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适
- 《盘洲杂韵上 金凤》
- 《盘洲杂韵上 石巷》
- 《次韵黄子馀惠双井茶二首 其一》
- 《山居二十咏 其十三 双鱼》
- 《摘星岭》
- 《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 其六》
- 《生查子(盘洲曲)》
- 《渔家傲引》
- 《临江仙(盘洲饯汉章)》
- 《生查子》
- 《眼儿媚》
- 《朝中措(苏少莲母生日)》
- 《满江红(席上答叶宪)》
- 《满庭芳(酬徐守)》
- 《满江红》
- 《生查子(枕上作)》
- 《南歌子(示裴弟)》
- 《满庭芳(辛丑春日作)》
- 《满庭芳(酬赵泉)》
- 《望江南(再作)》
- 《鹧鸪天(次李举之见寄韵)》
- 《浣溪沙(寿方稚川)》
- 《南歌子(呈叶宪)》
- 《望海潮(题双岩堂)》
- 《朝中措(帅生日)》
- 《江城子(饯黄魁)》
- 《阮郎归》
- 《朝中措(黄帅宪侍儿倩奴)》
- 《生查子(收灯日次李举之韵)》
- 《西江月(雪中)》
- 《清平乐(以千叶粉红牡丹送曾守)》
- 《朝中措(郑盐生日)》
- 《满庭芳(酬叶宪)》
- 《减字木兰花(曾谹父落成小阁,次其韵)》
- 《临江仙(传丈生日)》
- 《醉蓬莱(代上陈帅生日)》
- 《满江红(黄堂席上答太守)》
- 《朝中措》
- 《南歌子(雪中和景裴韵)》
- 《好事近(席上用景裴咏黄海棠韵)》
- 《南歌子(寄景卢)》
- 《虞美人》
- 《满庭芳(答景卢遣怀)》
- 《鹧鸪天(胡提舶生日)》
-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名句赏析》
- 《生查子(姚母寿席,以龟游莲叶杯酌酒)》
- 《浣溪沙(席上再作)》
- 《临江仙(稚川生日)》
- 《临江仙》
- 《长相思》
- 《好事近》
- 《清平乐(次曾守韵)》
- 《选冠子》
- 《好事近(为钱处和寿)》
- 《鹧鸪天(次曾守游梅园韵)》
- 《浣溪沙(饯范子芬行)》
- 《浣溪沙(以鸳鸯梅送曾守,是日,曾守携家游南园)》
- 《浣溪沙(以鸳鸯梅送钱漕)》
- 《浣溪沙(席中答钱漕)》
- 《思佳客(次韵蔡文同集钱漕池亭)》
- 《朝中措(尊守生辰)》
- 《临江仙(郑盐生日)》
- 《临江仙(会黄魁)》
- 《蝶恋花》
- 《好事近(东湖席上次曾守韵,时幕曹同集)》
- 《卜算子(席上赠瞻明)》
- 《江城子(赠举之)》
- 《减字木兰花(太守移具饯行县偶作)》
- 《浣溪沙》
- 《番禺调笑》
- 《句降黄龙舞》
- 《句南吕薄媚舞》
- 《好事近(别傅丈)》
- 《点绛唇(别帅宪)》
- 《南歌子(童岭作)》
- 《临江仙(寿周材)》
- 《临江仙(送罗倅·伟卿权新州)》
- 《江城子(黄宪生日代作)》
- 《满庭芳(代上陈帅生日)》
- 《千秋岁(代上帅宅生日)》
- 《浣溪沙(席上别王巨济。先是,两姬免冠,王夺两秩,继以章罢)》
- 《西江月(再作)》
- 《满庭芳(酬赵宪)》
- 《满庭芳(再作)》
- 《满庭芳(景卢有南昌之行,用韵惜别,兼简司马汉章)》
- 《满庭芳(再作寄景卢)》
- 《望江南(答徐守韵)》
- 《鹧鸪天(席上赏牡丹用景裴韵)》
- 《鹧鸪天(十九孙入学,因作小集。裴景有作,次其韵)》
- 《满江红(郑宪席上再赋)》
- 《浣溪沙(景卢以米书眉间一点黄之曲饯送郑宪,因用其韵)》
- 《满江红(和徐守三月十六日)》
- 《满江红(答景卢)》
- 《南歌子(示景裴弟,时叶宪明日真率)》
- 《南歌子(喜晴用前韵)》
- 《卜算子(太守席上作)》
- 《满庭芳(和叶宪韵)》
- 《满庭芳(再赠叶宪)》
- 《奉礼歌》
- 《降仙台》
- 《导引·重华天子》
- 《春思》
- 《晚望》
- 《欲雨》
- 《客至》
- 《秋怀二首 其一》
- 《秋怀二首 其二》
- 《送人之姑苏》
- 《调笑》
- 《渔家傲引》
- 《长相思·朝思归》
- 《满江红·暮雨萧萧》
- 《满江红·燕寝香凝》
- 《满江红·百计留春》
- 《南歌子·闰岁饶光景》
- 《西江月·席上酒杯难减》
- 《六州歌头·严更永》
- 《十二时》
- 《得二弟消息》
- 《宿佛窟寺》
- 《过瑞岩寺示胜上人》
- 《题灵石寺并简景思》
- 《题景思水芝亭》
- 《黄岩道中》
- 《过妙缘寺听怀上人琴》
