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名句赏析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首诗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 《奉和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
- 《分流水》
- 《立秋日》
- 《送郑佶归洛阳》
- 《赠庾侍御》
- 《闲园即事寄暕公》
- 《风筝》
- 《雪二首》
- 《云阳寺石竹花》
- 《石莲花》
- 《关山月》
- 《过胡居士睹王右丞遗文》
- 《塞下曲》
- 《送郑明府贬岭南》
-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
- 《拟百劳歌》
- 《松下雪》
- 《酬李端校书见赠》
- 《过卢秦卿旧居》
- 《秋园》
- 《同张参军喜李尚书寄新琴》
- 《遇谷口道士》
- 《独游寄卫长林》
- 《酬卫长林岁日见呈》
- 《寄胡居士》
- 《为李魏公赋谢汧公》
- 《梁城老人怨(一作陈羽诗)》
- 《望水》
- 《田家》
- 《题凌云寺》
- 《奉和张大夫酬高山人》
- 《和李员外与舍人咏玫瑰花寄徐侍郎》
- 《早夏寄元校书》
- 《赠衡岳隐禅师》
- 《题暕上人院》
- 《题江陵临沙驿楼》
- 《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
- 《观猎骑》
- 《云阳馆与韩绅》
- 《送史泽之长沙》
- 《塞下》
- 《长安晓望寄程补阙》
- 《岁暮怀崔峒耿湋》
- 《观妓》
- 《过长林湖西酒家》
- 《过阎采病居》
- 《送程秀才》
- 《长林令卫象饧丝结歌》
- 《酬崔峒见寄(一作江湖秋思)》
- 《闻春雷》
- 《晚秋西省寄上李韩二舍人》
- 《下武昌江行望涔阳》
- 《送史申之峡州》
- 《送王闰》
- 《江园书事寄卢纶》
- 《送郑况往淮南》
- 《送王使君赴太原拜节度副使》
- 《题鲜于秋林园》
- 《登秦岭》
- 《望商山路》
- 《题落叶》
- 《寄准上人》
- 《送况上人还荆州,因寄卫侍御象》
- 《别卢纶(一作纶别曙诗)》
- 《深上人见访忆李端》
- 《宿青龙寺故昙上人院》
- 《送张炼师还峨嵋山》
- 《迎神》
- 《送神》
- 《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
- 《过终南柳处士》
- 《春送郭大之官》
- 《送郑锡(曙曾事此公季父)》
- 《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
- 《远寺钟》
-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 《送卢彻之太原谒马尚书》
- 《送皋法师》
- 《送王尊师归湖州》
- 《送张弋》
- 《送僧无言归山》
- 《和卢校书文若早入使院书事》
- 《送卢堪》
- 《送柳震入蜀》
- 《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
- 《送刘侍御》
- 《送庞判官赴黔中》
- 《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
- 《杂言》
- 《玩花与卫象同醉》
- 《九日洛东亭》
- 《九日送人》
- 《哭王注》
-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
- 《南原望汉宫》
- 《送郎使君赴郢州》
- 《送卢使君赴夔州》
- 《登岘亭》
- 《哭麹山人(一作耿湋诗)》
- 《过坚上人故院与李端同赋》
- 《病中嫁女妓》
- 《故郭婉仪挽歌》
- 《送翰林张学士岭南勒圣碑》
- 《送吉校书东归》
- 《早春游望》
- 《秋日趋府上张大夫》
- 《竹里径》
- 《夜闻回雁》
- 《赋得的的帆向浦》
- 《晦日益州北池陪宴》
- 《送曲山人之衡州》
- 《咏古寺花》
- 《酬张芬有赦后见赠(一作司空图诗)》
-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苗公即参军舅氏)》
- 《唐昌公主院看花》
- 《别张讚》
- 《晚思》
- 《黄子陂》
- 《田鹤》
- 《药园》
- 《石井》
- 《板桥》
- 《冬夜耿拾遗王秀才就宿因伤故人》
- 《早春游慈恩南池》
- 《雨夜见投之作》
- 《龙池寺望月寄韦使君阎别驾》
- 《秋夜忆兴善院寄苗发》
- 《送严使君游山》
- 《送柳震归蜀》
- 《送乐平苗明府》
- 《赠送郑钱二郎中》
- 《酬郑十四望驿不得同宿见赠因寄张参军》
- 《送王使君小子孝廉登科归省》
- 《送高胜重谒曹王》
- 《闲园书事招畅当》
- 《过钱员外》
- 《赠李端》
- 《病中寄郑十六兄》
- 《卫明府寄枇杷叶以诗答》
- 《题玉真观公主山池院》
- 《送永阳崔明府》
- 《送曹三同猗游山寺》
- 《送崔校书赴梓幕》
- 《送夔州班使君》
- 《送菊潭王明府》
- 《送太易上人赴东洛》
- 《和王卿立秋即事》
- 《送流人》
- 《闲居寄苗发》
- 《送王先生归南山》
- 《寄天台秀师》
- 《送夏侯审赴宁国》
- 《观猎骑(一作公子行)》
- 《同苗员外宿荐福常师房(一作秋喜卢纶同宿寺)》
- 《送乔广下第归淮南》
-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名句赏析》
-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名句赏析》
-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名句赏析》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名句赏析》
-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名句赏析》
-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名句赏析》
-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名句赏析》
-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名句赏析》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名句赏析》
- 《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
- 《送史泽之长沙》
- 《送曹同椅》
- 《送鄂州张别驾襄阳觐省》
- 《苦热》
- 《送人归黔府》
- 《杂兴》
- 《御制雨后出城观览敕朝臣已下属和》
- 《送人游岭南》
- 《江村即事》
- 《金陵怀古》
- 《喜外弟卢纶见宿》
-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 《贼平后送人北归》
- 《新柳》
- 《峡口送友人》
- 《留卢秦卿》
译文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注释
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旧国”句: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这首诗当是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写的。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爆发,持续了八年,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司空曙于安史之乱爆发不久避难到南方,战乱刚平,诗人送同来避难的友人北归,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