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了翁
- 《恭和闻喜宴御制》
- 《八声甘州·被西风吹不断新愁》
- 《次韵黄侍郎海棠花下怯黄昏七绝》
- 《次韵监试潼川提刑张兵部有怀家山木犀》
- 《再和招鹤》
- 《以使事过成都讫事而归虞万州成都尉高表史拉》
- 《十日夜闻风声》
- 《上已领客》
- 《李参政见招游龙鹤山归途有作》
- 《重阳领客以老杜旧日重阳日诗分韵凡宾主十八人得不字》
- 《和虞永康梅花十绝句》
- 《鹧鸪天·内贵何妨知我希》
- 《次韵外舅杨崇庆以诗相招三首》
- 《李德迈挽诗》
- 《水调歌头(利路杨宪熹生日)》
- 《鹧鸪天(次韵刘左史光祖自和去年元夕词)》
- 《贺新郎(和许侍郎奕韵)》
- 《水调歌头(刘左史光祖生日庆八十)》
- 《西江月(西江月梦中作,觉后浑能省记,独欠第五句,因足成之。晓起大雪)》
- 《水调歌头(赵运判师_生日)》
- 《鹧鸪天(别许侍郎奕即席赋)》
- 《临江仙(张邛州题夔生日)》
- 《临江仙(叔母生日次韵许侍郎奕临江仙为寿)》
- 《木兰花慢(许侍郎奕生日十月二十四日)》
- 《贺新郎(虞万州刚简生日用所惠词韵)》
- 《眼儿媚(再和班字韵谢南叔兄□□见贻生日)》
- 《临江仙(再和四年前遂宁所赋韵)》
- 《水调歌头(杨提刑子谟生日)》
- 《浪淘沙(刘左史光祖之生正月十日李夫人之生以十九日赋两词寄之)》
- 《水调歌头(妇生朝李_·□同其女载酒为寿用韵谢之)》
- 《水调歌头(贺李潼川_改知常德府)》
- 《念奴娇(绵州表兄生日绍定壬辰五月)》
- 《水调歌头(贺许侍郎奕得孙)》
- 《贺新郎(生日谢寓公载酒)》
- 《虞美人(和瞻叔兄除夕)》
- 《临江仙(应提刑懋生日)》
- 《临江仙(同日李提型_亦有词因次韵)》
- 《小重山(叔母生日同官载酒用去年词韵)》
- 《水调歌头(张茶马□□生日六日十八立)》
- 《满江红(贺刘左史光祖进职奉祠)》
- 《江城子(次韵李参政壁见贻生日)》
- 《水调歌头》
- 《蝶恋花(和费五九丈□□见惠生日韵)》
- 《贺新郎(次韵费五十九丈□□题秋山阁有感时事)》
- 《水调歌头(次韵高才卿恭叔见贻生日因以为寿)》
- 《南柯子(即席次韵张太傅方为叔母生日赋)》
- 《满江红(张总领□□生日六月十八日)》
- 《水调歌头(即席和李潼川_韵)》
- 《满江红(和虞土胥·惠生日)》
- 《醉落魄(东叔兄生日)》
- 《鹧鸪天(靖州江通判埙生日)》
- 《洞庭春色(再用初八日韵谢通判运管以下)》
- 《水调歌头(又孙靖州应龙生日)》
- 《玉楼春(同官载酒为叔母寿次韵为谢时自潼过遂)》
- 《江城子(刘左史光祖别席和韵)》
- 《鹧鸪天(范静州良辅生日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交十一月节)》
- 《唐多令(淮西总领蔡少卿范生日)》
- 《眼儿媚(瞻叔兄生日五月三日)》
- 《乌夜啼(西叔兄生日)》
- 《临江仙(杜安人生日)》
- 《眼儿媚(南叔兄生日用前韵五月六日)》
- 《水调歌头(王总领□□生日八月六日)》
- 《木兰花慢(宴遂宁新进士)》
- 《水调歌头(高嘉定生日和所惠韵)》
- 《卜算子(李季允_约登鄂州南楼即席次韵)》
- 《和虞永康美功堂诗》
- 《小重山》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 《海棠春令(同官约瞻叔兄□□饮于郡圃海棠花下,遣酒代劝)》
- 《朝中措(次韵同官约瞻叔兄□□及杨仲博约赏郡圃牡丹并遣酒代劝)》
- 《贺新郎(九日席上呈诸友)》
- 《朝中措(和刘左史光祖人日游南山追和去春词韵)》
- 《柳梢青(郡圃新开云月湖约客试小舫)》
- 《中秋有赋》
- 《仲女挽诗》
- 《重九后三日后圃黄华盛开坐客有论近世菊品日》
- 《重阳分韵得放字》
- 《重阳领客以老杜旧日重阳日诗分韵凡宾主十八》
- 《重阳前一日约寓公饮于新开湖之西港有歌词者》
- 《舟至合江度周卿以诗相迓次韵》
- 《朱邵州挽诗》
- 《追送刘侍郎以宝制帅湖北》
- 《子益教授再用韵赋弈自审机从谏之诲某复和呈》
- 《自长宁阡过灵泉兄墓势黄经从隈支以归》
- 《昨有祷于社稷及境内山川是夕枕上闻雨》
- 《和范少才 其三》
- 《和胡秘书》
- 《次韵王常博题赠江陵乐德佐 其一》
- 《丹棱杨子金》
- 《李参政》
- 《王宝谟 其二》
- 《王宝谟 其三》
- 《何府君》
- 《何府君 其二》
- 《袁参政 其二》
- 《赵广安 其三》
- 《潼川孙监税挽诗》
- 《王处士挽诗》
- 《杨隆庆挽诗》
- 《成都教授史君》
- 《宇文枢密挽诗 其一》
- 《宇文枢密挽诗 其二》
- 《张运判 其二》
- 《费参政 其三》
- 《虞万州》
- 《李怀安》
- 《知崇庆府致政何君》
- 《通直致政姚君》
- 《峨眉主簿乐》
- 《费华文 其二》
- 《张运判》
- 《李郎中 其二》
- 《武康主簿吴》
- 《袁侍郎挽诗 其一》
- 《恭挽宁宗皇帝 其一》
- 《杨子礼挽诗》
- 《杨极父挽诗》
- 《次韵虞永康》
- 《题梓潼庙》
- 《送唐述之》
- 《董侍郎》
- 《送刘类元》
- 《次王万里》
- 《题成都宪江》
- 《应提刑》
- 《和夔漕王》
- 《李季允》
- 《高不疑》
- 《通泉李君》
- 《题南叔兄藏脩阁息游观》
- 《次肩吾庆生日韵》
- 《次肩吾庆生日韵 其二》
- 《和蒋成甫见贻生日韵 其一》
- 《建士施霆亨自夔以诗相迓》
- 《次韵荆门张守寺簿》