- 《登宁和岭》
- 《宿大龙山寺赠海上人》
- 《三瑞堂》
- 《次韵李相之观溪涨二首 其一》
- 《次韵李相之观溪涨二首 其二》
- 《次韵蔡瞻明江楼秋晚二首 其一》
- 《次韵蔡瞻明江楼秋晚二首 其二》
- 《天台道中》
- 《国清寺》
- 《清音亭》
- 《禅林寺》
- 《石道士妙声堂》
- 《赠护国昌老》
- 《明岩寺》
- 《寒岩寺》
- 《宁国寺》
- 《晓发秦安驿》
- 《得景严弟书》
- 《次韵曾宏父探梅未开》
- 《招曾宏父待雪》
- 《仙居道中》
- 《寄吴明可正字》
- 《忆梅呈曾宏父》
- 《和州》
- 《三将》
- 《胡虏》
- 《道中怀景卢》
- 《景卢自右史假北门出疆再用前韵》
- 《闻应贤景高文特少张景孙同客景卢官舍》
- 《得江楼》
- 《花信亭》
- 《寄题陈阜卿总秀堂》
- 《使虏道中次韵会亭》
- 《题王氏秀野堂》
- 《除夜怀景严弟并寄景卢》
- 《添竹》
- 《送季元衡教授赴调》
- 《酬光吉叔用前韵见寄》
- 《赠传神陈秀才》
- 《次韵向宪见赠三首 其一》
- 《次韵向宪见赠三首 其二》
- 《次韵向宪见赠三首 其三》
- 《次韵向宪道中偶成》
- 《次韵初望太行山》
- 《次韵伊洛道中》
- 《次韵汤阴寒食遇雨》
- 《次韵赵州石桥》
- 《过中山》
- 《杂咏下 月娥留照》
- 《次韵梁宪再集盘洲》
- 《紫薇花以六月至自溧阳在道已五十日今有花满树因示二弟》
- 《又归路》
- 《送朱叔召归吴中》
- 《杂咏下 林珍亭》
- 《平齐孙致语口号》
- 《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 其三》
- 《答景裴》
- 《次韵得保州老张瓦研》
- 《和景卢雨中叹》
- 《次韵范子芬雪中同访曹功显》
- 《次韵曹功显都承赏梅》
- 《次韵梁宪盘洲之集》
- 《一春置酒必苦风雨今日幸晴而景卢有行色》
- 《陈体仁以心清闻妙香作诗惠末利花香次韵为谢 其三》
- 《盘洲杂韵上 蓼岸》
- 《拟古十三首 其十一 人生不满百》
- 《次韵酬丁致远司户》
- 《隆庭竹至四绝句 其二》
- 《拟古十三首 其十 迢迢牵牛星》
- 《归府致语口号》
- 《山居二十咏 其四 樵径》
- 《拟古十三首 其十二 孟冬寒气至》
- 《陈公秀吏部挽诗》
- 《魏彦诚挽诗三首 其一》
- 《次韵初入东京二首 其二》
- 《山居二十咏 其十四 蔷薇》
- 《九日欲为云松之集以病倦而辍》
- 《山居二十咏 其十 榴花城》
- 《广东秋教致语口号》
- 《检校园花》
- 《次韵蔡瞻明惜花五绝句 其一》
- 《熊直阁挽诗二首 其二》
- 《杂咏下 荠》
- 《读战国史》
- 《索笑亭思景严二绝句 其一》
- 《大龙山五咏用家君所和胡别驾韵 其一 经藏》
- 《席上见姚泉寿母诸子求诗》
- 《舣斋二绝句 其二》
- 《天台观》
- 《用景卢诸公诗轴韵招监司太守》
- 《闽商货千叶牡丹疑其非而却之并怀蓝宪所许》
- 《陈左相挽诗三首 其二》
- 《魏恭人挽诗》
- 《杂咏下 百结》
- 《杂咏下 叠嶂》
- 《闲上人览众亭》
- 《章通判挽诗二首 其二》
- 《双溪堂》
- 《中大族伯挽诗二首 其一》
- 《中大族伯挽诗二首 其二》
- 《向侍郎挽诗二首 其一》
- 《蠙桥》
- 《杂咏下 横坤一练》
- 《盘洲杂韵上 西畴》
- 《次韵车中倦吟二首 其二》
- 《盘洲杂韵上 长春》
- 《盘洲杂韵上 芝泉》
- 《盘洲杂韵上 黄蔷薇》
- 《杂咏下 蒲萄》
- 《景孙以妇病稽赏甘尝蟹之约景卢以诗诘之》
- 《生查子 收灯日次李举之韵》
- 《中岩寺》
- 《程通判挽诗二首 其一》
- 《和景卢饯朱叔召往宣城》
- 《开岁三日有夜雨屡闻雷声继以大风晨起飞雪已盈积景卢作诗即事次其韵》
- 《彭叔容挽诗》
- 《盘洲杂韵上 草塘》
- 《枢弟挽诗三首 其二》
- 《杂咏下 鹅梨》
- 《三月十六日龟巢观月渭师携宠同赏后两日大雨复作景卢有诗同其韵》
- 《程枢母永嘉郡夫人挽诗二首 其二》
- 《许硕人挽诗》
- 《至宁海县有怀曾守》
- 《交翠亭 其二》
- 《盘洲杂韵上 末利》
- 《答小隐惠山茶》
- 《喜小隐新得山茶》
- 《戏孙陈二弟 其一》
- 《盘洲杂韵上 小垂手》
- 《古柳》
- 《杂咏下 郊扉》
- 《烈士》
- 《再赋 其三》
- 《余吏部挽诗三首 其二》
- 《田单》
- 《次韵蔡瞻明登巾山三绝句 其一》
