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鹗
- 《晚次陵口》
-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名句赏析》
-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名句赏析》
- 《春寒·漫脱春衣浣》
- 《荆溪道中》
- 《湖楼题壁》
- 《午日淮阴城北观竞渡 其三》
- 《午日淮阴城北观竞渡 其四》
- 《浮山禹庙观山海经塑像三十韵》
- 《晓登韬光绝顶》
- 《宿永兴寺德公山楼》
- 《晚入石人坞还永兴寺》
- 《和余葭白题唐子畏画韩熙载夜宴图》
- 《午日淮阴城北观竞渡 其一》
- 《午日淮阴城北观竞渡 其二》
- 《赵筠谷买得乐安长公主小玉印出以相示予定其为明光宗女熹宗时所称皇八妹者因赋长歌》
- 《题冒辟疆姬人金圆玉水墨秋葵图》
- 《同吴西林泛舟西溪看梅》
- 《晓过福清竹院》
- 《同吴西林城东看花遇大风戏为长歌》
- 《汉铜雁足镫歌为半槎赋》
- 《洪熙古刺水歌同全谢山作》
- 《钱舜举摹周昉内人双陆图为梁蔎林作》
- 《晚由金家堰步至崇先寺》
- 《魏景初帐构铜歌》
- 《开平王孙种菜歌》
- 《永兴寺二雪堂晓起看绿萼梅是冯具区先生手种》
- 《西溪巢泉上作》
- 《春阴望西溪人家云山梅竹互为掩映》
- 《西溪晓起》
- 《行田至荆山岭下作》
- 《理安寺》
- 《二月十七日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
- 《施竹田移居》
- 《二月一日汎舟西溪》
- 《入河渚泊古梅花下》
- 《新霁自安乐山至秦亭山道中作》
- 《四月十一日客广陵秋玉佩兮招予同为京口之游晚雨泊舟入高旻寺》
- 《晓霁出江口望五州山》
- 《重游焦山信宿石壁庵二首 其一》
- 《重游焦山信宿石壁庵二首 其二》
- 《西湖柳枝词 其一》
- 《西湖柳枝词 其二》
- 《小桃红 题横波夫人画兰扇》
- 《国香慢 素兰》
- 《百字令 丁酉清明》
- 《西江月》
- 《疏影 湖上见柳影因赋此阕》
- 《桃源忆故人 萤》
- 《惜馀春慢 戊戌三月二十二日汎湖用清真韵》
- 《摸鱼儿 得汪舍亭婺州晚春见怀诗用蜕岩韵答之》
- 《台城路 蚕》
- 《梦芙蓉 戊戌五月十八日汎舟碧浪湖作》
- 《永遇乐 戊戌闰中秋》
- 《浣溪沙》
- 《蝶恋花》
- 《霓裳中序第一 宋德寿宫芙蓉石在南榷署》
- 《菩萨蛮 题呵手梅妆图》
- 《摸鱼儿 己亥初春过太湖次李秋堂韵》
- 《满庭芳》
- 《浣溪沙 奔牛道中初晴》
- 《扬州慢 广陵芍药》
- 《卖花声 徐翩翩画扇自称金陵荡子妇》
- 《玲珑四犯 恽正叔西湖汎月图为陈玉几赋》
- 《水龙吟 用丁宏庵韵》
- 《采桑子 晚秋同程松门汎舟红桥登平山堂》
- 《高阳台 题华秋岳横琴小像》
- 《尾犯 坐赵谷林西池泊花槛看新种青芦悠然动江湖之兴》
- 《清平乐》
- 《曲游春 郊外探春作》
- 《一枝春 城东许氏水轩临流梨花一株,妍净可念,主人命酒邀赏,已半落矣,感而赋之》
- 《感皇恩》
- 《丁香结 暮春初霁用清真韵》
- 《高阳台 成窑九十九子瓷合金寿门索赋云是宫中妆具也》
- 《三姝媚》
- 《凄凉犯 庚子十二月二十四日,宿济南敖阳店,寒甚,有怀故园节物,凄然作此解》
- 《庆清朝慢 辛丑长安元夕同王雪子金绘卣集汪西亭水部寓斋赋》