- 《安总领生日 其二》
- 《杨尚书生日 其一》
- 《魏茶马生日 其二》
- 《潼川路施运判生日 其二》
- 《送李季允赴召 其一》
- 《制置丁少卿生日 其一》
- 《杨夫人》
- 《樊仲恂母太硕人李氏挽诗》
- 《黄夫人之葬某新有丧不得为文以侑虞殡命儿冲代赋》
- 《吴府君》
- 《王宜人挽诗》
- 《樊迪功》
- 《赵德安》
- 《次韵黄侍郎海棠花下怯黄昏七绝 其一》
- 《次韵黄侍郎海棠花下怯黄昏七绝 其五》
- 《次韵黄侍郎海棠花下怯黄昏七绝 其六》
- 《寄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首 其二 格斋》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 载酒寻梅》
- 《和史少庄登山韵三首 其三》
- 《和王太博》
- 《次韵史少庄竹醉日移竹 其一》
- 《用黄侍郎 其二》
- 《和别驾喜雨四绝 其一》
- 《送安同知 其二》
- 《李提刑 其三》
- 《李参政 其七》
- 《次韵李参政 其二》
- 《次韵李参政》
- 《次韵李参政 其三》
- 《次韵李参政 其五》
- 《二月十九日席上赋 其一》
- 《昨有祷于社稷及境内山川是夕枕上闻雨 其二》
- 《以使事过成都讫事而归虞万州》
- 《李参政 其五》
- 《春社日祀事既毕轿中得三绝 其三》
- 《李参政 其二》
- 《泸帅曹太博》
- 《万州守潘》
- 《杨仲博 其二》
- 《十八日上寿退赐坐十九日贡院锡宴二十一日紫宸殿御筵即事 其一》
- 《十八日上寿退赐坐十九日贡院锡宴二十一日紫宸殿御筵即事 其四》
- 《十八日上寿退赐坐十九日贡院锡宴二十一日紫宸殿御筵即事 其五》
- 《十八日上寿退赐坐十九日贡院锡宴二十一日紫宸殿御筵即事 其六》
- 《杨尚书》
- 《次韵杨尚书》
-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其二》
-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其八》
-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其十三》
- 《西叔兄生日 其一》
- 《射殿引诸班出官人拽垛子 其二》
- 《真除后谩记所见 其三》
-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 其三》
- 《讲筵侍立 其一》
- 《讲筵侍立 其二》
- 《十二月二十七日宰执率百官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曰宁宗纪事 其三》
- 《王常博寄示沌路七诗李肩吾用韵为予寿因次韵 其四》
- 《王常博寄示沌路七诗李肩吾用韵为予寿因次韵 其五》
- 《次韵谯仲甫致政闻南迁见寄 其一》
- 《次李肩吾送安恕父回长沙韵 其四》
- 《肩吾生日三绝句 其一》
- 《肩吾生日 其三》
- 《和虞退夫韵》
- 《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 其五》
- 《题赵昌父太社寄桃源何道士》
- 《书所见闻示诸友 其二》
- 《书所见闻示诸友 其四》
- 《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 其二》
- 《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 其六》
- 《将作监栽竹徐直翁清叟俾予书植贤亭三大字以诗见贻 其三》
- 《安大使》
- 《李德秀致政即席赋五言十韵用韵答之》
- 《送王考功》
- 《追送刘侍郎》
- 《韩叔冲约客泛舟沧江分韵得落字》
- 《次韵虞果州》
- 《约眉之寓公饮郡圃梅下分韵得动字》
- 《王总领》
- 《重阳前一日约寓公饮于新开湖之西港有歌词者其乱曰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遂以此分韵赋诗某得一字》
- 《次韵李参政 其四》
- 《次韵李参政 其六》
- 《次韵李参政 其十三》
- 《续和李参政 其二》
- 《续和李参政 其三》
- 《续和李参政 其六》
- 《西郊访梅约李提刑》
- 《题潼川倅厅先得月楼》
- 《和宇文汉州》
- 《歌诗三十五韵送前知隆庆任侯》
- 《补和李季允》
- 《至后再见大雪杨尚书》
- 《送杜兵侍》
- 《再韵》
- 《通道朱宰求时斋字李肩吾赋诗次韵》
- 《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
- 《先立春一日电雷雪交作程叔运赋诗次韵》
- 《湖北提刑林寺丞》
- 《题东瓯王友直尚友堂》
- 《四川茶马牛宝章》
- 《至左绵书怀呈荣州绵州二兄》
- 《游北岩之畴昔梦作二诗觉而仅记一联云鬓发丝丝半已华犹将文字少年誇明日为客诵之客十三人请以是为韵予分鬓字》
- 《黄成之》
- 《王总卿 其二》
-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 其二》
- 《次韵靖州贡士鹿鸣宴二首 其二》
- 《宇文泸州挽诗 其二》
- 《送张总卿》
- 《蝶恋花 和孙蒲江□□上元词》
- 《水调歌头 张茶马□□生日六月十八日》
- 《水调歌头 赵运判师生日》
- 《满江红 次韵西叔兄咏兰》
- 《贺新郎 管待杨伯昌子谟劝酒》
- 《水调歌头 王总领□□生》