- 《次韵回程至涿鹿》
- 《送吴远泽赴南宫》
- 《过谷熟》
- 《次韵李举之立春四绝句 其一》
- 《方福州生日行》
- 《盘洲杂韵上 凤柳》
- 《设蕃乐语口号》
- 《蓝宪遣人往吴门移洛花未至而去 其三》
- 《程枢母永嘉郡夫人挽诗二首 其一》
- 《次韵李举之县丞秋日偶成 其三》
- 《杂咏下 朝天李》
- 《盘洲杂韵上 丽春》
- 《谢景高兄惠鱼蟹》
- 《山居二十咏 其一 山居》
- 《汪枢使挽诗二首 其一》
- 《杂咏下 野绿堂》
- 《拟古十三首 其六 涉江采芙蓉》
- 《八月下旬观邸报二绝句 其二》
- 《山居二十咏 其三 芝榭》
- 《盘洲杂韵上 方竹》
- 《观园人接花》
- 《陈体仁以心清闻妙香作诗惠末利花香次韵为谢 其二》
- 《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 其一》
- 《石桥》
- 《隆庭竹至四绝句 其四》
- 《杂咏下 野航》
- 《朱承事挽诗》
- 《和景严咏新得蒲萄》
- 《杂咏下 棕》
- 《会黄雷州乐语口号》
- 《杂咏下 鸂鶒濑》
- 《杂咏下 桃李蹊》
- 《杂咏下 猿》
- 《众官饯提舶乐语口号》
- 《盘洲杂韵上 人面竹》
- 《次韵曾宏父欲赏山宫梅花》
- 《姚参政挽诗二首 其一》
- 《读秦本纪》
- 《婺源乃歙之剧邑素有汤鼎之谤顷治此郡俾邑官作止沸之亭而不果吾宗应贤下车而风俗易书来求扁因为赋诗》
- 《广东春教致语口号》
- 《枢弟挽诗三首 其三》
- 《陈体仁以心清闻妙香作诗惠末利花香次韵为谢 其四》
- 《秋阅致语口号》
- 《次韵蔡瞻明惜花五绝句 其四》
- 《索笑亭思景严二绝句 其二》
- 《盘洲杂韵上 文官花》
- 《六月乡城不雨祷赛无应得建康书一雨连半月至以望日丐晴感而有作》
- 《寿太师益公 其一》
- 《寿王饶州 其一》
- 《盘洲杂韵上 黄梅》
- 《盘洲杂韵上 绿萼梅》
- 《喜景徐作小圃因怀东阁二绝句 其二》
- 《穰侯》
- 《杂咏下 琼报亭》
- 《小隐芝草》
- 《山居二十咏 其七 茅轩》
- 《杂咏下 灌园亭》
- 《广西春教致语口号》
- 《忆城东来禽》
- 《答景卢》
- 《酬李举之用前韵见寄》
- 《海棠花二绝句 其一》
- 《杂咏下 玉虹洞》
- 《程参政挽诗三首 其二》
- 《盘洲杂韵上 西浒》
- 《盘洲杂韵上 常棣径》
- 《八月下旬观邸报二绝句 其一》
- 《适两日小疾谒告闻知府郎中丈有东湖之游而不果陪遂蒙佳句宠问辄趁韵以谢》
- 《盘洲杂韵上 罗甘》
- 《杂咏下 菱湾》
- 《陈左相挽诗三首 其三》
- 《次韵李举之县丞秋日偶成 其二》
- 《山居二十咏 其十八 山樊》
- 《盘洲杂韵上 鸡冠》
- 《景卢开尊阻雨展日复用前韵寄之》
- 《盘洲杂韵上 豆蔻花》
- 《次韵再至中山》
- 《陈体仁以心清闻妙香作诗惠末利花香次韵为谢 其一》
- 《寿太师益公 其十》
- 《江州尘外亭》
- 《杂咏下 槐》
- 《山居二十咏 其九 情话斋》
- 《拟古十三首 其三 青青陵上柏》
- 《盘洲杂韵上 木犀》
- 《钱伸仲挽诗二首 其二》
- 《盘洲杂韵上 菊澨》
- 《海棠花二绝句 其二》
- 《侣鸥亭》
- 《浮杯》
- 《盘洲杂韵上 山茶》
- 《盘洲杂韵上 溪帘》
- 《盘洲杂韵上 橘友亭》
- 《张待制挽诗》
- 《程参政挽诗三首 其一》
- 《寿王饶州 其三》
- 《魏彦诚挽诗三首 其三》
- 《野处有诗羡山居小隐之广而有拓地不可之叹》
- 《寿太师益公 其十一》
- 《盘洲杂韵上 牡丹》
- 《奉禋歌》
- 《盘洲杂韵上 木兰》
- 《留别县僚》
- 《番禺调笑 其七 蒲涧》
- 《酬景卢赋圃中种橘移花》
- 《谢唐守送朱樱二绝句 其一》
- 《杂咏下 竹村》
- 《再赋 其四》
- 《答小隐喜得白山茶之报》
- 《贺子忱吏部抱膝庵》
- 《惺惺石》
- 《景卢蠙洲》
- 《满庭芳 其一 酬徐守》
- 《次韵李举之风雨中书事四绝句 其四》
- 《渔家傲引》
- 《蓝宪遣人往吴门移洛花未至而去 其二》
- 《韩提舶饯行致语口号》
- 《朱叔召遗文官花二绝句 其一》
- 《岁三日插柳》
- 《汪枢使挽诗二首 其二》
- 《和景严送方蒂柿》
- 《杂咏下 欣对亭》
- 《台州会太守致语口号》
- 《次韵白沟河》
- 《会肇庆新守乐语口号》
- 《盘洲杂韵上 黄莺儿》
- 《次韵李举之风雨中书事四绝句 其一》
