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 《诗品二十四则·典雅》
- 《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名句赏析》
-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名句赏析》
-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名句赏析》
- 《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名句赏析》
- 《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名句赏析》
- 《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名句赏析》
- 《秋景》
- 《重阳》
- 《牡丹》
- 《山中》
- 《杏花》
- 《早春》
- 《诗品二十四则。洗炼》
- 《步虚》
- 《重阳四首》
- 《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 《诗品二十四则。豪放》
- 《诗品二十四则。清奇》
- 《诗品二十四则。自然》
- 《诗品二十四则。雄浑》
- 《漫书五首》
- 《诗品二十四则。冲淡》
- 《诗品二十四则。绮丽》
- 《诗品二十四则。旷达》
- 《红茶花》
- 《乐府》
- 《王官二首》
- 《诗品二十四则。悲慨》
- 《诗品二十四则。高古》
- 《重阳山居》
- 《光启四年春戊申(一作归王官次年作)》
- 《效陈拾遗子昂》
- 《闲步》
- 《携仙箓九首》
- 《浪淘沙》
- 《柳二首》
- 《力疾马上走笔》
- 《秋燕》
- 《涔阳渡》
- 《诗品二十四则。形容》
- 《诗品二十四则。精神》
- 《诗品二十四则。缜密》
- 《诗品二十四则。疏野》
- 《诗品二十四则。飘逸》
- 《二十四诗品》
- 《退居漫题》
- 《庚子腊月五日》
- 《诗品二十四则。超诣》
- 《诗品二十四则。委曲》
- 《诗品二十四则。实境》
- 《诗品二十四则。流动》
- 《句》
- 《华(一作花)下二首》
- 《少仪》
-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 《冯燕歌(一作沈下贤诗)》
- 《杂题二首》
- 《扇》
- 《长命缕》
- 《偶作》
- 《偶书五首》
- 《古乐府》
- 《雨中》
- 《送道者二首》
- 《榜下》
- 《石楠》
- 《与都统参谋书有感》
- 《商山二首》
- 《剑器》
- 《寄王十四舍人》
- 《自河西归山二首》
- 《游仙二首》
- 《长亭》
- 《华下送文浦》
-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
- 《偶题》
- 《重阳日访元秀上人》
- 《书怀》
- 《退栖》
- 《五十》
- 《新岁对写真》
- 《丁未岁归王官谷》
- 《丁巳重阳》
-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 《上元放二雉》
- 《塞上》
- 《寄赠诗僧秀公》
- 《争名》
- 《寄永嘉崔道融》
- 《下方》
- 《僧舍贻友》
- 《自诫》
- 《效陈拾遗子昂感遇二首》
- 《感时》
- 《上陌梯寺怀旧僧二首》
- 《寄怀元秀上人》
- 《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
- 《赠圆昉公(昉,蜀僧。僖宗幸蜀,昉坚免紫衣)》
- 《赠信美寺岑上人》
- 《江行二首》
- 《长安赠王注》
- 《赠步寄李员外》
- 《寄郑仁规》
- 《寄考功王员外》
- 《杂言(一作短歌行)》
- 《陈疾》
- 《淅上(一作江淅上)》
- 《村西杏花二首》
- 《独坐》
- 《借居》
- 《春中》
- 《避乱》
- 《乱后》
- 《春山》
- 《乱前上卢相》
- 《有感》
- 《歌》
- 《偈》
- 《鹂》
- 《杂题》
- 《漫题三首》
- 《河上二首》
- 《早朝》
- 《即事二首》
- 《永夜》
- 《秦关》
- 《渡江》
- 《退居漫题七首》
- 《即事九首》
- 《松滋渡二首》
- 《华清宫》
- 《牛头寺》
- 《感时上卢相》
- 《纶阁有感》
- 《狂题十八首》
- 《乙丑人日》
- 《贺翰林侍郎二首》
- 《赠日东鉴禅师》
- 《暮春对柳二首》
- 《戊午三月晦二首》
- 《喜山鹊初归三首》
- 《虞乡北原》
- 《洛中三首》
- 《寓笔》
- 《戏题试衫》
- 《汴柳半枯因悲柳中隐》
- 《上方》
- 《寄王赞学》
- 《新节》
- 《与伏牛长老偈二首》
- 《客中重九》
- 《漫题》
- 《放龟二首》
- 《灯花三首》
- 《偶题三首》
- 《光启丁未别山》
- 《华阴县楼》
- 《南至四首》
- 《莲峰前轩》
- 《重阳阻雨》
- 《省试》
- 《有赠》
- 《证因亭》
- 《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
- 《九月八日》
- 《敷溪桥院有感》
- 《寺阁》
- 《武陵路》
- 《南北史感遇十首》
- 《狂题二首》
- 《见后雁有感》
- 《移桃栽》
- 《忆中条》
- 《有感二首》
- 《闲夜二首》
- 《自郓乡北归》
- 《青龙师安上人》
- 《休休亭》
- 《漫书二首》
- 《岁尽二首》
- 《率题》
- 《贺翰林侍郎二首 其二》
- 《旅中重阳》
- 《江行二首 其一》
-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
- 《丙午岁旦》
- 《修史亭二首》
- 《偶诗五首》
- 《寄薛起居》
- 《山鹊》
- 《退居漫题七首 其三》
- 《光启三年人日逢鹿》
- 《山中》
- 《二十四诗品》
- 《华下》
- 《华下》
- 《下方》
- 《乐府》
- 《偶书五首》
- 《有感》
- 《漫题》
- 《杂题九首 其七》
- 《李居士》
- 《洛阳咏古(一作胡曾诗)》
- 《歌者十二首》
- 《杨柳枝二首》
- 《寓居有感三首》
- 《题休休亭(一作耐辱居士歌)》
- 《乱后三首》
- 《诗品二十四则·沈著》
- 《故乡杏花》
- 《白菊三首》
- 《白菊杂书四首》
- 《华下对菊》
- 《酒泉子·买得杏花》
- 《杨柳枝·桃源仙子不须夸》
- 《华下》
- 《独望》
-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 《中秋》
- 《元日》
- 《诗品二十四则·纤秾》
- 《河湟有感》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