- 《临江仙 送袁黎州楠 送袁黎州楠》
- 《水调歌头 杨提刑子谟生日》
- 《谒金门 次韵虞万州刚简以谒金门曲为叔母寿》
- 《临江仙 约李彭州兄弟看荔丹有赋》
- 《题洪崖安道人坟庵》
-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於省记为韵语》
- 《题米南宫云山挂幅》
- 《题尹商卿自信斋》
- 《四月癸已发浔阳馆过濂溪饭于杏溪愒清虚庵宿》
- 《二月十九日席上赋四首》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星湾晚酌》
- 《王常博寄示沌路七诗李肩吾用韵为予寿因次韵》
- 《鹧鸪天(十五日同宪使观灯马上得数语)》
- 《即席和丁首帅送行诗韵》
- 《水调歌头·风露浸秋色》
- 《次李参政所和五绝句韵因以为诗》
- 《水调歌头(次韵西叔詹叔兄嘉甫弟惠生日□词)》
- 《建士施霆亨自夔以相迓》
- 《李参政生日》
- 《南乡子(上元马上口占呈应提刑懋之)》
- 《临发潼上许侍郎提刑□饯于东山赋诗留别》
- 《次韵李参政湖上杂咏录寄龙鹤坟庐》
- 《度周卿之母蹇太宜人挽诗》
- 《水调歌头·牛酒享宾客》
- 《临江仙(送袁黎州□)》
- 《次韵李彭州访山居三绝》
- 《十二月十七日宰执率百官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
- 《木兰花慢·怕年来年去》
- 《通填致政姚君挽诗》
- 《鹧鸪天·尚忆都门祖帐时》
- 《木兰花慢(孙靖州应龙生日八月八日)》
- 《次韵刘左史王亭观梅》
- 《洞庭春色(生日谢同官六月八日)》
- 《用黄侍郎韵题宇文发运瑞萱亭二首》
- 《再和前韵答赋五首》
- 《西叔兄生日》
- 《题大安军杨宝谟□旌忠庙》
- 《水调歌头·溥露浸秋色》
- 《六月十四次韵樊武仲喜雨》
- 《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
- 《次韵李参政见遗生日》
- 《春社日祀事既毕轿中得三绝》
- 《绩和李参政湖上杂咏》
- 《临江仙(送嘉甫弟赴眉山)》
- 《范圣问之母孙人史氏挽诗》
- 《次韵李参政上刘舍人阁学》
- 《李参政折赠黄香梅与八咏俱至用韵以谢》
- 《乐府君挽诗》
- 《摸鱼儿·记年时》
- 《杨仲远挽诗》
- 《赠造琴道士刘发云刘亦解致雷》
- 《送徐校书知处州》
- 《罗五星善奕棋干诗》
- 《恭和闻喜宴赐毛自知以下御制》
- 《赵深甫年七十有亲九十贫无以养索赋》
- 《十八日上寿退赐坐十九日贡院锡宴二十一日紫》
- 《次韵□丞兄闻丁卯十一月三日朝报》
- 《鹧鸪天·日日春风满范围》
- 《送李季允赴召》
- 《于眉州挽诗》
- 《魏茶马生日》
- 《次韵丁制置远迎三绝》
- 《于用宋兵部韵送刘左史》
- 《张义立得古井以木为甃命曰亨泉而求余诗》
- 《约书院诸友过石洞津检校堤役》
- 《次韵德先步月答所问语》
- 《任重庆挽诗》
- 《再用韵》
- 《次韵庐陵刘时见怀》
- 《次韵李参政和薛秘书诗见寄》
- 《满江红 贺刘左史光祖进职奉祠》
- 《郭宣教挽诗》
- 《孺人谯氏挽诗》
- 《张大著以韩持国绿樽红妓事再和见戏复次韵》
- 《武康主簿吴挽诗》
- 《贺新郎(生日前数日杨仲博约载酒见访即席次韵)》
- 《题成都宪江公廉勤谨忠信和缓八箴》
- 《水调歌头·风雪锢迁客》
- 《和范少才咏雪三首》
- 《韩少谟挽诗》
- 《汪漕使即梅圃作浮月亭追和古诗余亦补和》
- 《蝶恋花·又见王正班玉瑞》
- 《阮郎归(送赵监丞□□赴利路提刑)》
- 《和李校书沐川三绝》
- 《次李肩吾送安恕父回长沙韵》
- 《家涪陵挽诗》
- 《送二史三兄赴廷对》
- 《虞退夫生日》
- 《木兰花慢·问梅花月里》
- 《北郊劳农归路五十六言》
- 《水调歌头·落日下平楚》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山堂旷望》
- 《贺新郎 虞万州刚简生日用所 惠词韵》
- 《水调歌头·人道三十九》
- 《水调歌头·人物正寥阔》
- 《李微之闻其弟贯之西归以诗迓之刘左史和韵属》
- 《贺新郎·多少龙头客》
- 《和李参政龙鹤庵庐二首》
- 《次韵李参政龙鹤山庐》
- 《水调歌头·万里蜀山险》
- 《史仓使约登齐山自弄水亭过清溪桥至壶天洞洞》
- 《次韵王茶马海棠四绝》
- 《黎州安抚赵挽诗》
- 《沪帅曹太博生日四首》
- 《何府君挽诗》
- 《赠曾医》
- 《讲筵侍立三首》
- 《醉蓬莱·又一番雨过》
- 《唐多令(别吴毅夫、赵仲权、史敏叔、朱择善)》
- 《水调歌头 高嘉定生日和所惠韵》
- 《虞美人(许侍郎奕硕人生日)》
- 《袁参政挽诗》
- 《李池州□和韵见寄再赋以答之》
- 《李参政约客访西郊海棠予以斋禁不与》
- 《次韵黄侍郎沧江海棠六绝》
- 《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
- 《燕孙节推》
- 《杨仲博生日》
- 《约客十有二人汎舟东山分韵得大字》
- 《知叙州史侯挽诗》
- 《叙州弟挽诗》
- 《赠章相士》
- 《寄李考功》
- 《次韵遂宁府宴贡士即席赋二首》
- 《菩萨蛮(江通判埙生日)》
- 《临江仙(次韵李参政壁见贻生日)》
- 《计处士挽诗》
- 《再和浣花韵呈李彭州李参政》
- 《费参政挽诗》
- 《满江红·秋意冷然》
- 《题峡州三游洞》
- 《次韵虞永康读易有作》
- 《武康军佥判师君挽诗》
- 《赠画工王生》
- 《再次韵》
- 《朝字韵诗诸丈倡酬未已再次韵》