- 《梁子正有诗谢牡丹及聚仙花次其韵 其二》
- 《次韵李举之县丞秋日偶成 其四》
- 《满江红 其四 黄堂席上答太守》
- 《寿太师益公 其五》
- 《次韵李举之立春四绝句 其四》
- 《酬李举之》
- 《盘洲杂韵上 舣斋》
- 《忆昔》
- 《杂咏下 凌风台》
- 《宿广润寺书伦上人灵云庵》
- 《答景严》
- 《番禺调笑 其八 贪泉》
- 《盘洲杂韵上 九曲》
- 《对厅致语口号》
- 《沈淑人挽诗》
- 《杂咏下 茱萸》
- 《答景严咏山居夹道种松》
- 《绝句》
- 《姚参政挽诗二首 其二》
- 《寿太师益公 其二》
- 《蓝宪遣人往吴门移洛花未至而去 其一》
- 《寿太师益公 其九》
- 《拟古十三首 其九 庭前有奇树》
- 《寿秦太师 其二》
- 《熊直阁挽诗二首 其一》
- 《次韵陈留闻莺》
- 《送吴傅朋知盱眙》
- 《桐柏观》
- 《次韵马上偶成》
- 《过黄河用上介龙深甫迁居旧韵》
- 《雪诗用晁无咎韵》
- 《杂咏下 笋》
- 《次韵蔡瞻明雨中书怀》
- 《杂咏下 黄海棠》
- 《杂咏下 罂粟》
- 《鹿鸣宴致语口号》
- 《次韵景卢喜得安州牡丹》
- 《答景卢久阴遣闷》
- 《杂咏下 仙茅》
- 《盘洲杂韵上 小黄葵》
- 《梁竑夫挽诗二首 其二》
- 《答景韦赴调还家见寄》
- 《隆兴二年南郊鼓吹曲 其二 再作》
- 《小雨同裴弟深甫坚上人登新亭次韵》
- 《杂咏下 木竹》
- 《次韵北使邀观常丰湖》
- 《盘洲杂韵上 丹桂》
- 《杨和王挽诗二首 其二》
- 《南歌子 其一 雪中和景裴韵》
- 《盘洲杂韵上 猫头竹》
- 《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 其二》
- 《魏彦诚挽诗三首 其二》
- 《杂咏下 云起亭》
- 《盘洲杂韵上 木芙蓉》
- 《侯生》
- 《怀李氏昆弟二十韵》
- 《福州会权府赵提刑致语口号》
- 《答景卢怀旧》
- 《舣斋观耕》
- 《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 其八》
- 《盘洲杂韵上 蜂房》
- 《同姚当可胡元质钱舜仁张昭甫游上泉》
- 《次韵朱宣州见寄》
- 《山居二十咏 其八 蜂庐》
- 《宗人应贤婺源张氏之婿也治邑清介一无所私其列岳诒书郡幕至以邑尊称之其里谚如此戏成绝句》
- 《枢弟挽诗三首 其一》
- 《杂咏下 流憩庵》
- 《蓝宪所送牡丹道远失时颇多枯槁》
- 《招二弟赏盘洲双头莲》
- 《盘洲杂韵上 芝径》
- 《杂咏下 多叶红莲》
- 《寿施徽州 其三》
- 《登芝榭见景卢所增月台》
- 《园中观种树》
- 《蔡瞻明寺丞有诗见简次其韵》
- 《次韵杨花二首 其一》
- 《盘洲杂韵上 荼蘼》
- 《上元日圃中归》
- 《设蕃致语口号》
- 《杨元素题蒙泉诗云源有雌雄分碧白注谓南泉色白为雌因为之解嘲二绝句 其一》
- 《次韵蔡瞻明登巾山三绝句 其三》
- 《天申节道场所回栏阶白语口号》
- 《杂咏下 金灯》
- 《盘洲杂韵上 鹅池》
- 《梦中送妙兴寺僧》
- 《杂咏下 垂丝海棠》
- 《雪中叹》
- 《程通判挽诗二首 其二》
- 《陈体仁以心清闻妙香作诗惠末利花香次韵为谢 其五》
- 《次韵初入东京二首 其一》
- 《盘洲杂韵上 瑞香》
- 《山居二十咏 其十一 锦被堆》
- 《盘洲杂韵上 泛杯岩》
- 《忆东阁手植花木用雍陶过旧宅看花诗韵》
- 《臧县尉挽诗》
- 《燕馆日膳得四雁笼之以归》
- 《向侍郎挽诗二首 其二》
- 《九日官舍种竹》
- 《道上致语口号》
- 《慈云祖老相邀至悠然阁倦不克往》
- 《盘洲杂韵上 玉簪》
- 《次韵向宪留题荆门惠泉卒章见及》
- 《和景严咏冬开木犀》
- 《梁子正有诗谢牡丹及聚仙花次其韵 其三》
- 《次韵景思谢送四时纂要并惠乳泉且许见顾 其三》
- 《景严送冬杏》
- 《春雪再作戏成绝句》
- 《李沅州挽诗二首 其一》
- 《大龙山五咏用家君所和胡别驾韵 其五 汤炉》
- 《送李相之提干闽中十二韵》
- 《忆隆庭竹》
- 《杂咏下 白龟》
- 《彭仲光挽诗》
- 《盘洲杂韵上 真珠》
- 《隆庭竹至四绝句 其三》
- 《程参政挽诗三首 其三》
- 《盘洲杂韵上 水桅》
- 《雪后游盘洲》
- 《杂咏下 苔》
- 《盘洲杂韵上 双溪堂》
- 《盘洲杂韵上 洗心阁》
- 《杂咏下 柞林》
- 《盘洲杂韵上 采莲舟》
- 《再赋 其二》
- 《会肇庆黄通判乐语口号》
