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参考资料: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420-421页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参考资料: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420-421页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 《咏柳》
- 《南迁途中作七首。渡汉江初尝鳊鱼有作》
-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名句赏析》
- 《登鹳雀楼》
- 《杨花》
- 《草》
- 《杏花》
- 《情》
- 《红叶》
- 《潮》
- 《秋色》
- 《蔷薇》
- 《送杜鹃花》
- 《海棠二首》
- 《野步》
- 《商人》
- 《旅馆梅花》
- 《秋夕楼居》
- 《凉思》
- 《首阳山》
- 《桃花》
- 《春雨》
- 《远山》
- 《梅雨》
- 《云》
- 《金陵怀古》
- 《即席十韵》
- 《绵竹山四十韵》
- 《无题》
- 《重阳日荆州作》
- 《燕雏》
- 《新安道中玩流水》
- 《忆钓舟》
- 《寄贯休上人》
-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
- 《赋雪十韵》
- 《溪边》
- 《长安逢故人》
- 《经苻坚墓》
- 《阌乡寓居十首。蛙声》
- 《水鸟》
- 《春寒》
- 《早发潼关》
- 《途次淮口》
- 《个人三十韵》
- 《湖州朝阳楼》
- 《戏》
- 《旅中送迁客》
- 《和诸学士秋夕禁直偶雪》
- 《御沟十六韵》
-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
- 《雪十韵》
- 《蛱蝶》
- 《上阳宫辞》
- 《废宅》
- 《宋玉宅》
- 《上巳日花下闲看》
- 《关西驿亭即事》
- 《赋得欲晓看妆面》
- 《海上秋怀》
- 《游华州飞泉亭》
- 《风雨吟》
- 《江行》
- 《平望蚊子二十六韵》
- 《忆猿》
- 《红树》
- 《新雁》
- 《忆山泉》
- 《东归望华山》
- 《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
- 《岐州安西门》
- 《秋日经别墅》
- 《太湖石歌》
- 《赠方干处士歌》
- 《李周弹筝歌(淮南韦太尉席上赠)》
- 《赠蛩光上人草书歌》
- 《赠李长史歌》
- 《赠广利大师歌》
- 《古离别(杂言)》
- 《木笔花》
- 《浙东筵上有寄》
- 《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笔迹柔媚,出自纤指)》
- 《上巳日》
- 《隋堤》
- 《西京道中闻蛙》
- 《经蔡坚墓》
- 《登汉州城楼》
- 《雨后闻思归乐二首 其二》
- 《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 《题杨子津亭》
- 《寄殿院高侍御》
- 《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
- 《东归次瀛上》
- 《高侍御话及》
- 《壁画折竹杂言》
- 《古锦裾六韵(锦上有鹦鹉、鹤,陆处士有序)》
- 《池上双凫二首》
- 《叶落》
- 《和皮博士赴上京观中修灵斋赠威仪尊师兼见寄》
- 《华清宫四首 其二》
- 《华清宫四首 其三》
- 《华清宫四首 其四》
- 《山居即事四首 其二》
- 《李周弹筝歌》
- 《府试雨夜帝里闻猿声》
- 《题画柏》
- 《秋池》
- 《望嵩山》
- 《偶书》
- 《得京中亲友书,讶久无音耗,以诗代谢》
- 《即事》
- 《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
- 《槎》
- 《汴上观》
- 《闲居有作》
- 《离岐下题西湖》
- 《岐阳蒙相国对宅因抒怀投献》
- 《晚泊松江》
- 《过渑池书事》
- 《富春》
- 《禅院弈棋偶题》
- 《和张舍人》
- 《送友赴阙》
- 《过邓城县作》
- 《文德初闻车驾东游》
- 《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 《岐下寓居见槐花落因寄从事》
- 《和人有感》
- 《春归次金陵》
- 《萧县道中》
- 《题衮州泗河中石床(李白、杜甫皆此饮咏)》
- 《禁直偶书》
- 《送弟东归》
- 《和座主尚书春日郊居》
- 《僧舍白牡丹二首》
- 《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 《春晚书怀》