- 《送宇文侍郎知庐州》
- 《次韵谯仲甫致闻南迁见寄》
- 《别东叔西叔二兄于遂宁门外》
- 《满江红 和李参政壁惠生日》
- 《洞仙歌·寿觞庭户》
- 《史致政挽诗》
- 《杨处干挽诗》
- 《次韵史少庄竹醉日移竹》
- 《青玉案(次西叔兄送南叔兄赴钤干见寄韵)》
- 《射殿引诸班出官人拽垛子二首》
- 《曾少卿约饮即席赋》
- 《水调歌头·高氏八千古》
- 《题余氏聚远楼》
- 《夏港僧舍》
- 《虞永康生日》
- 《李参政生日二首》
- 《题剑门》
- 《口占》
- 《次韵黄侍郎生子》
- 《和别驾喜雨四绝》
- 《次韵李参政秋怀十绝》
- 《长女生日》
- 《送从子令宪西归》
- 《贺新郎·谁主谁为客》
- 《李制置生日》
- 《乐府君》
- 《水调歌头·冬至子之半》
- 《用真景元韵题豫章朱正父湖山清隐诗卷》
- 《和李参政正旦闻边报》
- 《题牟节叟介寿堂和刘左史韵》
- 《江城子·一襟满贮梓城春》
- 《南乡子(和黄侍郎畴若见贻生日韵)》
- 《西江月(即席和书院诸友)》
- 《贺新郎·幸有天遮蔽》
- 《次韵李参政见谢游龙鹤山诗二首》
- 《次韵王茶马海棠四绝·清淑堂海棠》
- 《丁大监文伯得余近作读之读之疾愈以诗见贻》
- 《乌夜啼 西叔兄生日》
- 《从事郎致仕史挽诗》
- 《卜算子·携月上南楼》
- 《赴遂宁进士期集即席赋》
- 《孙夫人挽诗》
- 《恭挽宁宗皇帝》
- 《九月丁亥秋祀毕劳农北郊苏提干以疾不往心诗》
- 《舣舟琵琶亭次福士张元龙以诗代柬韵》
- 《水调歌头·有匪碧岩使》
- 《题上亭驿》
- 《水调歌头(江东漕使兄高瞻叔生日端平丙申五月)》
- 《题李彭州南亭》
- 《和崔侍郎送行诗韵》
- 《满江红(李参政壁生日)》
- 《六月十四日后殿侍立新永康太守成嘉甫朝辞奏》
- 《嘉兴张寺丞挽诗》
- 《嘉泰二年题资州醮坛山星斗阁对是同王资州贾》
- 《山河叹送刘左史归简州》
- 《次韵李肩吾读易亭山茶梅》
- 《丙申携客自康王观东北行十里观谷帘泉》
- 《次韵苏和甫雨后观梅》
- 《谒金门(次韵虞万州刚简以谒金门曲为叔母寿)》
- 《十一月九日新滩李□示余开禧三年四月九日所》
- 《赐冠帔杨氏挽诗》
- 《陈寺丞挽诗》
- 《杨尚书生日》
- 《临江仙·晓色曨》
- 《次韵赵制置制胜轩诗》
- 《许侍郎挽诗》
- 《叔母生日次韵许侍郎奕 临江仙为寿》
- 《鹊桥仙·银潢濯月》
- 《和李致政花石山诗》
- 《次韵永平令江叔文鹤山书院落成诗》
- 《郭孺人挽诗》
- 《知合州赵侯挽诗》
- 《浣溪沙》
- 《题王巴州传经楼》
- 《江城子·梦随瘦马渡晨烟》
- 《虞退夫人生日》
- 《玉楼春 同官载酒为叔母寿次韵为谢,时自潼过遂》
- 《通泉李君以廷试卷漏结涂注自三甲降末甲赋诗》
- 《袁都官同前韵赋二诗一间问易边赋唐律二章索》
- 《遂宁家知府生日》
- 《鲁提干以诗惠分茶碗用韵为谢》
- 《用大礼杨少卿□韵题冯川庄图》
- 《过虎头狼尾滩避险出陆到谭晋仲故居有谢公昌》
- 《陈隐君挽新》
- 《尝为赵太社作章泉二字及匹纸写诗二十二首赵》
- 《次韵李参政见寄三首》
- 《题温泉》
- 《安宣抚生日》
- 《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
- 《次韵李参政赋蟆颐新堰三首》
- 《和夔漕王韵》
- 《李季允作吞云楼索诗和总漕韵答之》
- 《端平三年春三月戊午朔天子有招俾臣了翁以佥》
- 《史合州挽诗》
- 《贺新郎·家住峨山趾》
- 《题贾伯用大龙阡》
- 《题蔡氏丛桂堂》
- 《八声甘州(约程漕使遇孙初筵劝酒)》
- 《刘少监挽诗》
- 《送程左史以右撰知夔州分韵得重字》
- 《送袁都官知徽州》
- 《次韵丁大监见怀》
- 《八月十四日夜约客月下有武》
- 《将作监栽竹徐直翁清叟俾予书植贤亭三大字以》
- 《书所见闻示诸友》
- 《送安同知赴阙五首》
- 《临江仙(张静甫之母夫人生日)》
- 《腊日同舍郎即湖上送诸葛吏部赴胡北常平次汪》
-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 《李怀安挽诗》
- 《和虞退夫见贻生日诗韵》
- 《次韵张太博见贻》
- 《题三衢于艮室》
- 《安总领生日》
- 《至后再见大雪杨尚书约登天开图画阁分得平字》
- 《念奴娇(叔母生日刘左史光祖以余春时所与为寿词韵见贶馥用韵谢之)》
- 《宇文沪州挽诗二首》
- 《句》
- 《李提刑李参政再和招鹤诗再用韵以谢》
- 《高公权之母郭氏挽诗》
- 《浣溪沙(李参政壁领客访环湖瑞莲席间索赋)》
- 《水调歌头·天地一大物》
- 《蝶恋花(和孙蒲江□□上元词)》
- 《费华文挽诗二首》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重湖汎月》
- 《再次沧江头二首》
- 《江州司马安君挽诗》
- 《赵德安挽诗》
- 《杨经母范氏挽诗》
- 《送李梁山之官二首》
- 《送任大卿知汉州任大卿知眉州》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林下避暑》
- 《水调歌头(张太博方送别壁津楼再赋即席和)》
- 《李郎中挽诗二首》
- 《张运判挽诗》
- 《遂宁社稷坛与风雷雨师师之坛混为一区其间多》
- 《九月八日类试别所与同事饮而痁作》
- 《题桃源图》
- 《江东漕使兄约游钟山分韵得泠字》
-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