- 《盘洲杂韵上 聚八仙》
- 《会郑韩二守乐语口号》
- 《杂咏下 茧瓮亭》
- 《山行遇雨》
- 《除夕》
- 《余吏部挽诗三首 其三》
- 《过濠上》
- 《周尚书挽诗二首 其一》
- 《汪德邵挽诗》
- 《参议弟挽诗》
- 《九曲有感》
- 《寄景卢时往豫章》
- 《盘洲杂韵上 紫竹》
- 《盘洲杂韵上 白榴》
- 《景卢数日枕疾复用前韵》
- 《杂咏下 芷》
- 《杂咏下 千岩万壑》
- 《醉中三用韵》
- 《盘洲杂韵上 勺药》
- 《杂咏下 绿毛龟》
- 《丙申腊二十五日落一左齿》
- 《次韵题谢景思少卿药寮》
- 《山居二十咏 其十七 云松关》
- 《次韵蔡瞻明登巾山三绝句 其二》
- 《盘洲杂韵上 白山茶》
- 《和景卢喜晴》
- 《杂咏下 美可茹亭》
- 《宏父见招赏梅时范子芬欲行》
- 《次酬曾守分绣阁》
- 《次韵王伟文二首 其二》
- 《杂咏下 睡足亭》
- 《盘洲杂韵上 水仙》
- 《山居二十咏 其十六 长生草》
- 《盘洲杂韵上 土湖》
- 《席上遗景卢》
- 《会交代赵知郡致语口号》
- 《杂咏下 雪梨》
- 《郭太尉挽诗》
- 《梁子正有诗谢牡丹及聚仙花次其韵 其一》
- 《盘洲杂韵上 双溪》
- 《盘洲杂韵上 末利菊》
- 《再赋》
- 《答林神童》
- 《寿张侍郎 其二》
- 《盘洲杂韵上 鱼台》
- 《次韵黄子馀惠双井茶二首 其二》
- 《瑞香花》
- 《天申节道场回栏阶白语口号》
- 《次韵范守翠微亭》
- 《寿施徽州 其一》
- 《番禺调笑 其十一 破子》
- 《拟古十三首 其七 明月皎夜光》
- 《次韵李举之风雨中书事四绝句 其三》
- 《次韵保州闻角 其二》
- 《送景卢》
- 《归路致语口号》
- 《四月十三日流杯次景卢韵寄渭师》
- 《长平》
- 《杂咏下 楚望楼》
- 《得洛中牡丹》
- 《用雪诗韵谢三外弟见和》
- 《景卢约赏朝天菊不克往》
- 《送范子芬赴浙东机幕》
- 《盘洲杂韵上 玉珑松》
- 《次韵保州闻角 其一》
- 《杂咏下 萤》
- 《鹧鸪天 其二 答》
- 《杂咏下 绿沈谷》
- 《山居二十咏 其二十 草野》
- 《独步惠泉用石刻中韵》
- 《盘洲杂韵上 佛桑》
- 《过梁王寺书家君祠堂》
- 《杂咏下 重台白莲》
- 《杂咏下 六枳关》
- 《流杯同景裴韵》
- 《罗尚书挽诗三首 其三》
- 《滴滴泉》
- 《满江红 其五 席上答叶宪》
- 《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 《次韵蔡瞻明秋园五绝句》
金石
洪适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尤其是其在知绍兴府任内和家居16年期间,用力尤多。先后著成《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见《隶释》),又著《隶缵》、《隶图》和《隶韵》。但《隶韵》未成。今传世者仅《隶释》和《隶续》两种,所著《隶释》、《隶续》,先依碑释文,著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金石学最善之体例,对后代有重大影响。另著有《盘州集》八十卷。洪适对魏晋和隋唐的碑刻也很精通,曾据《丹州刺史碑》、《皇甫诞碑》等碑刻,订正正史上一些记载的错误。
诗文
洪适诗文论著甚多,留下了很多名篇,四方传诵。故《宋史》评价说:“适以文学闻望”。其中《盘洲集》影响甚大,而《渔家傲引》是《盘洲集》的代表作。词前有小序。对渔父生活加以概述。接着用同一词牌写了十二首词,如数家珍一样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他泛舟船上,与眠鸥浴雁为友;他常把渔钱买酒,酒醒后则拈笛咏唱,畅抒情怀;“细雨斜风浑不避,青笠底,三三两两鸣桹起”。渔父们的生活是何等和谐、恬静!他们不避纲雨斜风,认定这是捕鱼的好时机。只见青青的斗笠下人头攒动,一声吆喝,拍着船板,他们就三三两两出发了。“半夜系船桥比岸,三杯睡着无人唤。睡觉只疑桥不见,风已变,缆绳吹断船头转。”这是何等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诙谐的情趣,空灵的意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和谐!这充分反映了其在文学上很有底蕴。事实上,洪适的文学创作非常灵活,取材广泛,大都来源于生活。如洪适致仕后,退而回乡,在县城北郭购地筑屋,并称之为盘洲,他自己也自号盘洲老人,盘洲老人从小随父宦游,长大后又四处为官,发现本县珠湖产的银鱼非常独特,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一赋,名之为《银条鱼赋》。其诗文论著甚多,并得到时人及后人的认可。
