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郊
- 《同昼上人送郭秀才江南寻兄弟》
- 《春愁》
- 《游韦七洞庭别业》
- 《赠道月上人》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名句赏析》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赏析》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名句赏析》
-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名句赏析》
-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名句赏析》
-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名句赏析》
- 《棘枝风哭酸,桐叶霜颜高名句赏析》
-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名句赏析》
-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名句赏析》
-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名句赏析》
-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名句赏析》
- 《旅行》
- 《游子》
- 《雪》
- 《离思》
- 《寓言》
- 《结爱(一作古结爱)》
- 《闻夜啼赠刘正元》
- 《听蓝溪僧为元居士说维摩经》
- 《夜感自遣(一作失志夜坐思归楚江,又作苦学吟)》
- 《闻砧》
- 《借车》
- 《赠别崔纯亮》
- 《择友》
- 《望夫石》
- 《婵娟篇》
- 《古意》
- 《审交》
- 《横吹曲辞。长安道》
- 《琴曲歌辞。湘妃怨》
- 《落第》
- 《求友》
- 《羽林行》
- 《杂曲歌辞。游侠行》
- 《小隐吟》
- 《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
- 《酒德》
- 《感怀》
- 《过分水岭(一作东岭)》
- 《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韦生,相门子孙)》
- 《送崔爽之湖南》
- 《感别送从叔校书简再登科东归》
- 《春日同韦郎中使君送邹儒立少府扶侍赴云阳》
- 《送柳淳》
- 《赠主人》
-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
- 《古意赠梁肃补阙》
- 《大隐坊。崔从事郧以直隳职》
- 《大隐坊。赵记室俶在职无事》
- 《酬友人见寄新文》
- 《答姚怤见寄》
- 《送别崔寅亮下第》
- 《济源寒食》
- 《游枋口》
- 《寒溪》
- 《泛黄河》
- 《连州吟》
- 《冬日》
- 《古兴》
- 《再下第》
- 《邀花伴(自注,时在朔方)》
- 《塘下行》
- 《卧病》
- 《悼幼子》
- 《吊卢殷》
- 《听琴》
- 《吊房十五次卿少府》
- 《赠剑客李园联句》
- 《悼亡》
- 《悼吴兴汤衡评事》
- 《哀孟云卿嵩阳荒居》
- 《上昭成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
- 《送黄构擢第后归江南》
- 《赠别殷山人说易后归幽墅》
- 《赠郑夫子鲂》
- 《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
- 《有所思联句》
- 《独愁》
- 《偶作》
- 《赠农人》
- 《征妇怨》
- 《黄雀吟》
- 《覆巢行》
- 《杂曲歌辞。出门行二首》
- 《相和歌辞。怨诗》
-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
-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 《自惜》
- 《老恨》
- 《罪松》
- 《感兴》
- 《投所知》
- 《乱离》
- 《劝酒》
- 《去妇》
- 《偷诗》
- 《咏怀(一作咏情,一作感寓)》
- 《夜忧》
- 《惜苦》
- 《寒地百姓吟(为郑相其年居河南畿内百姓大蒙矜恤)》
- 《上张徐州》
- 《上河阳李大夫》
- 《吴安西馆赠从弟楚客》
- 《抒情因上郎中二十二叔监察十五叔兼呈李益端公柳缜评事》
- 《戏赠无本》
- 《立德新居》
- 《游华山云台观》
- 《同年春燕》
- 《答卢仝》
-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
- 《大隐坊。章仇将军良弃功守贫(一作赠章仇兵马使)》
- 《送殷秀才南游》
- 《送青阳上人游越》
- 《奉同朝贤送新罗使》
- 《留弟郢不得送之江南》
- 《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
- 《送淡公》
- 《送韩愈从军》
- 《同茅郎中使君送河南裴文学》
- 《送李翱习之》
- 《送玄亮师(一作送道友)》
- 《送李尊师玄》
- 《送超上人归天台(一作送天台道士)》
- 《同李益、崔放送王炼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山居》
- 《张徐州席送岑秀才》
- 《送从舅端适楚地》
- 《送卢汀侍御归天德幕》
- 《送魏端公入朝》
- 《送卢郎中汀》
- 《送郑仆射出节山南(一作酬郑兴元仆射招)》
- 《别妻家》
- 《赠姚怤别》
- 《赠竟陵卢使君虔别》
-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
- 《监察十五叔东斋招李益端公会别》
- 《汴州留别韩愈》
- 《送从叔校书简南归(一作东游)》
- 《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
- 《和薛先辈送独孤秀才上都赴嘉会得青字》
- 《赠黔府王中丞楚》
- 《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