- 《次韵李彭州乞鹤于虞万州》
- 《董侍郎生日三首》
- 《次韵沪帅范郎中再和所送李季允韵见寄》
- 《肩吾生日以三绝为寿》
- 《过大安军黑水阻涨憩崇道观以需涨落乃济》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彭蠡归舟》
- 《游北岩之畴昔梦作二诗觉而仅记一联云鬓发丝》
- 《用李致政韵题临邛陈氏所居吕仙所留回道人来》
- 《和史少庄登山韵三首》
- 《江城子 刘左史光祖别席和韵》
- 《余既赋诗坐客请以唐人家花车斜韵面赋醉中作》
- 《出剑门后日履危径戏集轿兵方言》
- 《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
- 《将入靖州界适值肩吾生日为诗以寿之》
- 《蝶恋花·早岁腾身隮辇路》
- 《唐多令 淮西总领蔡少卿范生日》
- 《南阁行》
- 《唐多令 中秋》
- 《翌日约客有和者再用韵四首》
- 《临江仙·七夕长留河汉女》
- 《潼川路施运判生日》
- 《贺新郎(别李参政壁)》
- 《送刘寺丞赴浙西提举分韵得霄字盐官县以海漂》
- 《题苏文忠与邓安惠西山唱和》
- 《张隐君挽诗》
- 《黄夫人之葬某新有丧不得为文以侑虞殡命儿冲》
- 《黄成之求虚舟诗》
- 《阁学袁侍郎以朝鲤豢龙两图见寄索和·朝鲤》
- 《送游吏部赴召》
- 《次韵靖州贡士鹿鸣宴二首》
- 《鹧鸪天(叔母生日前数月,西叔方以女妻唐述之,故未聊云云)》
- 《水调歌头(次韵黄叙州□□)》
- 《沪贡士二十人端平元年手书增郡国贡士员沪增》
- 《次韵虞永康十月海棠》
- 《念奴娇·岸容山意》
- 《虞美人(邓_子美生日)》
- 《正月九日上之游杨季穆以酬唱见寄走笔次韵》
- 《再和颠字韵时方议开边》
- 《生日和辛江陵即席韵》
- 《任宜人挽诗》
- 《中秋无月分韵得狂字》
- 《登冠山次瞻叔兄壁间旧韵》
- 《七夕南定楼饮同官》
- 《与刘左史同别杨少卿于南郊舟中用宋兵部韵》
- 《送秦秘监以显谟知潼川》
- 《鹧鸪天·日上午头度岁辰》
- 《八月十五日夜月意偃蹇夜久微明须臾复瞻叔兄》
- 《陈总领挽诗三首》
- 《次韵杨尚书立春》
- 《约许侍郎诸公酒半宋正仲至自都城》
- 《次韵范少才在峡中寄李季允二首》
- 《李德秀致政以其生日前一日约士友至长庆院访》
- 《元夕卜油溪故事》
- 《八月十四夜月用旧作韵呈诸友》
- 《某曩在遂宁尝赋木犀云茂树幽花兀老苍不随众》
- 《杨尚书和晴字韵诗适趋部宿再韵谢之》
- 《临江仙(东叔兄生日)》
- 《约客木犀下有赋》
- 《寄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首·腴亭》
- 《教授致政李君挽诗》
- 《即席自和》
- 《喜迁莺·鬓霜盈握》
- 《领客泛西湖客赋诗次韵》
- 《摸鱼儿(送张总领)》
- 《翌日对客雨中再和》
- 《王宝谟挽诗》
- 《再赋》
- 《次壁间韵题怀安道上三州王氏亭》
- 《沁园春·惠我田畴》
- 《袁侍郎挽诗》
- 《虞万州妻赵安人挽诗二首》
- 《次韵张太博得余所遗二程先生集辩二程戏邵子》
- 《夜直玉堂》
- 《次韵眉山胡宰喜雪》
- 《次韵中秋风雨中约客叶元老有诗》
- 《满江红(和李参政壁惠生日)》
- 《上已日约同僚过蟆颐晚视新开横江堰》
- 《次韵王茶马海棠四绝·王氏花屋海棠》
- 《歌诗三十五韵送前知隆庆任侯赴召》
- 《临江仙·春院绣帘垂》
- 《高龙学挽诗》
- 《次韵费同叔解嘲》
- 《临邛张夫人之葬某既先事为之识竁今日月有时》
- 《李参政夫人张氏挽诗》
- 《送王教授之官临邛》
- 《知崇庆府致政何君挽诗二首》
- 《次韵虞永康庐居生芝》
- 《西江月·曾记刘安鸡犬》
- 《李参政约至井监偶得三绝》
- 《虞万州生日》
- 《千秋岁引·天生耆德》
- 《洞庭春色(元夕行灯轿上赋洞庭春色呈刘左史)》
- 《鱼耶孙氏挽诗》
- 《约漕使泛舟东郊坐客十人分韵得江字》
- 《临江仙·千里楼高人与并》
- 《吴府君挽诗》
- 《冯夫人挽诗》
- 《人日约李提刑李参政登蟆颐马上醉书》
- 《次壁间韵题怀巡道上三州三氏亭六言二首》
- 《某偶为木犀有赋遂别驾诸丈光和盈轴因惟晋以》
- 《登元佑阁次韵李左史所和范沪洲诗》
- 《鹧鸪天·月落星稀露气香》
- 《文彭州挽诗》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载酒寻梅》
- 《玉楼人(叔母庆七十)》
- 《安大使生日》
- 《海潮院领客观梅》
- 《寄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首·竹亭》
- 《罗监庙挽诗》
- 《用张子益教授韵送虞退夫西归》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松径晚步》
- 《题石洞》
- 《浣花即席》
- 《和蒋成甫见贻生日韵》
- 《燕新进士》
- 《燕孙节推致语口号》
- 《崇庆通判杨君挽诗》
- 《赵广安挽诗》
- 《满江红·物象芸芸》
- 《赠僧南游》
- 《送宋常丞知阆州》
- 《王总卿生日二首》
- 《肩吾生日》
- 《寄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首·格斋》
- 《登万象楼和计次阳韵》
- 《浪淘沙·鹤外倚楼看》
- 《乐隐君挽诗》
- 《八声甘州·自王家无怨住襄城》
- 《永嘉要君谊父得英石名其室曰矸斋予易以介室》
- 《成都杜五一府君之葬某新有丧不得为文以侑虞》
