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名句赏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参考资料:1、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参考资料:1、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 《赤壁》
- 《明皇与贵妃》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名句赏析》
-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名句赏析》
-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名句赏析》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名句赏析》
-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名句赏析》
-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名句赏析》
-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名句赏析》
-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名句赏析》
-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名句赏析》
-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名句赏析》
- 《鸡·养鸡纵鸡食》
- 《箴作诗者》
- 《湖上杂诗(二十首选一)》
- 《桐江作(四首选二)》
- 《到石梁观瀑布》
- 《咏史(六首选—)》
- 《绝命词》
- 《仿元遗山论诗(四十二首选—)》
- 《寒夜》
- 《湖上杂诗》
- 《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 《夜过瓜洲》
- 《春柳》
- 《品画》
- 《消夏诗》
- 《寄聪娘》
- 《偶作五绝句》
- 《古意》
- 《范希文》
- 《春寒》
- 《伤心》
- 《遣兴杂诗》
- 《春晴》
- 《题沈凡民兰亭卷子 其一》
- 《题沈凡民兰亭卷子 其二》
- 《盘古冢诗》
- 《再题贾太傅祠》
- 《山中绝句》
- 《春日杂诗》
- 《陇上作》
- 《登华山》
- 《晚宿净名寺步铁障城认一线天》
- 《行役杂咏 其一》
- 《行役杂咏 其二》
- 《行役杂咏 其三》
- 《行役杂咏 其四》
- 《至黄厓再登文殊塔观瀑》
- 《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
- 《水西亭夜坐》
- 《雨后步水西亭》
- 《玉泉观鱼》
- 《宝刀歌为云若司马作》
- 《观大龙湫作歌》
- 《闻鱼门吏部充四库馆纂修喜寄以诗》
- 《禹陵》
- 《题柳如是画像》
- 《十一月十三日冷水步夜起玩月》
- 《澶渊》
- 《景泰陵》
- 《柳子厚祠》
- 《谢太傅祠》
- 《临安怀古》
- 《出山词 其一》
- 《出山词 其二》
- 《岘山》
- 《赴官秦中》
- 《过邺下吊高神武》
- 《杜牧墓》
- 《哭襄勤伯鄂公》
- 《谒史文靖公墓》
- 《泊舟平望偕齐次风宗伯周兰坡学士访玉川居士》
- 《沙沟》
- 《过柴桑乱峰中,蹑梯而上观陶公醉石》
- 《大树》
- 《论诗绝句》
- 《大龙湫之瀑》
- 《听诗叟》
- 《十二月十五夜》
- 《遣兴》
- 《山行杂咏》
- 《马嵬》
- 《所见》
-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 《苔》
- 《祭妹文》
- 《峡江寺飞泉亭记》
- 《春风》
- 《独秀峰》
- 《谒岳王墓》
- 《黄生借书说》
- 《随园记》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