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雪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 《秋馆雨后得弟兄书即事呈李明府》
- 《塞下曲》
- 《采莲曲二首》
- 《八月十五日》
- 《咏史(一作和蕃)》
- 《题云公山房(一作权德舆诗,又作杨巨源诗)》
- 《云梦故城秋望》
- 《入剑门》
- 《长安秋夕(一作中秋感怀)》
- 《红槿花》
- 《送李参军》
- 《题严氏竹亭》
- 《送王端公之太原归觐相公》
- 《同辛兖州巢父虚副端岳相思献酬…兼呈辛魏二院长杨长宁》
- 《抚州处士湖泛舟送北回两指此南昌县查溪兰若别》
- 《耒阳谿夜行(为伤杜甫作)》
- 《桂城早秋》
- 《桂州岁暮》
- 《宿桂州江亭呈康端公》
- 《闻笛(一作李益诗)》
- 《上湖南崔中丞》
- 《题槿花》
- 《题宋玉亭》
- 《赠岑郎中》
- 《听杜山人弹胡笳》
- 《送吉州阎使君入道二首》
- 《送苏参军》
- 《秋月(一作江城秋夜)》
- 《别公安贾明府》
- 《罗江客舍》
- 《咏史》
- 《成都暮雨秋》
- 《塞下 其三》
- 《哭黔中薛大夫》
- 《感春》
- 《途中寄李二(一作李益诗)》
- 《寄许炼师(一作李益诗)》
- 《下第留辞顾侍郎》
- 《九日贾明府见访》
- 《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
- 《苦哉行五首 其四》
- 《苦哉行五首 其五》
- 《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 《赠宜阳张使君》
- 《移家别树》
- 《成都送严十五之江东》
- 《汉阴吊崔员外坟》
- 《寂上人禅房》
- 《桂州口号》
- 《赋得铁马鞭》
- 《闻颜尚书陷贼中》
- 《秋日感怀》
- 《送王明府入道》
- 《成都元十八侍御》
- 《观卫尚书九日对中使射破的》
- 《辰州闻大驾还宫》
- 《辰州建中四年多怀》
- 《上桂州李大夫》
- 《江城秋霁》
- 《上李常侍》
-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 《赠韦况征君》
- 《过商山》
- 《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
- 《岁暮客怀》
- 《秋望兴庆宫》
- 《送郑炼师贬辰州》
- 《再赴桂州先寄李大夫》
- 《相和歌辞。从军行》
- 《相和歌辞。苦哉行五首》
- 《相和歌辞。苦辛行》
- 《汉上题韦氏庄》
- 《闺情》
- 《衡阳春日游僧院》
- 《玉台体题湖上亭》
- 《客堂秋夕》
- 《湖南雪中留别》
- 《赠别张驸马》
- 《泾州观元戎出师》
- 《古意》
- 《过东平军》
- 《送辰州郑使君》
- 《江上柳送人》
- 《湘南曲》
-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 《寄郑炼师》
- 《早春雪中》
- 《云安阻雨》
- 《湖南春日二首》
- 《花下宴送郑炼师》
- 《寄梁淑》
- 《送张秀才之长沙》
- 《送僧法和(一作送亮法师)》
- 《送严十五郎之长安》
- 《冬夜宴梁十三厅》
- 《收襄阳城二首》
- 《出军》
- 《和李尹种葛》
- 《送零陵妓(一作送妓赴于公召)》
- 《送陆秀才归觐省》
- 《戏题秋月》
- 《宿湘江》
- 《戏赠张使君》
- 《征人归乡》
- 《骆家亭子纳凉》
- 《逢陇西故人忆关中舍弟》
- 《秋夜梁十三厅事》
- 《成都暮雨秋(一作秋雨)》
- 《酬梁二十》
-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名句赏析》
-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名句赏析》
-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名句赏析》
-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名句赏析》
-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名句赏析》
-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 《罗江客舍》
- 《题招提寺》
- 《咏史》
- 《桂州腊夜》
- 《移家别湖上亭》
- 《塞下曲·其六》
- 《塞下曲》
- 《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
- 《霁雪》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