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黻
- 《登用法西郭别城友》
- 《横浦十咏 其八 东坡祠》
- 《寄西弟六首》
- 《扫松》
- 《和帚斋见寄》
- 《讥刘秘监献佞固灶》
- 《寄冯贺州》
- 《和建小学韵呈赵求仁使君》
- 《和康节三诗·安分》
- 《和康节三诗·晨起》
- 《和康节三诗·听琴》
- 《和南涧叔见寄》
- 《和谭学士见寄》
- 《和题临赋》
- 《和薛仲止渔村杂诗十首》
- 《和姚正字用赵信庵韵题召星馆》
- 《和渔翁四绝》
- 《和张无垢胡澹庵二先生清江亭记》
- 《和赵寺丞札鹤吟》
- 《和赵友竹呈求仁使君》
- 《和叶正父见寄》
- 《和朱运筦郊行》
- 《横浦操》
- 《横浦十咏·宝界寺》
- 《横浦十咏·东坡祠》
- 《横浦十咏·二忠堂》
- 《横浦十咏·横浦》
- 《横浦十咏·解太尉墓》
- 《横浦十咏·六祖》
- 《横浦十咏·梅岭》
- 《横浦十咏·贤女》
- 《横浦十咏·湛泉》
- 《横浦十咏·周程三先生书院》
- 《横浦有感》
- 《淮上》
- 《还谭鸣玉北枝稿》
- 《皇恐滩》
- 《黄山楼》
- 《寄郭仙尉》
- 《寄解性存》
- 《寄菊庐舅氏》
- 《寄缪景文》
- 《寄社中》
- 《寄时天彝》
- 《寄寿二亲三首1》
- 《寄寿二亲三首2》
- 《寄寿二亲三首3》
- 《寄魏佥判》
- 《寄徐径畈吏部》
- 《寄徐子苍》
- 《寄友》
- 《寄与权器之二友》
- 《寄云峰饶安国》
- 《寄朱德卿》
- 《见东阁》
- 《饯傅理掾》
- 《饯湖南赵提举》
- 《饯李叔飞赴刘朔斋招》
- 《饯另郭帚斋游湘南》
- 《饯梅提刑》
- 《饯潘吴二察院去国五首》
- 《饯张都巡》
- 《閒步》
- 《焦溪茶》
- 《接家书》
- 《京邸思家》
- 《矻矻何所思》
- 《哭菊庐舅氏》
- 《哭艺堂汤先生》
- 《腊雪》
- 《腊月六日见雪》
- 《冷泉亭》
- 《立春》
- 《灵岩》
- 《六无吟》
- 《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高友》
- 《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节友》
- 《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净友》
- 《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静友》
- 《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清友》
- 《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直友》
- 《梅花》
- 《梅使君守横浦擒寇闵雨》
- 《暮春寄友》
- 《南山龙门》
- 《牛头庵次王九王宪使韵》
- 《偶得》
- 《偶书》
- 《偶作》
- 《飘零》
- 《平寇》
- 《前庑两学录罢职公堂求经明行修之士充员时蜀》
- 《钱塘观潮》
- 《秋心》
- 《仁静山房为孙君赋》
- 《三十一岁吟》
- 《剡县呈何视履》
- 《十六夜月》
- 《十月十三日》
- 《寿胡编校》
- 《寿赵使君计院求仁先生》
- 《戍妇吟》
- 《思弟》
- 《思亲》
- 《思西弟》
- 《四不吟》
- 《四十吟三首》
- 《四先生像赞·东莱吕成公》
- 《四先生像赞·晦庵朱文公》
- 《四先生像赞·南轩张宣公》
- 《四先生像赞·象山陆文安公》
- 《寺居》
- 《送茶》
- 《太玉洞吸琴》
- 《题花岩》
- 《题吟所》
- 《题禹庙》
- 《田家吟》
- 《听松》
- 《同俞季渊访王修斋遇雨次季渊韵》
- 《投赵玉堂使君》
- 《挽曹夫人》
- 《挽陈太传》
- 《挽妻母郑夫人》
- 《挽万竹西隐君》
- 《挽新昌俞夫人》
- 《挽杨砥轩录参》
- 《挽赵少卿》
- 《王宗臣赵处仁郑季克同游分得村字》
- 《苇航》
- 《畏虎行》
- 《闻陈正学理琴》
- 《问鼠》
- 《五穷吟》
- 《兀兀栖精庐》
- 《西湖》
- 《西际》
- 《溪上翁》
- 《喜刘主簿归》
- 《喜雨呈赵使君》
- 《夏夜》
- 《偕剡中诸友游明心寺》
- 《谢胡编校惠药医膝病遂以药名赋》
- 《谢惠笋》
- 《谢李叔飞惠酒》
- 《猩猩行》
- 《雪屋为吴梦蟾赋》
- 《砚》
- 《夜气》
- 《一舸》
- 《永春道中呈贾九》
- 《咏桂呈张贰车》
- 《咏月追和韩昌黎韵》
- 《用坡仙梅花十韵·爱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访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见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拟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愬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探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咏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友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遇梅》
- 《用坡仙梅花十韵·赞梅》
- 《用韵酬胡编校》
- 《用韵自述》
- 《游长渠石洞》
- 《游灵岩天竺》
- 《游太玉峰》
- 《又寄徐径畈吏部》
- 《迂拙》
- 《与李叔夔钱子云同游兴教寺约齐都巡》
- 《雨中和酬贾君宝》
- 《元夕》