- 《玉漏迟 永康病中夜雨感怀》
- 《百字令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 《忆旧游》
- 《声声慢 题符幼鲁风雪归舟图》
- 《长相思 绿萼梅》
- 《沁园春 心》
- 《卖花声 壬寅立春日作》
- 《西湖月 明慈圣李太后赐画九莲观音像在灵隐寺借秋阁》
- 《绮罗香 壬寅春分约徐丈紫山同赋》
- 《皂罗特髻 赋包头》
- 《夏初临 初夏雨中同蒋丈静山泛湖》
- 《喜迁莺 初夏》
- 《八归 隐几山楼赋夕阳》
- 《大圣乐 东园饯春追和草窗韵》
- 《雪狮儿 其一》
- 《雪狮儿 其二》
- 《雪狮儿 其三》
- 《雪狮儿 其四》
- 《思佳客 吴中作和绣谷》
- 《东风第一枝 癸卯元夕雪晴》
- 《浣溪纱》
- 《高阳台 落梅》
- 《木兰花慢》
- 《点绛唇 次韵答紫山见寄》
- 《思佳客 柳》
- 《少年游 春日访紫山同坐学士桥望湖》
- 《绛都春 清明风雨》
- 《瑞鹤仙 赋圣几斋中牡丹名藕丝霓裳种来自亳州》
- 《念奴娇》
- 《好事近 吴江月夜》
- 《点绛唇 题授衣读书稻田隅图》
- 《菩萨蛮 马佩兮梅花卷子寓骑省之戚徵予赋此》
- 《蝶恋花 长安秋雨夜赋》
- 《定风波》
- 《疏影 菊影和祓江》
- 《解语花 春日见闺人挝鼓》
- 《琵琶仙 乙巳早春过吴门作》
- 《琵琶仙》
- 《摸鱼儿 芜城清明》
- 《扫花游》
- 《摸鱼儿 首夏归杭过吴淞景物清旷有会而作》
- 《喜迁莺 赋赵谷林三十六鸥亭》
- 《斗婵娟 题赵饮谷采香词居近沧浪亭自榜曰小吴船》
- 《探春慢 次赵饮谷韵》
- 《一萼红》
- 《水龙吟》
- 《清平乐 题饮谷说剑图》
- 《意难忘 丁未冬杪客芜城将归次饮谷送别韵》
- 《蝶恋花 戊申春暮城东周氏小园池上作》
- 《忆王孙 怀红桥旧游》
- 《水龙吟 春晚倚楼见海棠叶底馀花同谷林赋》
- 《国香慢》
- 《澡兰香 葵丑淮南重午用吴梦窗韵》
- 《西江月 秋晚同嶰谷登烟雨楼》
- 《摸鱼儿 尘梅追和元人颜吟竹》
- 《踏莎行 嘉禾道中和江皋》
- 《露华 玉簪秋海棠同置小瓶词以写之》
- 《浣溪沙 乙卯冬日同抱朴载酒过湖酹耕民殡宫作》
- 《南乡子 题挥扇士女图》
- 《蕙兰芳引》
- 《一络索》
- 《惜奴娇》
- 《天香》
- 《虞美人》
- 《杏花天影 丁巳秋日舟过荷叶蒲作》
- 《醉太平 戊午暮春泛舟红桥同授衣帘风联句》
- 《减字木兰花 过张无夜花龛》
- 《湘月》
- 《风入松 忆茶》
- 《角招》
- 《步月 己未岁吴山灯市甚盛用史梅溪韵》
- 《梅子黄时雨 梅雨》
- 《摸鱼儿 和葑田病耳》
- 《琐窗寒 初夏同葑田松泉过深柳草堂》
- 《天香 薛镜》
- 《水龙吟 漳兰》
- 《摸鱼儿 芡》
- 《齐天乐 络纬》
- 《桂枝香 银鱼》
- 《木兰花慢 赋木犀香数珠》
- 《庆宫春 冬夜泊舟鸳湖有忆》
- 《换巢鸾凤 张东园送洋鸡一只赋此报之》
- 《清平乐 元夕悼亡姬》
- 《沁园春 声》
- 《沁园春 影》
- 《水龙吟 题吴东壁大洋泛月图》
- 《清平乐 春游士女图》
- 《台城路 题周雪舫运判万夫人八分遗墨》
- 《行香子 忆焦山旧游》
- 《沁园春 腕》
- 《声声慢 题停琴士女图》
- 《台城路 当湖喜晤张今涪别去以词见寄依韵奉酬》
- 《台城路 留宿张龙威艺舫同话丁卯旧游有感用前韵》
- 《沁园春 其一》
- 《沁园春 其二》
- 《疏影 小玲珑山馆赋絮影》