- 《答昼上人止谗作》
- 《赠韩郎中愈》
- 《献汉南樊尚书》
- 《赠转运陆中丞》
- 《赠万年陆郎中》
- 《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座主吕侍御》
- 《赠建业契公》
- 《献襄阳于大夫》
- 《送从弟郢东归》
- 《山中送从叔简赴举》
- 《答郭郎中》
- 《答卢虔故园见寄》
- 《上达奚舍人》
- 《烂柯石》
- 《蜘蛛讽》
- 《吊国殇》
- 《送卢虔端公守复州》
- 《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
- 《送晓公归庭山(一作归稽亭)》
- 《送豆卢策归别墅》
- 《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一作国清上人游苏、送溪上人)》
- 《山中送从叔简》
- 《送萧炼师入四明山》
- 《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
- 《游石龙涡(四壁千仞,散泉如雨)》
- 《浮石亭》
- 《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
- 《伤春》
- 《招文士饮》
- 《横吹曲辞。折杨柳》
- 《汝坟蒙从弟楚材见赠,时郊将入秦,楚材适楚》
- 《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
- 《酬李侍御书记秋夕雨中病假见寄》
- 《大梁送柳淳先入关》
- 《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一作送别吴逸士归山)》
- 《送温初下第》
- 《看花》
- 《济源春》
-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
-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昭成寺》
- 《嵩少》
- 《旅次洛城东水亭》
- 《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
-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
- 《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
- 《蓝溪元居士草堂》
- 《新卜清罗幽居奉献陆大夫》
- 《题韦少保静恭宅藏书洞》
- 《生生亭》
- 《喜与长文上人宿李秀才小山池亭》
- 《北郭贫居》
-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 《下第东南行》
-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 《读经》
- 《长安羁旅》
- 《长安羁旅行》
- 《衰松》
- 《吊卢殷 其二》
- 《过彭泽》
- 《送晓公归庭山》
- 《览崔爽遗文,因纾幽怀》
- 《游城南韩氏庄》
- 《戏赠无本 其一》
- 《寄张籍》
- 《吊卢殷 其五》
- 《空城雀》
- 《送远吟》
- 《列仙文。安度明》
- 《求仙曲》
- 《秋怀 其八》
- 《杂曲歌辞。古离别二首》
- 《喷玉布》
- 《将见故人》
- 《吊江南老家人春梅》
- 《越中山水》
- 《戏赠陆大夫十二丈(一作乐府戏赠陆大夫十二丈)》
- 《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
- 《达士》
- 《和钱侍郎甘露》
- 《夏日谒智远禅师》
- 《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 《杀气不在边》
- 《寒溪 其八》
- 《隐士》
- 《赠韩郎中愈 其一》
- 《李少府厅吊李元宾遗字》
- 《饥雪吟》
- 《送道士》
- 《静女吟》
- 《姑蔑城》
- 《秋怀 其四》
- 《南阳公请东樱桃亭子春宴》
- 《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
- 《访疾》
- 《怨诗》
- 《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
- 《怨别》
- 《谢李輈再到》
- 《喜符郎诗有天纵》
- 《宇文秀才斋中海柳咏》
- 《春日有感》
- 《远游》
- 《答友人赠炭》
- 《出东门》
-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 《至孝义渡寄郑军事唐二十五》
- 《独宿岘首忆长安故人》
- 《看花 其一》
- 《弦歌行》
- 《劝友》
- 《品松》
- 《峥嵘岭》
- 《清东曲》
- 《憩淮上观公法堂》
- 《峡哀》
-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
- 《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同赋十韵》
- 《子庆诗》
- 《舟中喜遇从叔简别后寄上时从叔初擢第归江南郊不从行》
- 《送从叔校书简南归》
- 《商州客舍》
- 《京山行》
- 《邀人赏蔷薇》
- 《晚雪吟》
- 《摇柳(一作采柳)》
- 《渭上思归》
- 《游子行》
- 《和宣州钱判官使院厅前石楠树》
- 《吊比干墓》
- 《列仙文。方诸青童君》
- 《劝善吟》
- 《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
- 《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一作示于孟叔)》
- 《送淡公 其十》
- 《烛蛾》
- 《尧歌(一作舜歌,赏郑氏庄客去妇)》
- 《远愁曲》
- 《游终南龙池寺》
- 《魏博田兴尚书听嫂命不立非夫人诗》
- 《边城吟》
- 《杂曲歌辞 古离别二首 其二》
- 《赠苏州韦郎中使君》
- 《哭刘言史》
- 《喜雨》
- 《感怀》
- 《杂曲歌辞。车遥遥》
- 《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
