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名句赏析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
- 《挽陈复斋》
- 《度仙霞岭》
- 《蕺山戒珠寺寺王右军故居也》
- 《寄王仲彝仲彝留三衢久不归省因以箴之》
- 《闲居杂兴三首 其一》
- 《秋日田父辞(二首)》
- 《西湖杂兴二首》
- 《冬日即事》
- 《焦山》
- 《荆棘中见梅花》
- 《静对》
- 《菊花》
- 《句》
- 《聚景园口号二首》
- 《看弄潮回》
- 《客枕》
- 《兰亭》
- 《老将》
- 《虎丘寺》
- 《怀安王宰索得助诗奉题一首》
- 《黄居士山房》
- 《即事》
- 《蕺山登高》
- 《寄方岩》
- 《寄林徽君》
- 《寄王仲彝仲彝留三衢久不归省因又箴之》
- 《涧傍菊花》
- 《江居晓咏》
- 《清明日约宋正甫黄行之兄弟为东湖之集》
- 《清明日招社友》
- 《秋日入无量院》
- 《秋日田父辞二首》
- 《秋山散步》
- 《秋晚即事》
- 《秋兴》
- 《秋夜》
- 《秋夜书怀》
- 《秋阴》
- 《首夏》
- 《戍妇吟二首》
- 《松溪庙》
- 《送别》
- 《送刘允叔主簿归山中》
- 《宿囊山寺》
- 《岁除登岝崿山精舍》
- 《叹息》
- 《题二小姬扇二首》
- 《题信天巢集》
- 《李将》
- 《莲实》
- 《灵鹫寺》
- 《隆兴借东湖驿度夏杂题》
- 《庐山道中》
- 《门径》
- 《破屋》
- 《七夕》
- 《潜夫约中途遣诗相送至江山无耗寄诗督之》
- 《清明日延平道上》
- 《孺子祠堂》
- 《三峰废寺》
- 《三峡桥》
- 《僧房夜坐》
- 《山堂即事》
- 《山行即事》
- 《山行即事二首》
- 《山中哭复斋》
- 《赏心亭》
- 《舍侄来》
- 《天台曹园》
- 《天衣寺》
- 《天章寺》
- 《同刘潜夫登乌石山望海有怀方孚若柯东海栋复》
- 《同周晋仙夜宿》
- 《投老》
- 《挽章朋举》
- 《晚春即事》
- 《乌镇普静寺寺沈休文故居也》
- 《无计》
- 《无题二首》
- 《无锡县春日》
- 《毋自欺斋夜宴》
- 《吴山绝句》
- 《西湖春雪》
- 《西湖二首》
- 《西湖暮归》
- 《喜杜仲高移居清湖》
- 《喜乡友来》
- 《下塘》
- 《闲居杂兴三首》
- 《小楼》
- 《小楼夜雨》
- 《小楼雨中》
- 《晓行》
- 《行淮》
- 《兄寿弟》
- 《雪堂》
- 《岩桂花》
- 《杨花》
- 《杂兴二首》
- 《赠番易程克已》
- 《张氏曲江》
- 《赵仲庄都钤山居》
- 《重五日怀旧》
- 《重阳述怀》
- 《重游无量院》
- 《竹楼》
- 《自赋》
- 《春霁》
- 《夜步天街书所见》
- 《夜过马当山》
- 《夜过西兴》
- 《忆西湖》
- 《毅斋郑祠书道山领客》
- 《雨中》
- 《育王寺》
- 《郁孤台》
- 《元日》
- 《杂兴》
- 《赠丁子植抚干》
- 《赠番昜程克己》
- 《题二小姬扇二首 其二》
- 《聚景园口号二首 其二》
- 《山行即事二首 其二》
- 《西湖二首 其二》
- 《秋日田父辞二首 其二》
- 《冬日书怀用正甫韵》
- 《渡钱塘》
- 《多景楼》
- 《蛾眉亭》
- 《访铦朴翁不遇二首》
- 《访诸葛练师不遇》
- 《富阳县秋日》
- 《感春》
- 《感怀二首》
- 《恭跋思陵宕翰拓本卷后》
- 《孤山雪后》
- 《古庙》
- 《古寺》
- 《归来》
- 《归寓舍》
- 《过方孚若寺丞故庐》
- 《过临平》
- 《贺杨东山休致》
- 《秋日田父辞》
- 《春暮》
- 《春怀》
- 《晓出黄山寺》
- 《秋日》
- 《八月旦日永定寺作》
- 《拜李谪仙墓》
- 《拜尹和靖先生墓》
- 《卜居》
- 《采石》
- 《曹娥浦泊舟》
- 《昌国县普济寺小亭》
- 《常熟县破山寺》
- 《崇圣寺斌公房》
- 《初闻雷声》
- 《船户》
- 《春寒》
- 《春情四首》
- 《春日北山二首》
-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名句赏析》
-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名句赏析》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名句赏析》
- 《拜林和靖墓》
- 《清明日对酒》
译文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注释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