- 《一剪梅 立夏后一日同人集晚清轩补作送春之会》
- 《摸鱼儿 透风透月两明轩赋新荷》
- 《柳梢青 效许圭塘体四首 其一》
- 《柳梢青 其二》
- 《柳梢青 其三》
- 《柳梢青 其四》
- 《齐天乐 庚午夏五将归湖上留别韩江吟社诸公》
- 《虎阜即事》
- 《西湖春雨》
- 《西溪山庄有感》
- 《北仙吕·后庭花》
- 《宝应舟中月夜》
- 《渡河》
- 《富春·富春县前江》
- 《百字令 月夜过七里滩》
- 《沈大匡先生华山草堂》
- 《二月十九日同耕民间步东郊晚眺沙河 其一》
- 《二月十九日同耕民间步东郊晚眺沙河 其二》
- 《晚秋夜雨有怀故园》
- 《夕次石门》
- 《晓至湖上》
- 《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
-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
- 《灵隐寺月夜》
- 《眼儿媚·一寸横波惹春留》
-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 《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早年生活
厉鹗生于康熙三十一年五月初二日(1692年6月16日),卒于乾隆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52年10月17日)。先世居慈溪,后迁至钱塘。祖父大俊,父奇才,都是布衣。他排行第二,兄士泰,弟子山。他还在少年时,父亲就已去世,家境贫寒,全家人靠士泰卖烟叶为生。他因家庭生活所迫,几乎被士泰送进庙宇,后自己坚持不出家才作罢。
求知上进
生活虽然艰苦,但厉鹗的求知欲却很强。他刻苦用功,“读书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后来他又广泛涉猎,“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弱冠时,他从杭可庵游,可庵之子世骏小他4岁。他称可庵为先生,与世骏结为密友。他性格孤僻,不谙世事,但酷爱出游。每“遇一胜境,则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诸目,目之所睹,必识诸心”。江浙山水,激发了他的豪迈诗情;迷人风光,丰富了他的美妙想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位贫寒之子,迅速成长为一位诗人。
这位年轻的诗人,对社会现实似乎有所不满,而又无能为力。他觉得“与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问青天而搔首”,因此仿古人诗体,借游仙之咏来抒发自己的游思和感慨。康熙四十九年(1712年),厉鹗写了《游仙百咏》,不久又写了《续游仙百咏》。这两篇游仙咏清新飘逸,然而,诗人仍觉得言犹未尽。五十二年(1713年),他写了《再续游仙百咏》,“借文翰为遨游,真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受到了朋友的赞叹。他自己也沾沾自喜道:“昔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世有知我者,其将以予为厉游仙乎?”
