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 《送惟良上人归江南》
-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名句赏析》
-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名句赏析》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名句赏析》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名句赏析》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名句赏析》
-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名句赏析》
-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名句赏析》
-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名句赏析》
-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名句赏析》
-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名句赏析》
-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名句赏析》
-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名句赏析》
-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名句赏析》
- 《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
- 《送万巨》
- 《客舍喜崔补阙司空拾遗访宿》
- 《割飞二刀子歌》
- 《曲江春望》
-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 《过玉真公主影殿》
- 《从军行(一作李端诗,题云塞上)》
- 《七夕诗(同用秋字,一作他乡七夕)》
- 《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
- 《无题》
-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
- 《送元赞府重任龙门县》
-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
- 《赴虢州留别故人》
- 《送魏广下第归扬州》
-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中孚自仙官入仕)》
- 《与张擢对酌》
- 《喜从弟激初至》
- 《寻贾尊师》
- 《雪谤后逢李叔度》
- 《九日同司直九叔崔侍御登宝鸡南楼》
- 《与畅当夜泛秋潭》
- 《秋晚山中别业》
- 《观袁修侍郎涨新池》
- 《宿石瓮寺》
- 《卧病书怀》
- 《清如玉壶冰》
- 《送郭判官赴振武》
-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
- 《罪所送苗员外上都》
- 《送夏侯校书归华阴别墅》
- 《和马郎中画鹤赞》
- 《春思贻李方陵》
- 《驿中望山戏赠渭南陆贽主簿》
- 《太白西峰偶宿车祝二尊师石室晨…寄呈凤翔齐员外张侍御》
- 《赠韩山人》
- 《赠李果毅》
- 《春日书情赠别司空曙》
- 《冬晓呈邻里》
- 《首冬寄河东昭德里书事贻郑损仓曹》
- 《浑赞善东斋戏赠陈归》
- 《春日卧病示赵季黄(时陷在贼中)》
- 《秋幕中夜独坐迟明因陪…谒上公因书即事兼呈同院诸公》
- 《寄赠库部王郎中(时充折籴使)》
- 《寄赠畅当山居》
- 《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
- 《行药前轩呈董山人》
- 《玩春因寄冯卫二补阙戏呈李益(时君与李新除侍御史)》
- 《新移北厅因贻同院诸公兼呈畅博士》
- 《孤松吟酬浑赞善》
- 《村南逢病叟》
- 《送菊潭王明府》
- 《和赵给事白蝇拂歌》
- 《七夕诗(同用期字)》
- 《送畅当》
- 《和王员外冬夜寓直》
- 《古艳诗》
- 《偶宿山中忆畅当》
-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 《书情上大尹十兄》
- 《和裴延龄尚书寄题果州谢舍人仙居》
-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
- 《送渭南崔少府归徐郎中幕》
- 《寄郑七纲》
- 《逢南中使因寄岭外故人》
- 《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旧里赠朔北故人(一作常衮诗)》
- 《江北忆崔汶》
- 《苦雨闻包谏议欲见访戏赠》
- 《客舍苦雨即事寄钱起郎士元二员外》
- 《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
- 《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
- 《雨中酬友人》
- 《酬人失题》
- 《哭司农苗主簿》
- 《得耿湋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郑仓曹畅参军昆季》
- 《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
- 《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侯仓曹钊》
- 《酬李叔度秋夜喜相遇因伤关东僚友丧逝见赠》
- 《白发叹》
- 《酬金部王郎中省中春日见寄》
- 《奉和陕州十四翁中丞寄雷州二十翁司户》
-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
- 《春日忆司空文明》
- 《卧病寓居龙兴观枉冯十七著作书知罢…寄冯生并赠乔尊师》
- 《秋夜寄冯著作》
- 《洛阳早春忆吉中孚校书、司空曙主簿因寄清江上人》
- 《偶逢姚校书凭附书达河南郄推官因以戏赠》
- 《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 《酬崔侍御早秋卧病书情见寄时君亦抱疾在假中》
- 《酬灵澈上人(一和口号戏赠灵澈上人时奉事入城)》
-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
- 《和李中丞酬万年房署少府过汾州景云观…李早年同居此观》
- 《酬陈翃郎中冬至携柳郎窦郎归河中旧居见寄》
- 《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
- 《和陈翃郎中拜本府少尹兼侍御史献上侍中因呈同院诸公》
- 《和王仓少尹暇日言怀》
-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
-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
- 《送昙延法师讲罢赴上都》
- 《题念济寺》
- 《河口逢江州朱道士因听琴》
- 《长门怨》
- 《伦开府席上赋得咏美人名解愁》
- 《王评事驸马花烛诗》
- 《萧常侍瘿柏亭歌》
- 《慈恩寺石磬歌》
- 《送张郎中还蜀歌》
- 《陈翃郎中北亭送侯钊侍御赋得带冰流歌》
- 《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
- 《难绾刀子歌》
-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
- 《赋得白鸥歌送李伯康归使》
- 《送陈明府赴萍县》
- 《送申屠正字往湖南迎亲兼谒赵和州…并戏简前历阳李明府》
- 《送李尚书郎君昆季侍从归觐滑州》
- 《送张调参军侍从归觐荆南因寄长林司空十四曙(得潜字)》
- 《送马尚书郎君侍从归觐太原》
- 《送张成季往江上赋得垂杨》
- 《送陕府王司法》
- 《送太常李主簿归觐省》
-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
- 《送绛州郭参军》
- 《中书舍人李座上送颍阳徐少府》