- 《靖安寄居》
- 《西上经灵宝观(观即尹真人旧宅)》
- 《梦泽中行》
- 《京山行》
- 《鸦路溪行,呈陆中丞》
- 《赠章仇将军》
- 《上包祭酒》
- 《赠文应上人(一作赠高僧)》
- 《严河南》
- 《赠李观(观初登第)》
- 《赠城郭道士》
- 《泛黄河》
- 《寄陕府邓给事》
- 《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
- 《宿空侄院寄澹公》
- 《哭李丹员外,并寄杜中丞》
- 《答友人》
- 《忆江南弟》
- 《读张碧集》
- 《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
- 《吊元鲁山》
- 《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
- 《寄崔纯亮》
- 《蚊》
- 《答李员外小榼味》
- 《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 《寄卢虔使君》
- 《哭李观》
- 《春夜忆萧子真》
- 《杏殇(杏殇,花乳也,霜翦而落,因悲昔婴,故作是诗)》
- 《江邑春霖奉赠陈侍御》
- 《夜集汝州郡斋听陆僧辩弹琴》
- 《忆周秀才、素上人,时闻各在一方》
- 《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
- 《寄义兴小女子》
- 《懊恼》
- 《病起言怀》
- 《陪侍御叔游城南山墅》
- 《初于洛中选》
- 《湖州取解述情》
- 《伤时》
- 《病客吟》
- 《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
- 《秋夕贫居述怀》
- 《新平歌送许问》
- 《叹命》
- 《百忧》
- 《杂曲歌辞。灞上轻薄行》
- 《投赠张端公》
- 《织妇辞》
- 《游终南山》
- 《洛桥晚望》
- 《苦寒吟》
- 《游子吟》
- 《烈女操》
- 《登科后》
- 《古别离》
- 《巫山曲》
- 《春雨后》
- 《秋怀十五首》
- 《古怨别》
- 《归信吟》
- 《劝学》
诗歌内容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诗歌思想
孟郊接过元结一派手中的复古旗帜,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继续宣扬其复古思想。他宣扬仁义道德,歌颂尧舜古风,批判浇薄时风和叛乱犯上,处处显示出一个伟岸君子的姿态,对时俗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耻与新学游,愿将古农齐。”他所结交的官僚和朋友,如郑余庆等也大多是些重道德,守古遣的人物。他标榜的“自是君子才,终是君子识”,其主要内含就在于不与时俗为伍,只求复古守道的知音的意愿。他卫道、行道的思想和行动,与韩愈所倡导的“道”相近,而其生活准则正好是韩愈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孟郊不仅在生活中惜守古道,而且在创作中亦以宣扬这种“道”为目的。他的“补风教”、“证兴亡”的创作宗旨,直陈元结的“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的原则,与元和时白居易的“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惟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孟郊虽然没有直接参预韩愈的古文运动,也没有象白居易那样在鲜明的文学原则下以直言讽谏式的诗去千预政治,但他却是自始至终地沿着恢复古道、整顿朝纲、淳化民俗、振兴诗坛的道路走下去的,而复古,就是他在这条道路上的战斗宗黔和精神武器。他是一位复古思潮的杰出代表。因此他在中唐这个复古之风很浓的时代里得到了在后来不可能有的赞誉。
诗歌特点
其一,古朴凝重,避熟避俗。孟郊诗歌与当时盛行的浅俗流易不同,具有古朴凝重的特点,在古朴自然中又营造出新鲜的艺术效果。孟郊惯用白描,《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高简,历来为人称道。《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日,深谷昼未明”境界开阔。在句式上孟郊忌平缓流易,打破常规,力求古劲折,以古文句法为诗。与五言诗歌上二下三的习惯不同,孟诗有上一下四的句子,如“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怀南岳隐士二首》其一)、“磨一片嵌岩,书千古光辉”(《吊卢殷十首》其四),改变诗歌的传统表达方式,给人新鲜的艺术感受。
其二,险奇艰涩。精思苦吟。孟郊诗歌硬语盘空,他惯用死、剪、烧、骨、录、折、断、攒等狠字、硬语,营造奇崛的艺术感受。这一方面与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有关。在《夜感自遣》中,他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苦苦地写诗,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寻求新词句,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划得入骨和惊耸人心,在这些诗中,他精心选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钻心的动词与“峭风”、“老虫”、“病骨”、“铁发”、“怒水”、“劲飙”、“黑草”、“冰钱”等感觉上属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构成了一组组险怪、生硬、艰涩的句子,传达了他心中难言的愤懑愁苦。
其三,情深致婉,气势磅礴。孟郊并非终身苦吟,其诗也并非全是硬语,韩愈看到他“敷柔肆纡余”的一面,苏拭喜爱他“鄙俚颇近古”的诗歌。孟郊不少诗歌具有古淡闲雅的特点,以平淡的诗语写出深婉的情致,诗歌清新纡余,跌君生姿。他既有具有悠远情致的诗歌,又有具有“奋猛卷海僚”气魄的作品。
