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十六还苏州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参考资料:1、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六卷》.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1092、胡昭著,罗淑珍.《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第一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7093、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85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参考资料:1、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六卷》.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1092、胡昭著,罗淑珍.《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第一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7093、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85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 《同樊润州游郡东山》
- 《河南郑少尹城南亭送郑判官还河东》
-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名句赏析》
-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名句赏析》
-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名句赏析》
-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名句赏析》
-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 《题画帐二首。山水》
- 《雨雪》
- 《长安路(一作韩翃诗)》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 《三月三日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一作刘长卿诗)》
- 《少室山韦炼师升仙歌》
- 《同诸公有怀绝句》
- 《杂言湖山歌送许鸣谦》
- 《屏风上各赋一物得携琴客》
- 《九日寄郑丰》
-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
-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
- 《婕妤怨》
- 《登山歌》
- 《巫山峡》
- 《赠别(一作赠寄权三客舍)》
- 《东郊迎春》
- 《送元晟归潜山所居(一作送王山人归别业)》
- 《送令狐明府》
- 《同韩给事观毕给事画松石》
- 《寻戴处士》
- 《题画帐二首 山水》
- 《送陆鸿渐赴越》
- 《送窦叔向》
- 《题蒋道士房》
- 《酬权器》
- 《寄刘方平大谷田家》
- 《送云阳少府(得归字)》
- 《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
- 《题高云客舍》
- 《台头寺愿上人院古松…与赵八员外、裴十补阙同赋之》
- 《渔子沟寄赵员外裴补阙》
- 《问正上人疾》
- 《山中五咏。门柳》
- 《泊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
- 《山中五咏。春早》
- 《冬夜集赋得寒漏》
- 《送薛秀才》
- 《使往寿州淮路寄刘长卿(一作判官)》
- 《酬李补阙》
- 《送薛判官之越》
-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一作刘长卿诗)》
- 《赋得檐燕》
- 《送处州裴使君赴京》
- 《病中对石竹花》
- 《送郑二之茅山》
- 《和王给事(一本有维字)禁省梨花咏》
- 《送郑员外入茅山居》
- 《送志弥师往淮南》
- 《谢韦大夫柳栽》
-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 《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侍》
- 《送谢十二判官》
- 《寄郑二侍御归新郑无碍寺所居》
- 《送庐山人归林虑山》
- 《送荣别驾赴华州》
- 《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
- 《送王翁信还剡中旧居》
- 《酬张继》
- 《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 《赋长道一绝送陆邃潜夫》
- 《送陆潜夫往茅山赋得华阳洞》
- 《又送陆潜夫茅山寻友》
- 《赋得越山三韵(一本题上有又送陆潜夫五字)》
- 《送卢郎中使君赴京》
- 《杨氏林亭探得古槎》
- 《送田济之扬州赴选》
- 《送袁郎中破贼北归》
- 《同李万晚望南岳寺怀普门上人》
- 《奉和独孤中丞游法华寺》
- 《之京留别刘方平》
- 《赴李少府庄失路》
- 《馆陶李丞旧居》
- 《送刘兵曹还陇山居》
- 《同李三月夜作》
- 《同裴少府安居寺对雨》
- 《送李万州赴饶州觐省(得西字)》
- 《送邹判官赴河南(一作刘长卿诗)》
- 《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
- 《送归中丞使新罗》
- 《小江怀灵一上人》
- 《送唐别驾赴郢州》
- 《送魏中丞还河北》
- 《送李使君赴邵州》
- 《寄振上人无碍寺所居》
- 《故齐王赠承天皇帝挽歌》
- 《赠恭顺皇后挽歌》
- 《玄元观送李源李风还奉先华阴》
- 《刘方平壁画山》
- 《送客》
- 《秋日东郊作》
- 《秋夜宿严维宅》
- 《见诸姬学玉台体》