- 《杨夫人挽诗》
- 《宇文枢密挽诗》
- 《杨修撰挽诗》
- 《张运判□□之母吕宜人挽诗》
- 《奉谢资阳谢纯天诸友是日三池周季章冯季修许》
- 《柳梢青·庄敏传家》
- 《临江仙(与同官饮于海棠花下,烧烛照花即席赋)》
- 《浣溪沙(李参政壁赋浣溪沙三首再次韵谢之)》
- 《前利路运判冲佑李君挽诗二首》
- 《水调歌头(李彭州_生日)》
- 《王总领生日》
- 《卜算子·风雨满空霏》
- 《寄题雅州胥园》
- 《题罗年能六友堂》
- 《送郑侍郎四川制置分韵得盖字》
- 《满江红(次韵黄叙州□□)》
- 《题沈氏书堂》
- 《齐安郡向夫人挽诗》
- 《卜算子(次韵虞夔宪刚简新作巴绿亭)》
- 《摸鱼儿·向江头》
- 《次韵九华叶见思鹤山书院诗》
- 《肩吾生日三绝句》
诗文
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已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学派。
有《鹤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内有长短句三卷,十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所罕有。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以为“皆寿词之得体者。”张炎《词源》卷下云:“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
书法
魏了翁书法各体皆能,清爽中有奇崛的意味。传世墨迹极少,只有《文向帖》、《提刑提举帖》等二、三件作品。
易学思想
魏了翁推崇朱熹理学,又和陆九渊接近。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与真德秀齐名。
认为“河图与洛书,发挥道数无遗余”(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他肯定河图洛书的存在,坚信先天图古已有之,绝非邵雍私意,说:“先天一图亭亭当当,愈玩愈有味,此决是古来曾有此说,特不知何为汉、唐千余年间更无一人说有。《参同》中虽略有此意,而方圆图之妙,则未知古人曾见之否?”卷36《答真侍郎》)“窃意先天一图自古有之。”(卷65《题冯仰之因重论后》)
魏了翁曾在上封事书中以邵雍说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先后天图及其体与用:臣尝读《易》,至“天地定位”,则乾与坤对;“山泽通气”,则艮与兑对;“雷风相薄”,则震与巽对;“水火不相射”,则离与坎对。此为先天八卦之序也。然而语其用,则地天而为《泰》,泽山而为《咸》,风雷而为《益》,水火而为《既济》。盖天道不下济,则地气不上跻;山体不内虚,则泽气不上通;雷不倡则风不和也;火不降则水不升也。于是而为《否》为《损》,为《恒》为《未济》。又即其大体而言,则水雷山皆乾也,火风泽皆坤也,其要则乾坤坎离。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则乾上而坤下也。后天之卦离南坎北,而其用则离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济为用,在下者必以上跻为功。天地万物之理,凡莫不然,况乾天也,离日也,皆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为臣之象。其理顾不晓,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离不交而能育万物,君臣不交而能跻斯世于泰和也。(卷17《封事奏体八卦往来之用玩上下交济之理以尽下情七月二日》)先天八卦乾坤、艮兑、震巽、离坎相对,其用正则《泰》、《咸》、《益》、《既济》,反则《否》、《损》、《未济》。先天八卦乾南坤北为体,乾上坤下为用;后天八卦离南坎北为体,离降坎升为用。魏了翁还运用这一原则说明人伦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跻斯世于泰和的必要条件。
魏了翁又考察河图、洛书之数的源流,对此不无疑问。河图、洛书之数古无明文,汉儒以后始谓羲卦本之图,禹畴本之书。本朝诸儒始有九为图,十为书;九为书,十为图之说。二者并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证。然邵子不过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第言圆方,不言九十。河图、洛书之数的来源并不明确,直到汉儒以后才有伏羲八卦本之河图,大禹九畴本之洛书之说,而宋朝更出现九图十书和十图九书两种说法。朱熹以十图九书为是,并以邵雍之说为据,在《易学启蒙》中反复辨析。不过,在魏了翁看来,此说也并不可靠。其最大的弱点就在于邵雍本身的说法并不明确,朱熹的证据不可靠。邵雍说:“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第207页)邵雍只言方圆,不言九十之数,这不能说明河图、洛书孰九、孰十。从二图表象来看,“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不但如此,朱熹本人也颇有疑问。他说:“《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又说:“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而近世大儒朱震、张行成都以九为图、十为书。朱震以《列子》作证据,张行成则据依邵子之说为主。二者实难定取舍。