父亲洪晧,曾任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弟洪遵、洪迈先后同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
能行家事忠义报
洪适自幼聪颖好学,学业优异,有“日诵三千言”之誉,成童子后,作文条理分明,构思巧妙,深得师长赞誉。十三岁时,父亲出使北方,家中祖母董氏夫人年迈,母亲沈氏夫人多病,弟妹年幼,全家各等事务大都由他主持处理。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跨过长江进犯吴地(今苏南和浙北),逼近秀州(今浙江嘉兴),形势十分危急。当时洪家寄住秀州,一家妇幼面临战乱,慌乱无计。在此危难之时,洪适毅然决定全家奔回故乡。他在仓促中带领家中年轻力壮的佣仆,护送祖母、母亲和五个弟弟、三个妹妹登程回乡。一路上,租船只,赁车马,指挥若定,调度得当,跋山涉水,远历千里将全家人安全领归故乡乐平。洪家离开秀州没有几天,金军骑兵果然攻入秀州城大肆抢掠,还掳去了一批平民男女作奴隶。洪皓在冷山得知金军掳掠秀州的消息后,挂念留在秀州的家眷,十分焦虑。当时听说有秀州平民被掳至冷山,他就千方百计打听寻找。几个被掳至冷山的秀州人对他说:秀州官吏都在城陷之前携家眷逃往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避难去了,但不知洪家的下落。由于音讯不通,洪皓得不到确信,对留在秀州的老母、妻子、儿女终日放心不下,难解焦虑,竟大病了一场。
洪适一家回到故乡洪岩后,沈氏夫人因长期生活在江浙沿海地区,对洪岩山区水土不服,洪适兄弟也对这个远离城市的洪岩生活感到不习惯,加之洪皓的俸禄是由秀州供给的,所以,当金军北退以后,洪适又带领全家回到了秀州。
绍兴八年(1138年),洪适的母亲沈氏夫人,因洪皓困系北方,音讯难通,吉凶难定,她在家日夜思念,积忧成疾,不治病故。洪适在万分哀痛中仍能井然有序地操持丧事,按诰命夫人的葬礼安排祭仪,并遵照母亲生前意愿将灵柩运抵无锡安葬(其外祖家居无锡)。处处以礼行事,深得亲朋长辈的赞誉,充分显示了青年洪适独当门户主持家政的才华。
洪适自故乡返回秀州之后,与兄弟刻苦读书,经过数年努力,已饱览经史百家,能诗善赋。每逢同学集会讨论诗文写作时,必有诗文佳作飨友,后来,洪适便渐渐地以文章优秀闻名于州郡,当地文士都慕名和他相交作朋友。
绍兴十二年(1142年),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同时赴京应考,他与洪遵双双高中博学宏词科,成为进士,得到宋高宗的亲自接见和称赞:“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并授予敇令所删定官的职位。不久又提升为秘书省正字,从此洪适的文名远扬天下。
居官为民请命
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南归以后,洪适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地区)通判。当时秦桧党羽主管台州政事,腐败至极,刑事诉讼中贿赂公行,造成了很多冤狱,坑害了很多无辜平民。洪适一次到黄岩县(今属浙江省)巡视,发现监狱中囚犯高喊冤枉,即传令有关吏、囚询讯,将冤情记录在册,呈文上报浙江东路提刑司,请求为民平冤。但是,由于知州等人有秦桧为靠山,洪适不但没有能够为民平冤,反而因此丢掉了乌纱帽,被罢免了台州通判的职务,九年没有起用。在此期间洪皓已流放英州(今属广东)。洪适为侍候父亲,经常往来于杭州和英州之间。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洪适被任命为荆门军(今湖北当阳、荆门等县)知军。此时秦桧新死,朝政呈百废待兴之势,高宗即召令天下征求施政意见。