- 《酬张二仓曹扬子所居见寄兼呈韩郎中》
- 《送安律师》
- 《题卢十一所居(一作卢十)》
- 《送陆澧郭郧》
- 《山中横云(一作题画帐)》
- 《题裴二十一新园(一作题裴固新园,又作裴周)》
- 《寄高云》
- 《温泉即事》
- 《送张南史(效何记室体)》
- 《庐山歌送至弘法师兼呈薛江州》
- 《山中五咏。山馆》
- 《送窦十九叔向赴京》
- 《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
- 《寄江东李判官》
- 《送蒋评事往福州》
- 《送钱唐路少府赴制举》
- 《赋得荆溪夜湍送蒋逸人归义兴山》
- 《送孔党赴举》
- 《齐郎中筵赋得的的帆向浦留别》
- 《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
- 《送包佶赋得天津桥》
- 《上礼部杨侍郎》
- 《宿严维宅送包七(一作刘长卿诗,题下作送包佶)》
- 《同张侍御咏兴宁寺经藏院海石榴花》
- 《崔十四宅各赋一物得檐柳》
- 《送段明府》
- 《山中五咏。远山》
- 《山中五咏。南涧》
-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 《与张諲宿刘八城东庄》
- 《寄刘方平》
- 《曾东游以诗寄之》
- 《适荆州途次南阳赠何明府》
- 《秋夜戏题刘方平壁》
- 《和郑少尹祭中岳寺北访萧居士越上方》
- 《秋夜寄所思》
- 《赋得郢路悲猿》
- 《题画帐二首。远帆》
- 《落第后东游留别》
- 《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
- 《寄刘八山中》
- 《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
- 《沣水送郑丰鄠县读书》
- 《渡汝水向太和山》
- 《秋怨》
- 《赠郑山人》
- 《刘方平西斋对雪》
- 《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
- 《登玄元庙》
- 《江草歌送卢判官》
- 《杂言迎神词二首。迎神》
- 《杂言迎神词二首。送神》
- 《题魏仲光淮山所居》
- 《送郑判官赴徐州(一作郎士元诗)》
- 《送顾苌(一作中史,又作长史)往新安(一作刘长卿诗)》
-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 《途中送权三兄弟(一作送权骅)》
- 《送裴阐(得归字)》
- 《独孤中丞筵陪饯韦君赴升州》
- 《送王绪剡中(一作送王公还剡中别业)》
- 《送李录事(一作裴员外)赴饶州》
- 《横吹曲辞。出塞》
- 《祭张公洞二首(一本作排律一首)》
- 《临平道赠同舟人》
- 《送朱逸人》
- 《西陵寄灵一上人》
- 《同李司直诸公暑夜南馀馆》
- 《赠普门上人(一作题普门上人房,一作刘长卿诗)》
- 《同李苏州伤美人》
- 《舟中送李八(得回字)》
- 《与张补阙、王炼师自…留别赵员外裴补阙同赋杂题一首》
- 《酬张二仲彝》
- 《山中五咏 远山》
- 《题陈胜林园》
- 《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
- 《宿严维宅送包七》
- 《夜集张諲所居》
- 《祭张公洞二首》
- 《送王绪剡中》
- 《杂言迎神词二首 其一 迎神》
- 《杂言迎神词二首 其二 送神》
- 《赋得越山三韵》
- 《早发中严寺别契上人》
- 《华清宫》
-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一作刘长卿诗)》
- 《李二侍御丹阳东去新亭》
- 《夜发沅江寄李颍川刘侍郎(时二公贬于此)》
- 《逢庄纳因赠》
- 《怨回纥歌二首》
- 《句》
- 《田家作》
- 《和中丞奉使承恩,还终南旧居》
- 《送从侄栖闲律师》
- 《舟中送李观》
- 《相和歌辞·婕妤怨》
- 《送顾苌(一作中史,又作长史)往新安(一作》
- 《彭祖井(一本题上有奉和王相公五字)》
- 《题画帐二首·山水》
- 《酬裴补阙吴寺见寻(一作酬袁补阙中天寺见寄)》
- 《归渡洛水》
- 《送裴陟归常州》
- 《送李山人还》
- 《宿严维宅送包七(一作刘长卿诗,题下作送包》
- 《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
- 《初出沅江夜入湖》
- 《酬李司兵直夜见寄》
- 《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
- 《送郑二之茅山》
-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 《寄刘方平》
- 《卖药人处得南阳朱山人书》
- 《徐州送丘侍御之越》
- 《送李使君赴抚州》
- 《奉和待勤照上人不至》
- 《送萧献士(一本题下有往邺中三字)》
- 《送裴员外往江南》
- 《题竹扇赠别》
- 《寄权器》
- 《酬裴十四(得晏字)》
- 《奉和汉祖庙下之作》
- 《婕妤怨》
- 《春思》
- 《送王司直》
- 《送魏十六还苏州》
译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注释
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
沉沉:形容夜色浓重。
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姑苏:苏州的别称。
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参考资料:
1、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六卷》.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109
2、胡昭著,罗淑珍.《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第一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709
3、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85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981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