藏书故实
私人藏书极富,自称“余无他嗜,惟书癖殆不可医,临安人陈思多为余收揽”。先后收藏有10万卷,与叶梦得并称为南宋著名藏书家。后来为了创办鹤山书院,将其藏书大半捐献给书院,供生员阅读。宋理宗特御书“鹤山书院”四字为赠。鹤山书院“尊经阁”藏书数量曾经超过南宋国家图书馆,且大部分是其旧藏和抄录所藏之副本,再访得旧书,达10余万卷,其藏书规模是宋代各大书院之首。他曾说:“尝观苏文忠记李氏山房,谓秦、汉以来,书益多学者益以苟简”。又云:书日传万纸而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夫非书之罪也,书日多而说日明,俊慧者剿说浮道可以欺世,不必深体笃践也;多柴者广采兼畜可以辑文,不必穷搜博考也。今先生(指朱熹)之书满天下,而其道无传焉”。对尤袤藏书佩服之极,写有《遂初堂书目·跋》,自称“余生晚,不及拜遂初先生,闻储书之盛,又恨不能如刘道原所以假馆春明者。”此跋文叙述了南宋部分私人藏书家的藏书故实,如王溥、李昉、井度、毕士安、杨徽之、晁迥、刘羲仲、宋绶、江正等。
魏了翁数岁即从诸兄入学,俨然像成年人。稍微大一点,聪明颖悟特出,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乡里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撰写《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有韩愈遗风。
庆元五年(1199年),魏了翁中进士第三名,授剑南西川节度(驻成都,今属四川)判官厅公事。
嘉泰二年(1202年),召为国子监的国子正,次年改任国子监武学博士。
开禧元年(1205年),召试学士院,改任秘书省正字。
开禧二年(1206年),升秘书省校书郎,以亲老为辞而出任嘉定(今乐山)知府。同年末,在赴任途中到达江陵(今属湖北)时,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魏了翁因而未能到任。
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李好义等杀吴曦后,魏了翁在继续赴任途中于广安(今属四川)收到免职之命,遂奉双亲回蒲江故里。同年末,奸臣史弥远秘密杀害权臣韩侂胄后,理学人士刘爚建议史弥远崇奉理学、起用名人以改善其丑陋形象。“朝廷收召诸贤”,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
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会史弥远入相专国事,(魏)了翁察其所为,力辞召命”,魏了翁从一开始就觉察到奸相史弥远“收召诸贤”的用意,因而“三辞聘召”以“迁延岁月”。不久父亲去世,魏了翁解官守丧,遂于州西白鹤冈下建成鹤山书院,著书立说,授徒传道,宣扬理学。起复,任汉州(今四川广汉)知州,免欠税以减轻人民负担,但因桥毁伤人命而降授宫观闲差,数月后又起任眉州(今眉山)知州。嘉定四年,升任潼川府(今三台)路提点刑狱公事(监司)。
嘉定八年(1215年),兼本路提举常平,后又改兼转运判官。作为理学家的魏了翁见到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均已赐谥,次年春遂以周敦颐曾任本路合州(今重庆合川)的官职为由,奏请为周敦颐赐谥,同时也为程颢、程颐请谥。在魏了翁的一再奏请下,直到嘉定十三年,朝廷才特赐周敦颐谥元、程颢谥纯、程颐谥正,魏了翁遂进一步为张载请谥,并请将四人从祀孔庙,朝廷虽随后又特赐张载谥明,但未同意将四人从祀于孔庙。尽管如此,将不符合通常赐谥规定的四个理学创始人特赐谥号,仍极大地提高了理学派声望,并为以后理学独尊地位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嘉定九年(1216年),魏了翁一度以路级监司官代理本路的遂宁(今属四川)知府。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改任泸州(今属四川)知州、兼主管潼川府路安抚司公事(帅司)。母死守丧,起复后任潼川知府。
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提升了翁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历任转运判官;直秘阁官;秘书监官等职务。治绩大著,众人有口皆碑。理宗皇帝执政后,时事多变。了翁积忧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隐退,都不批准。却又任起居郎官。那时,因雷声非时(雷声按季节,但不是时候而发雷声)认为异常,皇上心神不定。了翁入对,阐述理学与政见,指出“心”的作用。并为皇上谋求久安长治计策。不久,又为一个降职后死去的官员无处埋葬之事据理力争,被一个官员指控为首倡异论。朝廷竟以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罪,把了翁削官三等,后到湖南省靖县居住。不久,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拢,他不与苟同。在三年时间里,了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那时,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几个省的许多读书人背著书籍纷前来求教。这一时期,了翁勤劳恭谨,全身心地投入传授理学知识,并著久九经要义锣一百卷,成为当时最好的著作。