- 《寄杨侍郎》
- 《湖州晚望》
- 《送于员外归隐蓝田》
- 《江树》
- 《宪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二首》
- 《丛祠》
- 《分水岭》
- 《赴职西川过便桥书怀寄同年》
- 《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
- 《玉女庙》
- 《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
- 《浐水席上献座主侍郎》
- 《送知古上人》
- 《和座主尚书登布善寺楼》
- 《阌乡寓居十首。阿对泉》
- 《酬僧》
- 《买带花樱桃》
- 《送僧上峡归东蜀》
- 《和杨侍郎》
- 《山居喜友人相访》
- 《登途怀友人》
- 《闻蝉》
- 《自讽》
- 《宿青云驿》
- 《秋闻子规》
- 《荆南席上闻歌》
- 《武关》
- 《月夕追事》
- 《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
- 《奉和御制六韵》
- 《败帘六韵》
- 《玉堂种竹六韵》
- 《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
- 《倒次元韵》
- 《三峰府内矮柏十韵》
- 《寄尚颜师》
- 《微雨》
- 《送广利大师东归》
- 《关东献兵部刘员外》
- 《雪中寄卢延让秀才》
- 《花村六韵》
- 《武牢关遇雨》
- 《陈琳墓》
- 《鲛绡》
- 《忘忧花》
- 《忆街西所居》
- 《送策上人》
- 《祝风三十二韵》
- 《追咏棠梨花十韵》
- 《水调》
- 《偶题》
- 《秋事》
- 《南迁途中作七首。访贯休上人》
- 《赋雪》
- 《松江晚泊》
- 《次韵和王员外杂游四韵》
- 《阌乡寓居十首。茆堂》
- 《即席》
- 《豫让》
- 《雨夜》
- 《红白牡丹》
- 《出迟》
- 《送僧归破山寺》
- 《奉和御制》
- 《新秋》
- 《还俗尼(本是歌妓)》
- 《送僧南游》
- 《途中》
- 《便殿候对》
- 《阌乡寓居十首。小径》
- 《灵池县见早梅(时太尉中书令京兆公奉诏讨蜀余在幕中)》
- 《秋园》
- 《阌乡寓居十首。闻提壶鸟》
- 《山居即事》
- 《杂曲歌辞。古别离》
- 《长安里中闻猿》
- 《敷水有丐者云是马侍中诸孙,悯而有赠》
- 《题越州法华寺》
- 《题扬子津亭》
- 《岐下闻杜鹃》
- 《过九成宫》
- 《杏花》
- 《途中》
- 《海上秋怀》
- 《途中见杏花》
- 《红叶》
- 《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
- 《东归次瀛上》
- 《登汉州城楼》
- 《南迁途中作七首。溪翁》
- 《南迁途中作七首。寄友人》
- 《南迁途中作七首。途中偶怀》
- 《鸳鸯》
- 《南迁途中作七首。登七盘岭二首》
- 《阌乡寓居十首。清溪》
- 《阌乡寓居十首。山僧》
- 《楚事》
- 《阌乡寓居十首。山禽》
- 《寄殿院高侍御》
- 《送荆南从事之岳州》
- 《薛舍人见征恩赐香并二十八字同寄》
- 《和人题武城寺》
- 《野庙》
- 《秋日感事》
- 《寒食洛阳道》
- 《江行》
- 《闲望》
- 《中夜闻啼禽》
- 《阌乡寓居十首。木塔偶题》
- 《西陵夜居》
- 《岐下闻子规》
- 《谷口寓居偶题》
- 《中秋陪熙用学士禁中玩月》
- 《雨后闻思归乐二首》
- 《送许校书》
- 《华清宫二首》
- 《金桥感事》
- 《子规》
- 《途中见杏花》
- 《卖花翁》
译文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
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国:故国。
委:舍弃,丢弃。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离:分开。
长:通“常”,持续,经常。
吊:悬挂。
欲:想要。
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凄切:凄凉悲切。
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参考资料: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420-421页
作者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此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38-1339页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