- 《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 《和杜老人龙门寺诗题宝界东柱》
- 《和薛仲止渔村杂诗十首 其三》
-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其十八》
- 《贵溪道中》
- 《同俞季渊访王脩斋遇雨次季渊韵》
-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其一》
- 《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 其五》
- 《追和渊明贫土诗七首》
-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其十三》
- 《饮啄》
-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 《和渔翁四绝 其二》
- 《董孝子行》
- 《月》
- 《东皋》
- 《古兴和饶云峰韵》
- 《和陈大庾新建邑庠讲堂》
- 《斗山接待》
- 《和郭帚斋咏龟泉》
- 《赠五星术士》
- 《次何爱山喜雨韵》
- 《题江湖伟观》
- 《赋韦轩》
- 《和何明府爱莲诗》
- 《呈径畈徐左司》
- 《得弟书》
- 《风水》
- 《杜工部》
- 《饯潘吴二察院去国五首 其五》
- 《园翁》
- 《对月》
- 《东坡竹石》
- 《代寿徐意一参政》
刘黻从他童年开始,就在家乡雁荡山僧舍读书求学,前后达二十多年之久。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考入太学。这时正当蒙古灾金面下,南宋朝这黑暗腐败,妖邪当道,忠良被贬。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六月,台官丁大全诬逐右丞相董槐,刘黻,陈宜中等六人率领太学同舍坐优阙上书抨击丁大全,得罪了执政者,被遣送南安军安置。临走前,刘黻回家向母亲告别,他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相反地对他的忠勇行为频加勉励。她说:“做人臣的就是要忠直不怕死。为国尽忠直谏而获罪,这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你就快去吧!”母亲的话温暖了他的心,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十月,丁大全因罪罢免后,刘黻回到了太学。不久,待御史陈垓诬劾程许,右正言蔡荣诬劾黄之纯。刘黻面对忠良去位,忧愤不平,再次率领太学同上书理宗皇帝,揭露陈,蔡罪恶,并指出当今是“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为忠良伸张正义。以后,他还在《谏游幸疏》中,思古抚今,以历史经验教训,劝理宗皇帝忧勤治国,不要逸乐丧志。他在《论内降恩泽》中,劝阻皇帝妄加赏赐。甚至还提出了:“天下的事应当与天下的人共有,共同治理;不要以为是皇帝个人私有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啊!”他的这些忠鲠之言,不仅没有被采纳,相反因为他直接触犯了当时宰相贾似道,遭到了压抑和排挤。
后来,刘黻由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升监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书。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刘黻因母亲病故返回乡里持孝。这时国事愈非,继裹,樊失守,元伯颜率军攻下鄂州,沿江东下,贾似道在群情呼吁下,被迫出兵,但又无心抵抗,败退扬州,江上全面溃师,南宋水陆军主力丧失殆尽。贾似道去位并死在贬斥途中,温州人陈宜中为宰相。这时已势如累卵,陈宜中无法挽回败局。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国都临安陷落。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到拥立益王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禹为副元帅。同年五月移帅府至福州。立赵瘴为端宗,改元景炎。就是这危难之秋,刘黻毅然离家奔赴国难,来到福州共谋救国。陈宜中任左丞相,刘黻,陈文龙为参加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重振抗元之师。可是形势急剧恶化,同年十一月温州失守,元军直逼福建,益王在陈宜中等扶护下渡海逃至广东潮州,刘黻随军到了罗浮(今广东省增城县境内),不幸患病去世,终年六十岁。夫人林氏得知消息后,见国事已非,为保全名节,携带家人投海为国殉难,可谓全家忠烈!
刘黻著有《谏坡奏牍》,《薇坦制稿》,《经惟纳献》诸书,他航海时随身携带,不幸于途中散失不存。刘黻亡故后,他的弟弟应奎裒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遗稿》十卷,现只存传四卷,只是蒙川著作中很少的一部分了,刘黻的诗文淳泊奋励,寄意深远,深深表达了一个爱国者的思想情感。
刘黻生长在南宋末危难之秋,早在太学读书时就伏阙上书抨击权奸,屡遭贬斥压抑;尤其是在国都陷落败亡之时,毅然奔赴国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忠勇。他是温州历史上令人敬仰和怀念的人物,现如今,乐清县西联乡左原岭头还有刘黻的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