教授学生
五十三年(1714年),厉鹗受聘来到了汪舍亭家,在听雨楼教授汪家的两个孩子:汪浦、汪沆。在这里,他受到了礼遇,饮食居住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汪家对孩子要求严格,厉鹗也极尽教师之责,认真授业。从五十三年到五十七年(1718年),他一直在汪家任师。在他的教授下,汪浦、汪沆学业大有长进。尤其是汪沆,后来也成为一位名士,并始终感激自己的恩师。
考中当官
五十九年(1720年),厉鹗参加乡试,考官是内阁学士李绂。在试闱中,李绂见到他的试卷,读了他写的谢表,感叹道:“此必诗人也!”立即录取。中举之后,厉鹗登舟北上,准备参加京城会试。此时,他年不到30,又是第一次入都,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沿途他诗兴时发,写下了10多首诗。然而他沿途观光的兴趣似乎比会试中式的希望更浓。在《广陵寓楼雪中感怀》一诗中,他写道:“沉湎居翥主,浩荡游子意。平生淡泊怀,荣利非所嗜。哂笑讵云乐,明发难自弃。兹来扪空囊,翻为故交累。因思在家贫,忀徉尚高致。束书细遮眠,疏花香破鼻。纸阁无多宽,回隔飞尘至。因之问故园,南湖烦寄字。”
在京城,厉鹗的诗受到了侍郎汤右曾的赏识。厉鹗春闱报罢,右曾殷勤办酒,收拾卧榻,派人致意要将厉鹗请到家中。厉鹗得信后却不辞而别。次日,右曾迎请时,他早已远去。“说者服侍郎之下士,而亦贤樊榭之不因人熟”。在归途中,厉鹗写诗叹道:“一昔都亭路,归装只似初。耻为主父谒,休上退之书。柳拂差池燕,河惊拨刺鱼。不须悲楚玉,息影忆吾庐。”
结交文人
回到家乡后,厉鹗更加热衷于出游吟诗。随着诗名的传播,他与更多的文人结成了朋友,与周京、金志章、符曾、金农十分亲密,常常在一起作文字之会,赋诗为乐。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家中藏书极富。文人名士纷纷来游,厉鹗也年年相访,成为马家的常客。在马氏小玲珑山馆里,他肆意探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与马氏兄弟、杭世骏等浙江诗人结为邗江吟社,唱和切劘,“觞咏无虚日”。雍正年间,全祖望路过杭州,与厉鹗、杭世骏等结交,也成为诗社之友。他们一起讨论经史,考证掌故,写诗唱和。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厉鹗在出游吟咏之余,撰写了《南宋院画录》8卷、《秋林琴雅》4卷、《东城杂记》2卷、《湖船录》1卷,并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赵信一起,共同撰写了《南宋杂事诗》7卷。
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奉敕修《浙江通志》。厉鹗、杭世骏等28人受聘担任分修。在厉鹗、杭世骏等各位分修的努力下,《浙江通志》“越二年始削稿,又一年剞劂蒇事”。
再次落第
乾隆元年(1736年),浙江总督程元章举荐博学鸿词18人,厉鹗、杭世骏都列名其中。但是,厉鹗无意应试。全祖望特地从京师写信相劝,希望他“与堇浦诸君勉之”。在朋友的劝告下,厉鹗再次赴京。在这科征士中,厉鹗的诗学是出类拔萃的。正如杭世骏所言:“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可惜在考试中,厉鹗误将论写在诗前,再次落第。朋友们都为此叹息,他却淡淡地说道:“吾本无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亲,薄愿毕矣。”
贫寒离世
厉鹗归乡后,因治生无术,贫病交加。乾隆二年(1737年)夏,他咳嗽气喘,历秋渐痊。五年(1740年),他移居东城,又患足疾。旧时的文人尽管生活艰难,却还有姬妾。六年(1741年),爱姬朱满娘病,厉鹗典质以偿药费,终因治疗无效,迁延至七年(1742年)正月去世。以后,厉鹗身体更加孱弱,不断地受着肺病、齿痛等疾的折磨。在此期间,他的生活靠朋友们馈赠、补助,勉强维持。因年老无子,马曰琯又资助他再次纳妾刘姬。但是,刘姬不安于贫困,不久便离他而去。
晚年的厉鹗尽管贫病多磨,著书立说却达到高潮。他有感于《辽史》的简略,采摭300多种书籍,写出《辽史拾遗》24卷。这部书有注有补,以旧史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都分析考证,加以按语。他常自比裴松之作《三国志》注。他还利用在小玲珑山馆里看到的大量宋人文集,并博引诗话、说部、山经、海志等书,撰写了《宋诗纪事》100卷。