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三更月
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参考资料:1、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31-5322、王筱云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99
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参考资料:1、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31-5322、王筱云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99
这首《子夜歌》是思妇的子夜的悲歌。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词虽是写的传统题材,但写景与写人的结合,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却独具特色。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如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是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已采用直接剖析的手法。按王孙,深闺少妇所思念之人也。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是一个春天,柔嫩的桑叶刚刚吐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何许”状写闺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吞声”两字,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这首词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结构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又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有力的入声字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全词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之作。
李笠翁谓:“作词之料,不过情号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窥词管见》)此阕字句虽少,音节虽短,却能情景相生,风神宛然,是一首韵味深长的好词。
- 《寄题栗亭县名嘉亭》
- 《永城邂逅周元通再索诗赠别》
- 《自卫还徐憩永城王氏园》
- 《题叶翰林道卿手书唐人唱和集後》
- 《宝应野泊》
- 《减字木兰花·南园清夜》
- 《答陈传道五首之二》
- 《寄别秦观少游》
- 《题张氏白云庄》
- 《小重山》
- 《晚云高》
- 《凤求凰》
- 《菩萨蛮(十一之二)》
- 《醉厌厌(南歌子)》
- 《小重山(四之三)》
- 《醉梦迷(丑奴儿二首)》
- 《望长安》
- 《思牛女》
- 《清平乐》
- 《鹤冲天》
- 《鸳鸯语(同前)》
- 《罗敷歌(采桑子·五之三)》
- 《夜捣衣(同前)》
- 《苗而秀》
- 《想车音(兀令)》
- 《连理枝》
- 《玉连环(一落索)》
- 《西笑吟》
- 《小重山(四之一)》
- 《减字木兰花(四之四)》
- 《忆秦娥(三之三)》
- 《南乡子(二之二)》
- 《小梅花》
- 《忆秦娥(三之一)》
- 《忆仙姿(九之八)》
- 《锦缠头》
- 《渔家傲》
- 《攀鞍态(同前)》
- 《杨柳陌》
- 《吹柳絮(鹧鸪词)》
- 《清平乐(三之三)》
- 《菩萨蛮(十一之九)》
- 《宴齐云(南歌子)》
- 《风流子》
- 《下水船》
- 《摊破浣溪沙》
-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三)》
- 《罗敷歌(采桑子·五之一)》
- 《忍泪吟》
- 《问歌颦(雨中花令)》
- 《蝶恋花》
- 《更漏子》
- 《换追风》
- 《菩萨蛮(十一之十一)》
- 《唤春愁》
- 《临江仙》
- 《献金杯》
- 《归风便》
- 《惜奴娇》
- 《江如练(蝶恋花)》
- 《清平乐(三之二)》
- 《定情曲(春愁)》
- 《舞迎春(迎春乐)》
- 《减字木兰花》
- 《九回肠》
- 《木兰花》
- 《浪淘沙(四之二)》
- 《思越人》
- 《芳草渡》
- 《醉春风》
-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六)》
- 《浪淘沙(四之三)》
- 《翻翠袖》
- 《虞美人》
-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二)》
- 《月先圆》
- 《菩萨蛮(十一之七)》
- 《减字木兰花(四之二)》
- 《摊破木兰花(二之一)》
- 《南歌子(二之一)》
- 《罗敷歌(丑奴儿)》
- 《□□□(同前)》
- 《浣溪沙》
- 《减字木兰花(四之三)》
- 《南乡子(二之一)》
- 《新念别》
- 《摊破木兰花(二之二)》
- 《要销凝》
- 《河传(二之二)》
- 《木兰花(二之一)》
-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一)》
- 《负心期(浣溪沙)》
- 《河满子》
- 《忆仙姿(二之二)》
- 《花幕暗》
- 《感皇恩》
- 《菩萨蛮(十一之三)》
-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八)》
- 《李固道中怀寄杜邯郸》
- 《重游寄老庵怀僧芝》
- 《偶相逢》
- 《辨弦声(迎春乐)》
- 《望西飞(清商怨三首)》
- 《薄幸》
-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三)》
- 《翦征袍(同前)》
- 《最多宜》
- 《吴门柳(游仙咏·二之二)》
- 《千叶莲(同前)》
- 《□□□(古捣练子)》
-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四)》
-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名句赏析》
-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名句赏析》
-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名句赏析》
-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名句赏析》
-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名句赏析》
-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名句赏析》
-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名句赏析》
- 《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名句赏析》
- 《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名句赏析》
-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名句赏析》
- 《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名句赏析》
-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名句赏析》
-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名句赏析》
-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名句赏析》
-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名句赏析》
-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名句赏析》
-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名句赏析》
- 《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名句赏析》
- 《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名句赏析》
-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名句赏析》
-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名句赏析》
-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名句赏析》
-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名句赏析》
-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名句赏析》
- 《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名句赏析》
-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名句赏析》
- 《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 《将进酒·城下路》
- 《愁风月》
- 《薄幸·淡妆多态》
- 《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 《芳心苦·杨柳回塘》
-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 《石州引·薄雨初寒》
-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 《杵声齐·砧面莹》
- 《子夜歌·三更月》
-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 《御街行·别东山》
- 《绿头鸭·玉人家》
- 《台城游·南国本潇洒》
- 《醉中真·不信芳春厌老人》
- 《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 《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 《天香·烟络横林》
- 《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 《木兰花·清琴再鼓求凰弄》
-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 《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 《浪淘沙·一叶忽惊秋》
- 《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 《行路难·缚虎手》
-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 《阳羡歌·山秀芙蓉》
译文
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
注释
子夜歌:即《忆秦娥》。《子夜歌》本南朝民歌,《乐府诗集》列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其声哀苦。该词情绪与之相类,兼有“三更月”之句,故袭用其题。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梁代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见《尔雅·翼·释鸟》)。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王孙别后,音信断绝,令人想起春日桑叶初生时分的陌上离别。何许,何处。《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咸阳古道音尘绝。”柔桑,嫩桑。《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陇头流水,替人呜咽:陇头,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辛氏三秦记》载,时有俗歌曰:“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此处借之抒发离别之痛。
参考资料:
1、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31-532
2、王筱云 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99
这首《子夜歌》是思妇的子夜的悲歌。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词虽是写的传统题材,但写景与写人的结合,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却独具特色。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如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是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已采用直接剖析的手法。按王孙,深闺少妇所思念之人也。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是一个春天,柔嫩的桑叶刚刚吐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何许”状写闺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吞声”两字,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这首词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结构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又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有力的入声字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全词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之作。
李笠翁谓:“作词之料,不过情号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窥词管见》)此阕字句虽少,音节虽短,却能情景相生,风神宛然,是一首韵味深长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