洪适到荆门上任之初就着手修复农政、安抚因灾荒和战祸而流离失所的农民,整治社会秩序,兴办地方公益。在施政中发现了很多弊端。此时,他根据当时社会实况,上书朝延,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减轻茶税。第二,减免各州代贡物品。历代皇帝都规定地方以当地特产为贡品,每年照例按数按时上贡。有的地方某种特产减少了或绝迹了,仍要按数上贡,或者折币(银钱)代贡,成为地方百姓一项负担。洪适认为不合理,不利民生,故建议减免。第三,重建因战火毁坏的书院、试场,恢复旧有科举名额,以选天下人才。第四,免除无人耕种的官田赋税。由于连年战事,丁壮多上前线,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不少地方官田无人耕种,无租税可收,但朝延仍要地方政府缴纳这类官田赋税,地方政府又将这些税摊派到农民身上,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洪适从普通农民的利益出发,建议免除这一不合理负担。
洪适任徽州知州时,至婺源等县巡查田赋、茶税、徭役,发现乡间富有农户几乎不承担徭投,而生活贫困的自耕农却要负很重的徭投,存在严重的徭投不均的弊端;还发现地方官吏趁征收赋税之机敲榨百姓,勒索钱财,中饱私囊。洪适严令属下各县、监、镇及各官监税务:如“有虐吾民者必劾”,即声明将严惩贪官污吏,以保护平民利益。他还严令通判厅以下收集钱粮赋税的衙门,收取各种赋税时不得增加分文手续费。如有违反,必定惩处。徽州百姓多感其恩德,都安心耕作,按契完粮纳税,秩序安定。
洪适升任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后,曾上书论述当时徭役不均的弊端和利害,建议下令州、县采取措施尽快均徭投,以保护广大平民百姓的利益。他还上书建议朝廷责令江东路沿江各州县允许农民用原价赎回被官府和豪绅收占的农田,以安定因战祸、灾荒而流离失所返回家乡又无田耕种的农民。
洪适向朝廷提出的各种施政论述和奏疏,都曾被朝廷采纳实施,但由于当时官场腐败,除他自己亲自治理的地方实施较好外,其它大部分地方实施不力,因此收效甚微。
在朝力图收复中原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金各部越过淮河攻打南宋,一直攻到长江北岸。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宋高宗也亲临建康(今南京市)督战。宋军在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市)一战将完颜亮所部各军击溃,在溃退中完颜亮被其部将完颜宜杀死。至此,南侵金军全部北散逃窜。这就是有名的“采石矶大捷”。洪适当时任江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此次抗金战斗中,他率领属官,及时组织、运送粮饷等军需辎重,供给抗金将士,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朝廷升为尚书省户部郎中,总领淮南东路军马钱粮。
在完颜亮南侵的同时,辽东女真另一部族首领完颜雍在辽阳自立为王。完颜亮采石矶丧命以后,完颜雍拥兵南下开封,定年号为大定,以号令金军各部。但完颜亮所领各部新败北归,忙于休整,都没有表示是否拥立完颜雍,处于纷乱未定局面。洪适认为此时是收复中原的良好时机。他上书朝廷,建议趁完颜雍自立为帝还未得到女真各部族拥护之时,急调东南(今苏、皖、浙、赣、闽)各路军马进占淮泗(淮河南北一带),号令四川(今四川部以东地区),汉中(今四川、陕西交界地带)各路军马向中原进发,密令中原汉族抗金义士夺取州县城池,形成割据局面,朝廷给这些割据首领授予官衔和封号,待川、汉、鲁之兵齐集之时,向金军发起内外攻击,中原定可恢复。南宋朝廷害怕以农民起义军为骨干的北方抗金义军会危及其统治,竟以此举会“养虎贻患”为由,拒绝了洪适的建议,失去了一次光复中原的良机,致使完颜雍轻易地统一了北方。
高宗退位,孝宗登极以后,金军又南侵淮东。宋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东海等县市)、符离(今属安徽宿县)两大战役中动用了大量的兵力。洪适悉心调度战场所需要的器械、粮饷和其他军需物资,件件都及时供给,从无短缺,使战争顺利取胜,将金兵赶回了淮河以北。