宝庆二年(1226年)2月,了翁被召回。前后这些都不是理宗的本意。了翁要求回归故里,理宗不肯,便改任资政殿学士。
绍定四年(1231年),魏了翁复职,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绍定五年(1232年),又改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不久,又知遂宁府,他辞谢不拜受。后升任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泸州是一个大藩屏,控制边境的面积达两千里,而武备不修,城廓废弛。魏了翁乃奏请修缮泸州的城楼、垣墙和雉堞,并增置军械,训练盾牌手,申明军纪,兴办学校,蠲免欠税,恢复社仓,修建义冢,修办养济院。他上任只有几个月,就出现了百废俱兴的局面。
绍定六年(1233年),时值史弥远逝世,理宗亲政,魏了翁被提升为华文阁待制,赏赐了金带,仍留居原任。入朝以来,了翁见一些高官显贵大权独揽,废法纪,无纲常,致政权腐败,不可救药。他疾恶如仇,在应诏赴任途中,给理宗上疏曰:“时政有十弊,建议理宗恢复历来好的传统,以表新兴之大为。”他的整顿朝政十项建议,其中第二、三项关于恢复二府之法规与恢复都堂之纪律,以便聚议及严明朝纲和第六项恢复台谏制度,以便公开进退人才等建议,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以史为鉴。十项建议论述万余言,引事实,切时弊,辩是非,讲利害,理宗读毕,深受启发和震动,手拿奏章举读成诵。从此,旧典章都得到了恢复。
端平元年(1234年)10月,魏了翁任礼部尚书兼直学院。他忠于职守,纵论政事,体察民情,访问人才,召从臣集议,许多事情做得认真、扎实,不负众望。回朝六个月前后共上奏廿多章,全是当务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参与共商国家政事,而嫉妒他的人合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心在职。
端平二年(1235年)十一月,了翁因熟知兵书、兵法,又量力国家,荣幸担任端明殿学士,参预理宗机要工作、撰写文书等。又任守宋时最高军事机关(今国防部)副职。十二月,督视京湖军马。恰逢江淮督府长官死去,又把全部政务托付了翁。那时正值元军侵犯宋境,且战事失利,朝廷惊慌,理宗忧虑。一次例行朝拜结束后,理宗面赠了翁一首亲笔的唐人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赠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和“鹤山书院”四个大字,并赠金带鞍马,又命宰相、重臣关外设宴饯行。了翁掌管边关兵马战事后,即以吴潜为参谋官,赵善潮、马光祖为参议官,重申军规,严明军纪,并身先士卒,加强练兵,一时军力大增。由于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杀敌,很快击败了元军。了翁胜不骄,同时提醒将帅们加强警戒并调遣增援部队,安抚为国捐躯士卒,罢免贪生怕死将领,及时向理宗奏明边防十件事。过了二十多天,了翁被提升当国防部部长。在赴边关奏事时,因得病提出辞呈。那些存心排挤了翁的人早在那里窥视,并蠢蠢欲动。他们趁机推波助澜,又大造舆论。
嘉熙元年(1237年),改任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同年八月,了翁写了奏折向理宗请求告老还乡,但没有被批准。以病重又写奏折给理宗。有一个官员问了翁,了翁穿衣戴帽同他谈话。并且说:“我一辈子对自己淡然无所求,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官员又说:“边境发生了乱事。”了翁久久苦皱眉额,便口授最后给理宗的奏折。只过了一会儿,魏了翁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岁。十天后,接到理宗颁诏书封魏了翁为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
当理宗接到了翁送来的遗奏,知道他已经去世时,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罢朝以示哀悼。惋惜有用的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靖,累赠秦国公,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
元至顺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