其一》
- 《唐封泰山乐章 其二》
- 《夕宴房主簿舍》
- 《东都酺宴四首 其一》
- 《东都酺宴四首 其三》
- 《杂曲歌辞 其一 舞马词》
- 《杂曲歌辞 其二 舞马词》
- 《杂曲歌辞 其三 舞马词》
- 《咏方圆动静示李泌》
- 《唐封泰山乐章 其六》
- 《句》
- 《白杨篇》
- 《杂曲歌辞 其一 破阵乐》
-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 《奉和圣制喜雪应制》
- 《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 《奉和圣制赐崔日知往潞州应制》
-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
- 《奉和圣制花萼楼下宴应制》
- 《奉和圣制度蒲关应制》
-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 《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
-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
- 《奉和圣制幸凤汤泉应制》
- 《恩赐乐游园宴》
- 《三月二十日诏宴乐游园赋得风字》
- 《崔司业挽歌二首》
- 《李工部挽歌三首》
- 《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
- 《徐高御挽歌》
-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 《侍宴隆庆池应制》
- 《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一作瞩目应令,一作明皇诗)》
- 《扈从温泉宫献诗》
- 《和张监观赦》
- 《寄天台司马道士》
- 《下江南向夔州》
- 《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 《湘州北亭》
- 《荆州亭入朝》
- 《岳州守岁》
- 《咏尘》
- 《阙题》
- 《深渡驿》
- 《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 《节义太子杨妃挽歌二首》
- 《韦谯公挽歌二首》
-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
- 《崔尚书挽词》
-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
- 《南中赠高六戬》
- 《岳州山城》
- 《和尹懋秋夜游灉湖》
- 《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
- 《游灉湖上寺》
- 《夜坐》
- 《一柱观》
- 《杂曲歌辞。舞马词》
- 《南中别王陵成崇》
- 《药园宴武辂沙将军赋得洛字》
- 《幽州别阴长河行先》
- 《赠赵侍御》
- 《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
- 《杂诗四首》
- 《送岳州李十从军桂州》
- 《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
- 《巡边在河北作》
- 《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
- 《凤楼寻胜地》
- 《端州别高六戬》
- 《岳州赠广平公宋大夫》
- 《奉和圣制送宇文融安辑户口应制》
- 《至尉氏》
- 《行从方秀川与刘评事文同宿》
-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
- 《别平一师》
- 《崔礼部园亭得深字》
- 《时乐鸟篇》
- 《咏镜》
- 《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
- 《侍宴浐水赋得浓字》
- 《代书答姜七崔九》
- 《城南亭作》
- 《广州萧都督入朝过岳州宴饯得冬字》
- 《奉和圣制义成校猎喜雪应制》
- 《离会曲》
- 《岳州作》
- 《清远江峡山寺》
- 《翻著葛巾呈赵尹》
- 《清夜酌》
- 《奉和御制与宋璟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应制》
- 《游老君洞》
- 《岳州别子均》
- 《奉和圣制过宁王宅应制》
- 《岭南送使》
- 《送王尚一严嶷二侍御赴司马都督军》
- 《侍宴武三思山第应制赋得风字》
- 《送郑大夫惟忠从公主入蕃》
- 《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
- 《同贺八送兖公赴荆州》
-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
- 《岳州别姚司马绍之制许归侍》
- 《湘州九日城北亭子》
- 《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
- 《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
- 《相州前池别许郑二判官景先神力》
- 《岳州行郡竹篱》
- 《和张监游终南》
- 《游龙山静胜寺》
- 《山夜闻钟》
- 《灉湖山寺》
- 《古泉驿》
- 《再使蜀道》
- 《闻雨》
- 《寄姚司马》
- 《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一作卢崇道诗)》
- 《邺都引》
- 《咏瓢》
- 《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
- 《蜀道后期》
-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 《幽州夜饮》
-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注释
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剑舞:舞剑。
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阳郡,即今河北蓟县。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中国华文教育网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