-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
- 《途中遇雨马上口号留别张刘二端公》
- 《送夔州班使君》
- 《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一作李端诗)》
- 《送姨弟裴均尉诸暨(此子先君元相旧判官)》
- 《送邓州崔长史》
- 《送盐铁裴判官入蜀》
- 《杂曲歌辞。皇帝感词》
- 《送惟良上人归江南(一作郢上人)》
- 《送韩都护还边》
- 《送潘述应宏词下第归江南》
- 《送从舅成都县丞广归蜀》
- 《送宋校书赴宣州幕》
- 《送李纵别驾加员外郎却赴常州幕》
- 《送黎燧尉阳翟》
- 《送丹阳赵少府(即给事中涓亲弟)》
- 《相和歌辞。长门怨》
- 《杂曲歌辞。妾薄命》
- 《冬夜赠别友人》
- 《送顾秘书献书后归岳州》
- 《送卫司法河中觐省(即故王吏部延昌外甥)》
- 《送从叔牧永州》
- 《送赵真长归夏县旧山依阳征君读书》
- 《留别耿湋侯钊冯著》
- 《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
- 《送崔邠拾遗》
- 《送浑别驾赴舒州》
- 《送从叔士准赴任润州司士》
- 《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
- 《东潭宴饯河南赵少府》
- 《赋得馆娃宫送王山人游江东》
- 《送畅当还旧山》
- 《斅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
- 《送契玄法师赴内道场》
- 《送畅当赴山南幕》
- 《颜侍御厅丛篁咏送薛存诚》
- 《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
- 《达奚中丞东斋壁画山水…得树杪悬泉送长安赵元阳少府》
- 《送信州姚使君》
- 《送静居法师》
- 《送刘判官赴丰州(一作赴天德军)》
- 《将赴京留献令公》
- 《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
- 《将赴阌乡灞上留别钱起员外》
- 《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时居停务)》
-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时舅氏初贬官池州)》
- 《送从侄滁州觐省》
-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
- 《同吉中孚梦桃源》
- 《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
-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
- 《春日过李侍御》
- 《送朝邑张明府(此公善琴)》
- 《山中一绝》
- 《题李沆林园》
- 《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
- 《酬孙侍御春日见寄》
- 《春日灞亭同苗员外寄皇甫侍御(一作庾侍郎)》
- 《送黎兵曹往陕府结亲(所昏即君从母女弟)》
- 《送王录事赴任苏州(即舍人堂弟)》
- 《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
- 《送张调参军侍从归觐荆南因寄长林司空十四曙》
- 《秋晚霁后野望忆夏侯审》
-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
- 《宝泉寺送李益端公归邠宁幕》
- 《大梵山寺院奉呈趣上人赵中丞》
- 《陪中书李纾舍人夜泛东池》
- 《题苗员外竹间亭》
- 《和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十二韵寄赠江南徐薛二侍郎》
- 《酬苗员外仲夏归郊居遇雨见寄》
- 《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 《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关中弟张评事时遇》
- 《和赵端公九日登石亭上和州家兄》
- 《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
- 《奉和户曹叔夏夜寓直寄呈同曹诸公并见示》
- 《和金吾裴将军使往河北宣慰…兼寄赵侍郎赵卿拜陵未回》
- 《和太常李主簿秋中山下别墅即事》
- 《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
- 《送王尊师(一作道士)》
- 《天长久词 其三》
- 《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因寄关中弟张评事时遇》
- 《同畅当咏蒲团》
- 《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兼呈…司空曙主簿耿湋拾遗》
- 《送李缃》
- 《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
- 《送何召下第后归蜀》
- 《春词》
- 《奉陪侍中登白楼(一作奉陪浑侍中五日登白鹤楼)》
-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
- 《题云际寺上方》
- 《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
- 《送杨皞东归》
-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 《同薛存诚登栖岩寺》
- 《晚到盩厔耆老家》
- 《同路郎中韩侍御春日题野寺》
- 《过楼观李尊师(一作过李尊师院)》
- 《题贾山人园林》
- 《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
- 《题兴善寺后池》
- 《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
- 《春日山中忆崔峒吉中孚(一作寄李舍人)》
- 《春江夕望》
- 《华清宫》
- 《焦篱店醉题(时看弄邵翁伯)》
- 《题天华观》
- 《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
- 《送李方东归(即故李校书端亲弟)》
- 《赠别李纷》
-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
- 《泊扬子江岸》
- 《送宁国夏侯丞》
- 《题嘉祥殿南溪印禅师壁画影堂》
- 《咸阳送房济侍御归太原幕(昔尝与济同游此邑)》
- 《秋中过独孤郊居(即公主子)》
- 《春日题杜叟山下别业》
- 《题伯夷庙》
- 《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
- 《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
- 《夜泊金陵》
- 《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
- 《贼中与严越卿曲江看花》
- 《送袁偁》
- 《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
- 《过仙游寺》
- 《秋夜宴集陈翃郎中圃亭美校书郎张正元归乡》
- 《奉陪侍中游石笋溪十二韵》
- 《过终南柳处士》
- 《春日陪李庶子遵善寺东院晓望》
- 《山店》
- 《裴给事宅白牡丹》
- 《晚次鄂州》
- 《李端公》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 《宿澄上人院》
- 《逢病军人》
- 《长安春望》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 《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
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注释
鹫:大鹰;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飘带;
蝥弧:旗名。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