隆兴二年(1164年),洪适出任中书舍人,成为皇帝的近臣和高级幕僚。当时金兵再犯淮南,边防军事情报纷至沓来。洪适除了为皇帝起草诏令文书外,还夜以继日地参与军机,在调度部队、协调各部队的关系、安排攻击程序等方面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由于指挥得当和前方广大爱国将士及百姓奋力战斗,很快取得抗击金兵的胜利,再次迫使金兵北撤休战。金军新败,宋军本可以乘胜北伐,但由于南宋皇帝软弱,兵将不肯出死力,都安于现状,北伐计划始终未能付诸实施。金军多次南侵都以失败告终,一时一反常态要求休战为盟,并邀请南宋遣使参加完颜雍的生辰庆典。孝宗皇帝允邀派洪适任贺生辰使使金。洪适本不欲前往,无奈君命不可不受。金方派其枢密院士高嗣先为接拌使(相同于陪同使者),迎接洪适使金。高嗣先自言他的父亲与洪皓曾有德交,对洪适颇为尊重,为洪适在金国的行动提供了很多方便。洪适游历了不少地方,掌握了很多敌情。他面对失去的河山,非常悲愤。途经著名的赵州桥时,痛感国土沦亡,发出“何时冠盖集,一变犬羊臊”的沉痛感慨。他到洛阳赏过名园牡丹后,尤感悲愤,即作七绝一首为纪。诗云:天香国色傲春华,不肯争先伍杂花,西洛尘埃长太息,名园今属犬羊家。
吏称洪适此次使金“得其要领以归”。但是此“要领”对于软弱的南宋小朝廷并未发挥任何作用。
洪适自孝宗登基以来,掌管军政大事,深得孝宗器重。乾道元年(1165年)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皇帝亲自交待参政(即副宰相)钱端礼和虞允文“三省事与洪适商量”即朝廷军政大事都要与洪适商议处理。洪适此时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职权。不久,孝宗又升洪适为参知政事,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院使,即任宰相。洪适在朝身居要位,本欲修复农政,厉兵秣马,统一军令,加强边备,力争早日收复中原;但他积数十年经历,深谙朝廷软弱、安于现状,官场腐败、鱼肉百姓,军令难行、士气不扬等黑暗状况,实是积重难返,难以挽回大局,经过一番痛定思痛之后,只好忍将夙愿付东流,辞去了宰相职位。
以文学闻望
洪适诗文论著甚多,留下了很多名篇,四方传诵。故《宋史》评价说:“适以文学闻望”。今有《盘州文集》八十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存词《盘州乐章》一卷,《隶释》二十卷,《隶续》二十一卷。辑《唐登科记》十五卷,《五代登科记》一卷,《宋登科记》二十一卷(均已佚)。其中《盘洲集》影响甚大,而《渔家傲引》是《盘洲集》的代表作。词前有小序。对渔父生活加以概述。接着用同一词牌写了十二首词,如数家珍一样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他泛舟船上,与眠鸥浴雁为友;他常把渔钱买酒,酒醒后则拈笛咏唱,畅抒情怀;“细雨斜风浑不避,青笠底,三三两两鸣桹起”。渔父们的生活是何等和谐、恬静!他们不避纲雨斜风,认定这是捕鱼的好时机。只见青青的斗笠下人头攒动,一声吆喝,拍着船板,他们就三三两两出发了。“半夜系船桥比岸,三杯睡着无人唤。睡觉只疑桥不见,风已变,缆绳吹断船头转。”这是何等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诙谐的情趣,空灵的意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和谐!这充分反映了其在文学上很有底蕴。事实上,洪适的文学创作非常灵活,,取材广泛,大都来源于生活。如洪适致仕后,退而回乡,在县城北郭购地筑屋,并称之为盘洲,他自己也自号盘洲老人,盘洲老人从小随父宦游,长大后又四处为宫,发现本县珠湖产的银鱼非常独特,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一赋,名之为《银条鱼赋》。其诗文论著甚多,并得到时人及后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