孟郊愁苦之诗所获褒不一,而他古淡闲雅的诗歌获得较为一致的好评。许学夷认为“郊五言古,以全集观,诚蹇淫费力,不快人意;然其入录者,语虽削,而体甚简当,故其最上者不能窜易其字,其次者亦不能增损其句也。本传谓其诗有理致,信哉。”肯定“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独特魅力。孟郊不少诗歌写得语浅情深,《游子吟》以平淡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以心理细节打动人心。《列女操》、《薄命妾》、《塘下行》、《去妇篇》诸篇“情深致婉,妙有讽喻。……此公胸中眼底,大是不可方物,乌得举其饥寒失声之语而訾之。”
与情深致婉相对应,孟诗还具有气势雄健的特点。他以“荡”、“振”、“锁”等硬语体现出山峰、建筑的阔大气象,将建筑物、山峰写得高插云霄,横亘天地之间,“地脊亚为崖,出冥冥中。楼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登华岩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游终南山》)描绘出雄健飞动的气势,反衬出一己的敝小。在表达风吹水啸的意境时,孟郊常用“振空山”、“荡天地”等写出波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早年生活
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但关于这段经历的起讫时间与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贞元六年(790年),即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却是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中年及第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
贞元八年(792年),下第。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韩愈年长十七,写诗笔力也足与韩为敌,但他命运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为得到韩愈的表扬推崇,才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
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贞元十五年,在苏州与友人李翱相遇,嗣后又历游越中山水。
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积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因此孟郊穷困至极。
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
晚年生活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馀庆任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孟郊定居于洛阳立德坊。他的生活是到这时候才富裕一点,可以免于冻饿了。然而不久他又遭到丧子之痛。·
元和九年(814年),郑馀庆为兴元尹,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闻命自洛阳往,八月二十五日(公元814年9月12日),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
唐朝时候,武康县出了个才子叫孟郊。这个孟郊出身微贱,但读书用功,方才出众。
一年冬天,有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辰光,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来了小叫花子,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仙。”
“唷!小叫花子,你甭狮子开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我就判你个私闯公堂,打断你的狗腿。”钦差大臣阴阳怪气地说。
“请吧。”小孟郊一点也不害怕。这钦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见对方是个小孩,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
小孟郊见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见席桌上有一道烧螃蟹,略一沉思,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一听,气得浑身象筛糠,但有话说在先,又不好发作,便对县官说:“给这小儿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
这老钦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气活现开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阴阳怪气地说:“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象馋狗啃骨头似的钦差大臣,又看着拍马溜须的县太爷,心想,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县太爷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们吃得正是救灾的银子呢,只好做贼心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